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讀書,最簡單有效的養生方式
◎谷文
養生,有多種方式,比如寫字、做運動、旅游,比如藥物滋補,比如食物攝取。其實,還有一種最簡單,最有效,卻最為我們忽視的養生方法,那就是讀書。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壽命短,包括主宰別人性命的帝王(幾百位帝王,80歲以上的僅個位數)。但古代也有長壽的,這些長壽的除了出家人、醫生,就是有成就的學者。
據已有資料顯示,古代文人高壽者,其生卒記載明確的,先秦兩漢時期20人,隋唐五代時期79人;兩宋時期82人;金元時期29人;明朝時期77人,清朝時期126人。
其他,我們能叫上名的文人,只要不是意外去世的,一般平均壽命都在60左右。由此可見,文人的平均壽命,要比皇帝高,更不用說普通人了,而在文人里,學者、書畫家比文學家又高。
“腦強必多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腦的重量與聰明沒有直接關系,但與壽命有間接的關系。人衰老的本質是細胞的衰老,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
經常讀書,可以強腦,能消解煩惱,養護“精、氣、神”,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所以,讀書能延年益壽。
日本是世界公認的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其中最長壽的是哲學家,其次是藝術家、科學家等。美國有關保健學家,在研究人的壽命時發現,獲博士學位的人,要比中等學歷者,壽命高三歲。二十世紀以來的四百名歐美名人,讀書人的壽命居首,平均壽命七十九歲。
清代沈復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
高爾基:“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讀書可以怡情,可以明智,讀的書多了,道理就通透了,那么看待世間萬物的心情就會發生變化,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平和淡泊,性格開朗,意志堅強,對一切的得失,都不會放在心上。
讀書,必須靜下心來,否則,你是讀不下去的,所以,讀書可以讓人冷靜,平復心理波動。
讀書,就是讀別人的世界,就是與良師益友“促膝交談”。
讀書,就是心里情緒的宣泄,使人愉悅,忘掉煩惱憂愁。
讀書,可養成一顆強大的、淡泊的、堅毅的、懂得取舍的、懂得感恩的,虛懷若谷的心。
有人說,三十歲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給的,三十以后的相貌,是自己給的。
托爾斯泰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叔本華說:“高級的精神文化,往往會使我們漸漸達到另一種境地,從此不再依賴他人以尋求樂趣,書中自有無窮之樂。”
真正會讀書的人,善于思考,所以,他的內心會強大,視野開闊、心胸寬廣、意志堅定。他,會熱愛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艱難,樂觀進取。
所謂讀書“養顏”,大概就是因為,讀書改變了一個人的內在涵養。“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容顏,也由“內在美”而生出外在美。于是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都會透露出,睿智、儒雅、優雅、自信組合成的“魅力”。
陸游說:“病中書卷作良醫”。給小孩扎針,我們常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以減輕他的疼痛。這叫“疼痛轉移法”
現在有些國家,在醫院專門開設圖書館,推崇“書籍療法”,這也算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吧。而且,看詼諧幽默的書,可以引人發笑,笑了心情好了,自然病也就祛了。看勵志的,可以燃起斗志。病這東西,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就不是事。
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恐懼,所以很多時候,三分真病,七分是自己嚇自己嚇出來的。很多國外醫院,采用心理疏導做輔助治療,其效果要遠遠高于普通治療。
書籍是通往人生坦途的橋梁,使身心得以離開幽暗之居,站在高處,在獨處中盡享自然之美并獲得無窮的力量。
古來圣賢皆讀書:“讀書時,我愿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愛默生)“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邱特)“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孟德斯鳩)
讀書使人純粹,讀書使人靜謐,每一本啟迪過人生蒙昧的書籍都是無比珍貴的:
“即使我不是鳥兒,我也可以馭書而飛!”
讀書,可以徜徉于各個領域,知道的更多,更詳細。所以,一旦發生了,心里自動就會發動應急措施,想辦法去與之斗爭,不會整日惶惶不安地度日。
開卷有益,縱然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圣賢,也不一定成為大師。但,讀書可以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方法,還可以提升綜合素質,在無形中增加變強的籌碼,也會讓我們的“容貌”、氣質更加出眾。
更何況,讀書使我們愉悅的同時,還達到了養生的目的,一舉好幾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