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文本語境,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把握文章主旨,體悟作者思想感情。結合語境,讀懂作者。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足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作用。通過讀書,可增長自己的見識,拓寬知識面,更好地辨別真偽。我國從初中階段就開始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予以鍛煉,利用閱讀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逐漸深入的新課程改革,使得包括教育部門、學校以及教師在內的多方均對課內外閱讀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并將其放在了語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位置,廣為運用。利用閱讀教學訓練,能夠進一步延續與拓展課堂,讓學生知識領域擴大,使他們的性情得到陶冶。
一、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文本、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可否認,初中語文中的很多閱讀文本都偏離學生實際生活,單憑教師的口授很難讓學生掌握教學重難點。而隨著新課改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已經走進課堂教學,教師應適當選擇多媒體課件實施輔助教學,用生動、形象的圖片、音樂、視頻等吸引并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從而在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文本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春》時,就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先為學生播放一兩首贊美春天的歌曲,并同步展示關于春天景色的圖片,為學生創設直觀的閱讀情境。如此一來,初中生更容易進入課堂閱讀教學情境,對課文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當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一段內容時,可繼續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直觀展示重點的字、詞、句,讓學生順利抓住景物去品讀課文,不僅讀出感受,更讀出情感,體會作者朱自清是怎樣觸景生情的,從而逐漸將作者的感悟內化成學生自己獨特的感悟。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學有效培養了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對朱自清及其筆下的“春”的感悟與認知,教學效果良好。
二、鼓勵學生適度擴大閱讀視野,涉獵課外美文,加大閱讀量,進行閱讀量的積累和閱讀分析
能力的有效訓練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課外讀物,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260萬字”。語文這一門課程的特點是其閱讀量積累量是沒有限度的,是沒有上限的。從古自今,沒有哪一個大文學家敢說自己讀盡了天下書,識盡了天下字。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也是積淀學生文學素養的關鍵。閱讀是積累,是吸收,是消化,是把閱讀材料內化為自己閱讀能力的關鍵步驟和必須方法。我們應該鼓勵新生代學生放寬視野,不要做井底蛙、蜀地犬,在學好教材里面的課文之外,還要廣泛涉獵那些內容健康、思想性強、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讀物和文章。在選取閱讀材料時,要注意選擇那些符合初中學生年齡階段、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的讀物,尤其要注意思想情趣方面的精細選擇,要挑選出那些能激發學生正義感和有助于培養學生真善美特性的文章。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也說:“九層高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長期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課外閱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起了強化和促進作用。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符合法度,顯然跟吸收密切相關。”無論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還是針對語文考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當今時代賦予當今語文教師語文教學工作的重任。我們要將教材課文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以期幫助學生學好現代文,學好語文,受益終身。
三、合理選擇閱讀模式,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
從教育心理學來看,閱讀在本質上屬于自主思維過程,強調讀者從材料文本獲取有效信息,并不斷陶冶情操,是一種主動性較強的行為。所以,語文教師既要抓住閱讀材料的根本內容,也要注重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初中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授課教師應當充分抓住初中生的這些特點,根據閱讀材料類型,采用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將“靜態閱讀”轉變為“動態閱讀”,以增強閱讀教學的感召力和對初中生的吸引力。例如,在詩歌體裁上的閱讀教學,語文老師應當讓全班同學融入情感進行大聲的朗讀和吟誦,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情感與真諦;對于故事性非常強的課文,可以采取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教學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舞臺劇、話劇等形式,將文章內人物性格特點和形象活靈活現的呈現出來,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表演能力的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在散文或記敘文體裁的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和學校,在大自然中領略文章意境,領悟作者情感。同時,語文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比較現實景色與作者筆下景色之間的差異,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并增強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領悟能力。
四、結合語境,把握文章整體之美
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文本語境,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把握文章主旨,體悟作者思想感情。結合語境,讀懂作者。文本細讀的大語境是指作者創作文本時的社會生活情景,包括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閱讀教學時,聯系大語境也是實現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李白的《行路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有兩個典故,一是姜子牙在渭河垂釣得遇周文王,受周文王賞識重用,助周滅商;二是伊尹乘小舟從日月旁經過被商湯聘請重用,助商滅夏。要理解詩人李白在此處用典的意圖,就得聯系李白的生平經歷。原來在寫作此詩時,李白受權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抑郁苦悶下寫了這首詩,此處用典是用古人的經歷來安慰自己,古人能有這等機遇,自己未必沒有,對于自己能受朝廷重用又再次充滿了希望。聯系語境,品味感情。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作用毋庸置疑,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務必踐行以生為本的理念,在每一個閱讀教學環節都融入新型的教學理念,營造積極、活潑、自主的閱讀氛圍,讓初中生放松身心,以便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