呂哲臻+王龍
【摘要】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按國際通行的標準,當68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化時期。人口老齡化是一種世界性趨勢。美、德、法、英、日等發達國家早已跨入老齡杜會,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6.98%,已進人老齡社會。由于我國人口本身特有的特點,導致人口老齡化引發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更為突出、復雜。
【關鍵詞】養老產業 問題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已成為我國主動適應新常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任務。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服務需求主要由公辦養老或醫療衛生機構來滿足,養老服務業市場化程度嚴重不足。同時,行業結構發展失衡,如老年養護服務、老年康復護理服務發展較快,而老年文化服務則發展相對較慢。養老服務產品單一-缺乏創新性、針對性,這一問題在老年旅游業中比較突出。此外,人才隊伍不健全、服務水平較低也是突出問題
養老產業是為生命長期健康、幸福實現的各種產業和研究提供的服務;養老產業就一定是通過各種生命研發、科學研究、生產應用提供保持和延續生命活力的全方位針對性聯通服務:養老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業,也是從各種具體需求延伸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托底服務,養老產業是生命存在的服務產業,切忌不可僅僅為滿足部分生命的服務,并且養老產業絕對不可以只針對老年人群,應該是包含和覆蓋老年人群,因為健康生命的延續不簡單。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
1、家庭養老。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件設施成本幾乎為零。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問題的出現,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向社會養老過渡。
2、機構養老。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等)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正規的養老機構,其日常管理均要嚴格。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滿足眾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3、社區居家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并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相對于機構養老,更為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們安度晚年,也更為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發展的社區為老服務的新路子。
問題
(1)社會普及率差。養老產業其實一直是一個不同時期的生命話題,但是生命缺乏的是一個綜合性服務體系,包括意識準備、資源共享準備、需求設計和預測準備,建立龐大的全球化養老產業數據庫是全球養老產業基金公司和旗下的研究中心在未來10年將完成的重大課題和工作。
(2)“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我國尚不足3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
(3)家庭養老負擔加重。生育率下降、人均壽命延長直接導致家庭供養資源減少,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成倍增長。“421”模式將成為中國今后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4)養老方式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中國的傳統文化決定了單純以進入養老養老院的養老方式無法滿足現實的養老需求,要將中國的主流養老模式從社區居家養老提升到需求養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降低準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
來自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市場消費需求在3萬億元以上,2050年左右將達到5萬億元,養老服務業涵蓋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用品生產、醫療服務、文化健身娛樂等多個領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一個潛力極大的新興產業正在形成。
由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辦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則由政府和企業按照成本回收的需要和合理回報的原則,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老年人普遍承受能力,共同商定收費標準,向社會公開。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類公辦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會體現一定的市場調節作用,但畢竟政府有土地劃撥等優惠,在收費價格中也會體現。”
公辦養老機構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安全、適老、經濟為基本標準,以普惠型、保障性和實用適用為原則,按照國家、省、市的養老設施、消防安全等標準要求,開展設施安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嚴格落實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程造價指標,避免鋪張豪華,確保造價可控。重點建設服務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設置護理院、養護院或專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