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英國作家薩克萊曾說:“播種思想,收割行動;播種行動,收割習慣;播種習慣,收割人格;播種人格,收割命運。”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習慣不同,人的機遇就不同。可以這么說,好習慣能締造健康人格。
我國小學語文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就有一個好習慣——讀書。曾經有人問于永正老師:“你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讀書,要經常讀。”他每天的報紙必讀,訂的刊物必讀,好書必讀,讀到精彩處必記。他說:“我這個人讀書喜歡想自己。我是抱著從書本中尋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態度讀書的。”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并形成了一生的讀書習慣。
那么,如何使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呢?
一、營造閱書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那么閱讀習慣自然水到渠成。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把學生置身于濃厚的閱讀環境中,是激發學生喜愛讀書的重要客觀因素。
1.管好用好閱覽室。
學校圖書室每周開放三次。周一(一、二年級借閱)、周三(三、四年級借閱)、周五(五、六年級借閱)。做好讀書筆記,四至六年級學生每學期上交一篇讀書體會。
寒暑假以班級為單位統一借閱。
另外,圖書室向學生家長開放,由家長到校或由學生代借。提前到校接孩子的家長,可以到閱覽室借閱。
2.走廊圖書角。
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學校走廊設有3個閱讀角。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及候車時間閱讀。圖書每學期更換一次。
3.班級圖書角
班級圖書角的圖書由學生自帶,每學年一更新。課余時間閱讀,由班干部負責。學生之間可以閱讀他人推薦的好書目,使圖書得到充分利用。
4.誦讀經典。
每天的早自習時間(20分鐘)為經典誦讀時間,閱讀書目是學生手中的閱讀課本,涉及到了《三字經》《弟子規》《四書五經》和古詩詞等方面的內容。
5.每班每間周一節大閱讀課(兩節課),由班主任具體負責指導學生閱讀,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根據不同年級,做好讀書筆記。
6.親子共讀。
由孩子選擇書目,帶回家中與家長共讀一本書。親子之間彼此交流體會。
7.爭取校外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通過協調,我們取得了通化縣圖書館的大力支持,在我校設立了分館。每年為我校捐贈圖書1000余冊。進一步豐富了我校圖書的種類。
通過各種形式,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閱讀空間,學生的課外閱讀數量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數量。
二、滲透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有許多小學生喜歡讀書,也讀了不少的書,但是讀、寫能力并沒有多大的提高,其原因就是閱讀方法不當。閱讀方法因人而宜,我們提倡學生開放式讀書,個性化讀書,不拘泥于傳統方法。我們借鑒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多讀”。可采用“瀏覽式讀書”,即,速讀——尋找知識點——摘記;“篩選式讀書”即,“目的——檢索——瀏覽——精讀——摘記的方式進行。
第二,“多背”。讓學生多背誦一些好文章,使之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第三,“多摘”。讓學生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對讀物中的佳句、名段、奇事、珍聞分門別類,摘錄下來,為將來的應用,積累知識。
第四,“多寫”。要培養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
第五,讀書不要太濫。要想學有所成,讀書一定要有比較明確的目的性。余秋雨在《書海茫茫》一文中說:“幾年前還在討論讀書有無禁區的問題,但現在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無奈:必須自設禁區,否則將是時間的瀉漏,生命的破碎,從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一無所為”。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是促進學生閱讀的有效途徑。
1.經典誦讀展示。
為了檢驗學生晨讀經典的效果,學校每學期都要舉行經典誦讀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
2.朗讀比賽。
為了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每周保證一節朗讀指導課,每年舉辦一次朗讀比賽。初賽在班級內全面選拔,決賽由學校統一組織。幾年來,學生朗讀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3.讀書演講。
每學期,學校舉行一次讀書演講比賽。為孩子搭建了展示交流的空間。
4.讀書筆記展
每學期,學校組織一次學生讀書筆記展評活動。
5.讀書體會交流。
輸入是輸出的基礎,輸出是為了更好地輸入。因此,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讀書體會交流活動。
6.作文比賽。
注重讀寫結合。每學年,學校要舉辦一次3—6年級的作文比賽,以寫促讀。
四、教師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引領學生積極閱讀
教師養成讀書的習慣,既能保持教學的“源頭活水”,保持永不倦怠的生命活力,又能保持心靈的潤澤和靈魂的高尚,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智慧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就會感染到每一個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喜歡讀書,更要善于讀書,學會“品”書。讀一本書,就要有明確讀書的目的,講究讀書的方法。讀書要思考,要辨析,不能生吞活剝。清代袁枚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竇桂梅老師曾說過,世上的書籍,就算我們什么都不干,光讀書也是讀不完的,況且教師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沒有更多的時間。所以教師不一定什么都讀,關鍵是要有悟性,會“品”書。讀書不是讓我們成為書籍的倉庫,把腦袋變成裝書的袋子,而是讓書為我所用,讓“吃下去的食物”轉化為營養,成為你工作的生產力。由此可見,讀書是一門藝術,是思想積淀的過程,是心靈的凈化,是情操的陶冶。
樂讀書,會讀書,對教師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樂讀書、會讀書的老師,酒一定會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教師的精彩在課堂,課堂的精彩在課外。我們的學生能養成怎樣的習慣,將會在社會上體現出來,將決定這孩子的一生。當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能保證給學生怎樣的教育?多年以后,我們將還給家長一個怎樣的青年呢?
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不僅要把讀書變成我們的一種生活,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交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以自己健康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讓讀書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成為一種習慣,讓讀書成為一種校園風氣,進而形成社會風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