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麗+王倩楠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教師發揮指導作用的主陣地。《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主動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獨立思考和與人合作。作為我們一線的教師要有一個科學態度,課堂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老師的“教”的影響下,如何使學生的探究水平逐漸提高?這就需要教師的適度指導,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把握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度”
1.課堂討論的“介入時機”對于“度”的把握的作用
在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教師的指導和介入定位在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服務上。介入的過早,剝奪了學生自主發現的機會;介入晚了,又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處于無助狀態;而有時,教師的指導就根本沒必要、不應該,以致剝奪學生嘗試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教師要力求成為學生學習伙伴,要沉浸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要把握介入課堂討論的火候。我們認為作為教師在介入課堂討論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該出手時就出手
2.學法的指導對于“度”的把握的作用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而更重要的是“會學”數學,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當然,學生自主學習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作用主要在問題情境設置和學法指導兩個方面.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使他們在學習中把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盡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課堂討論中的論題設計對于“度”的把握的作用
在些教師在提出論題時沒有認真思考,根本沒有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計論題。那么,好的論題應具備哪些特征呢?(1)能在課堂教學法中“牽一發而動作身”、能“一石激起千層浪”。(2)契合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憤悱狀態。(3)文字要簡潔、明折易懂。(4)論題的答案既不脫離所授教材的內容和課標的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內容。(5)涉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可以談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6)提出的論題讓學生在討論時容易衍生一些有價值的子問題,從而推動討論更加深入。
二、建立師生交感互動的教學法模式
師生交感互動教學模式,看似教師在課堂上隨心所欲、隨機應變,實則需要教師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才能在學生不經意中發揮主導作用。課前準備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學情境準備,此時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學內容是“劇本”。“導演”如何激發“演員”進入角色,這就要依據師生溝通中彼此了解的程度。因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從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已有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社會和自然現象與教學法內容相關的舊知識等方面考慮。總之,交感互動的教學,需要教師既熟悉了解學生,又對教學內容熟稔于胸;;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師生互動,會產生新知識,對此,教師要有所準備。課前準備的另一方面是作業。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做到四個“便于”:便于學生發揮,可以把命題作業與選題作業結合起來;便于學生聯系聯系實際,盡可能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感悟談認識或探究問題;便于組織討論,題目設計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能夠表現出不同的觀點來,鼓勵發散思維,培養批判精神,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便于評估,一些事實性作業,答案可以是單一的,主要用于了解學生的整體傾向一理解記憶情況;對于一些復雜的認識性和操作性作業,答案盡可能具有彈性,以了解學生對總是的認識深度和發散程度。現在許多中學開設的研究課程以及已取成績,說明了學生身上蘊藏著極大的學習潛力和探究欲望,一旦有了例行的環境,很快會被激發出勃勃微型機,這對教師也是一種壓力和動力。
三、課堂激勵是實現"教"與"學"平衡把握重要途徑
課堂激勵是教師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它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學生一經老師表揚,就情趣昂揚,學習積極性很高,如果教師在學生回答后不及時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受到了挫傷,因此課堂激勵是實現"教"與"學"平衡把握重要途徑。課堂激勵通常有四種方式:以教材為依據的問題情境激勵,根據上述的對學生的了望了解和課前準備來創設總是情境,激起學生裝的求知欲、好奇心;以作業為內容的反饋信息激勵,善于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講評,尤其對進步的學生及時鼓勵,使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和重視,會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以情節為線索的矛盾關系激勵,通過在作業中發現的不同觀點,安排持不同意見者發言,看似隨意點名,實則制造矛盾,然后鼓勵學生自己辯明條件,分析、判斷、解開矛盾,在大家討論、辯解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矢口否認攻運用能力;以講臺為中心的角色定位激勵,講臺通常是教師的領地,學生對此具有敬畏感和好奇心。教學中,教師不妨與學生角色換位,自己走下講臺當學生,而讓學生走上講臺充分展示優秀的一面,提升學生裝的自我效能感。
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確實需要教師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積極鼓勵學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在課堂中輕松、和諧、主動地學習。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老師的指導不可少缺。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應該有明確的態度,能肯定的予以肯定,該否定的就應該不定。在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同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