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東
習作,學生會有不同的態度、理解和方法。面對一個題目,有的同學思考片刻,便會洋洋灑灑,而有的同學愁眉苦臉,遲遲寫不出,呈現在紙上的只是只言片語。面對習作教學,教師也會有不同的困惑,如何教會學生寫作要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得心應手呢?寫作方法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有較為固定和格式化的操作方式。如,作文結構,可以教會學生“總分總”的結構,開頭總寫,再分寫,最后總結。這個可以教給學生,學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重要的是構思和行文方面。學生如何在拿到一個題目之后,進行有效的思考?《新課標》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的習作素材的積累程度直接對每一次的習作是否精彩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的“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善“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語文類的綜合實踐活動都是有效鍛煉學生寫作思維的良好載體,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讓每個人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所有學生都非常愿意參與。這是寫好作文的重要保障。在此過程中,學生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心體會。如,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多布置一些練筆作業,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寫日記可以,寫讀后感可以,寫讀書日記可以,模仿描寫也可以。
在一次習作指導課上,主題為“家鄉的節日”,對于這個主題,學生并不陌生,但是要想寫好卻并不容易,就是怕學生不能表達出自己家鄉節日的特色。習作完成之后,結果還是讓人比較滿意的,大部分同學能把自己家鄉節日的與眾不同之處寫得清晰、完整,讓人耳目一新。這與一次活動就有很大關系。班上有很多同學為非本地生源,且來自不同地方,所以同學們都對彼此的家鄉感興趣,后來大家就找來一張地圖“研究”,后來就開展了一次活動——贊家鄉。同學們就準備了大量材料,其中就有涉及節日的,所以寫起文章來,就信手拈來。
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教師要形成一種大語文觀,在生活中,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思索、去積累,在體驗中升華,在感悟中收獲,在思索中認知,在積累中沉淀。
二、樂“寫”,引導學生學會方法,指導寫作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目標中明確提出“力求表達自己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什么,怎樣寫,怎樣寫能打動人,這些問題就成了要思考的問題。因此,要引導學生用語文的心靈思考社會、自然、人生,正所謂“一草一木總關情”,一棵小草、一只小蟲、一處小景、一件小事……放飛思維,總能獲得獨特的感受。
“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一定情境中遇到這方面的話題則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快樂作文”在不斷地使教師來更新自己的習作教學理念,更多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面對習作。在以前的習作教學中,可能更多的是生硬的灌輸,告訴學生段落要清晰,語句要通順等,卻忽視了學生最需要的東西——情感體驗。而現在,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真正的有話可說,說真話,說實話,抒發真實情感,摒棄假、大、空。
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這段文字通過對母親動作的描寫,表現了母親的愛子之情。這種感情,不是別人用語言表達的,而是作者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到的。因此,“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如果作者不是深深地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是絕不會因母親給自己幾元錢而流淚的。在習作指導中,可以讓學生體會,這樣寫好不好,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打算怎樣寫,怎樣寫才能更能打動讀者。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以方向的指引。
“要我寫”與“我要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當學生和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不吐不快的程度時,精彩佳作就應運而生了。
三、會“修”,引導學生學會修改,能夠博采眾長
對于學生習作的指導,要指導學生怎樣寫,還要指導學生怎樣改。對于習作的修改,學生會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尋找到他人的閃光點。在小學,即便是高年段的學生,也會對如何修改作文產生困惑,因為學生還不能對文章有一個綜合的掌控。要給學生一個“扶手”,給他們一個著力點,讓他們在摸索中不斷前行。如,可以給學生列出若干標準,讓學生對照這些標準,來審閱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比如,思路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完整,情感是否真摯,表達是否流暢,書寫是否工整等。在修改時采用“刪、補、調”的方法,刪掉不必要的字詞句段,增補缺少、遺漏的詞語,調整句子順序,讓學生體會“文不厭改”的秒處。教師在改作文時,批語要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鼓勵性。從大到小,由宏觀至微觀,從整體到細節,讓學生能夠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嘗試著去評價他人的作文,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他人的長處,并且也很容易“拿來”為自己所用,這個過程是喜悅的,結果是充實的。
我們需要對以往的習作教學方式進行思索。在我們的引導與啟發下,學生是否真正融入了課堂?學生是否真正愿意融入課堂?學生是被動地接受還是主動地索取?他們的情感態度如何?是苦悶還是愉悅?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習作教學觀,是要教給學生什么?是讓學生學會把一篇具體的作文寫好,還是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去觀察、感受、體驗,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與時俱進是客觀要求,我們必須在不斷地摸索中去尋找一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
在習作課堂上,要做到教師善引導,學生樂參與,師生共提高,扎實推進“快樂作文”的教學模式。對待習作教學的理念、習作教學的態度以及方法,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都需要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讓學生樂于表達,樂于寫作,樂于創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