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玲
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同時也帶來了無數的社會現象:三農問題、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等。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轉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由于父母外出務工,但父母迫于經濟條件、城鄉體制和戶籍限制等,不得不將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輩親戚等照顧的兒童。為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刻不容緩。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應對措施
一、前言
留守兒童的研究依然處于初級表面狀態,需要我們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我以小學一線教師的切實感受以及與留守兒童的細心交談,經過調查研究,根據新賓縣小學階段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所采取的關愛措施,對留守兒童從心理、情感、學習、交際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所經歷的關于留守兒童的實例。從留守兒童出現的背景、現狀分析、應對措施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期望可以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一些依據,從而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更好解決,促進和諧社會主義的建立與發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背景
對于農村而言,單親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幾乎村村必有而且數目之多。這些孩子往往在心理上,行為上的表現與正常家庭中的孩子相距甚遠。積極樂觀,活潑開朗,樂于表達,易于交流。這些本該在他們身上展現的,他們這個時代應該具有的時代特點,難以尋覓。往往表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孤僻、沉默、易怒、喜怒無常、精神恍惚、易受外界事物干擾,對周圍環境反應敏感。易怒。行為乖張。而且這樣的孩子普遍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霸道切心理承受力較弱、聽不得不同意見……
三、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
1.家長啟蒙教育不當
啟蒙教育在孩子一生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語說:“三歲看到老”這句話不無道理。小時候的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經來的發展。現在很多農村家長忙于奔波,文化程度較低,對于孩子教育的問題不夠重視。認為孩子學習是上小學之后的事。在此之前讓孩子無拘無束,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有的家長也很重視學前教育但往往不得科學的方法,將孩子最關鍵的教育學習階段荒廢或引以歧途,以至于孩子過早的養成較差的行為習慣,在進入小學后改之難矣晚矣。
2.父愛母愛的缺失及縱容溺愛
農村現狀是流動人口較多,青壯年大多迫于生計背井離鄉,長年與子女分離。孩子對于父母的愛只歸結于每月的零花錢,每次相見的好吃的、好玩的。物質上的極大滿足暫時代替了心靈的慰藉,天長日久,對于那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越來越渴望得到關愛。再者,80、90這一代離婚率較高,但其家庭在農村比比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懵懵懂懂就失去了母愛或父愛。爺爺奶奶成了“父母”,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家長認為孩子已經失去很多的關愛,想方設法的給予孩子他們認為對的東西。往往孩子要什么,都滿足,即使有不同意見,每當孩子掉下淚水,金科玉律立即成為金牌令箭,凡事一律放行。在缺失關愛及無所顧忌的溺愛下,自私、自大、目空一切、我行我素,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環境感知敏感,情緒波動較大,成為了他們特別鮮明的“標志”。
3.繁雜紛亂的社會資訊
現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信息發達,各種好的壞的資訊迅速傳播。現在的孩子聰明伶俐,正是求知欲、學習能力最好的時候,且無法區分好與壞,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加之敏感的心理狀態,往往事出嚴重,出人意料。類似事件不勝枚舉,專家教授劃策頗多,收效甚微。
因此,兒童心理問題應納入教學活動當中去,從源頭上解決此類現象的成因及隱患。為此提出以下幾點應對措施。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應對措施
首先,正社會風氣,多一些正能量,尤其是網絡信息規范化管理,負面信息加強管制。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是現在將來必須實踐的方針。人人行動,人人負責,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需要全社會來共同努力。
其次,提高農村人口經濟收入,使其流動性相對減少,降低單親留守兒童比例。留守兒童過多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很多農村青壯年迫于生計不得不奔波于外,攜帶子女無異于經濟負擔。為此多數家庭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爺爺奶奶代養,這樣溺愛有了合理的、充分的理由了。爺爺奶奶視其為手中寶、心頭肉、嚴厲在他們看來是對孩子冷漠的表現。“小皇帝”由此而生。
再次,轉變家長教育方法,適時予以指導、學習,如有必要進行家長培訓,已達到較好的效果。名師授業貴在得法。家庭教育亦是如此。科學的方法是關鍵。我認為、我覺得、我聽說,只會將孩子引入歧途。深切之愛成為無心之害。所以育人先育己,以身作則,以范為本方為正道。
第四,端正年青一代婚姻觀念,降低離婚比率,轉變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和睦的家庭,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好的學校。耳濡目染下,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規范、價值觀。由內而外的展現出他們最真、最美的一面。
第五,各級學校,應設立專職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并與教學相結合,德育雙修,兩者兼顧。現今中小學,尤其是農村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上存在問題的學生。這些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確疏導,長時間處于一種偏離正軌的心里狀態,這對其身心發展都是有害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的啟蒙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身正德高,應該作為家長明確的、并必須為之努力的最高標準,這樣才能利行久遠,功垂千古。
參考文獻:
[1]高向軍.“留守兒童”的成因及教育方法探索——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4.
[2]趙婧,徐擎擎.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成因[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6.
[3]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J].農村經濟,200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