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娜
古詩——中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潤了無數代中國人。它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經驗的總結、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較大的距離,學生們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們的內涵。現在交流幾點教學方法:
一、了解作者、歷史背景,促進理解。
許多古詩的創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歷史背景有相當關聯,了解這些以后,有利于幫助學生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如曹植寫的《七步詩》,據古書記載曹丕因為嫉妒弟弟曹植,害怕他跟自己爭奪王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的短時間內寫出一首詩來,如寫不出來,就要用殘酷的刑罰來處治他。這首詩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內寫成的,詩人發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憤的責問。反映出封建統治集團內部互相排擠斗爭的故事。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更有助與學生理解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景,啟發想象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詩歌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在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楓橋夜泊》一詩,詩人首先寫,月亮已落山,霜霧滿天的深秋之夜,傳來幾聲烏鴉歸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幾分深夜人靜的氣氛。江岸上是火紅的楓樹,江面上是漁火點點。面對此情此景,離家在外的詩人想到秋天來了,夜已深,鳥歸巢,自己還飄泊不定,流浪異鄉,不禁秋愁滿懷,難以入眠。后兩句寫江面上傳來寒山寺沉悶的鐘聲,聲聲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靜,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詩人心中的愁苦之情。這首詩主要從所見所聞描寫楓橋夜景,聲色并見,中間用一“愁”點染,詩中那愁思滿腹的形象活靈活現。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揚天下。在學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并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寫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使學生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的加深了對詩的理解。
三、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詩,既充滿著詩情畫意,又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和了解,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再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首古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由形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再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二是情與理的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四、反復誦讀,悟出詩情。
短小精練、節奏優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的古詩是積累審美經驗的絕佳材料。通過誦讀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讀對于小學古詩教學來說應該尤為重要。一首詩,首先要將它讀通,這是基礎。然后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這是重點,也是古詩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
如教學《梅花》時,我反復引導學生吟誦,學生就很自然地聯想出了“墻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潔之士,并將凌寒怒放理解為一個人頑強的斗爭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堅強意識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強加的,而是形象的、內在的。
五、合理運用“擴”、“說”、“補”、“挪”的方法理解詩意。
“擴”就是要把詩人本來高度濃縮了的語句加以擴展,使詩句本來的意思具體化。如:“遙知兄弟登高處”中的“遙知”,這一詞就必須擴展開來,解釋為“遙遠地知道”。這樣把詞意擴展開來,學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說”因為古詩“古”,所以就有古今差異較大的字義、詞義和古今不同的語法現象。在講解時要把這些不同點向學生講清楚。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里的“可憐”我在教學時向學生講明它不是“憐憫”“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喜愛”講。通過這樣詳細的分析,學生自然容易掌握了。
“補”成份省略是古詩中常見的現象,碰到這種現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補起來,學生就會不講自通了。如: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詩中“青箬笠,綠蓑衣。”這里就省略了主語誰,誰“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樣補上以后,學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挪”即“挪動”調整句子的順序。講解古詩時,要把因對仗、協韻、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重新調整,調整以后再解釋就容易多了。如辛棄疾的《西江月》中的“七八個星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一句話,我在教學時進行顛倒詞序講解___“天外七八個星星,山前兩三點雨”學生一聽就明白了,這兩句是倒裝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個星,山前落了兩三點雨”。
總之,一線的語文教師尤其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創建氛圍,優化教學,引導學生隨著詩人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與喜,讓這古典文學精華,從學生口中滲融于他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