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勇
《大江南北》以聯絡站為依托積極開展以史育人工作
□甄勇
《大江南北》創刊于1985年8月,至今已走過30多年歷程。作為一本以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和其他革命隊伍的戰斗歷程和光榮傳統為主要內容的刊物,在當前商業氣息過于濃重的期刊市場上,可以說是特色鮮明、獨樹一幟。2016年,《大江南北》雜志的發行數達到15.65萬份,在上海600多種雜志中名列前茅,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大江南北》自創刊的1985年在浙江杭州建立第一家聯絡站至今,已經在江浙滬皖閩贛等地共建了130家聯絡站。聯絡站是由各地老同志、發行工作志愿者以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組成,是集發行、組稿、推進學用于一體的平臺。
搞好雜志的學用是《大江南北》區別于其他雜志的顯著特點和亮點。雜志社歷任領導一直強調,發行只是手段,學用才是目的。只有搞好學用,在閱讀、學習刊物的過程中,使雜志對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才能讓《大江南北》深入人心。為了更好地開展聯絡站工作,除了雜志社領導和員工經常到各地走訪、調研,為聯絡站解決實際困難之外,雜志社每年還會定期召開一次有重大主題的聯絡站工作會議,幾十年來從未間斷,旨在加強各地聯絡站的工作交流,借鑒有效的學用與發行方法,聽取各地意見反饋,表彰先進集體,促進發行工作的良性發展。
一、《大江南北》鼓舞老同志成為傳承鐵軍精神的“志愿者”。
《大江南北》被譽為“老同志的知音,青年人的益友”,老同志愛讀《大江南北》,正如上海金秋文學社瞿若同志所說:“我一直對《大江南北》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這是因為我曾經是當年革命戰爭年代過來的人,讀來十分親切”,“八十年代,首次見到了《大江南北》,就感覺這本雜志與我有緣”。上海電力系統離休干部燕紹俊同志和妻子一起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讀書活動,把《大江南北》作為學習資料,二老向物業爭取到了一間24平米的讀書活動室,成立了學習小組,制定學習制度,每兩周學習一次,雷打不動,被評為區“文明讀書樓”,燕老家也被評為區“學習型家庭”示范戶。燕老說:“我是黨的干部,為黨工作是責無旁貸的。我多發行一份《大江南北》,革命精神就能被更多年輕人接受,革命傳統也就能多傳承一些?!?/p>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大批熱心《大江南北》宣傳發行的老同志、志愿者,雜志才得以在各地生根開花。昆山市的吳貽文同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吳老每次收到雜志之后,就馬上帶頭仔細閱讀,一發現有好文章,就推薦給相關訂戶單位。吳老將文章復印后寄給這些單位領導,請他們自己先閱讀,然后推薦給青少年學生。常熟市聯絡站的王文洪同志每年都要到當地各個學校做革命傳統教育演講,他所用的輔助材料就是《大江南北》。
二、《大江南北》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大江南北》學用工作主要針對的是青少年讀者,各地聯絡站緊緊依靠當地的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關工委、老促會、扶貧協會、教育局、黨史辦等部門,在學校師生和大學生村官群體中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用活動:利用歷史課、政治課、班會、晨會等,選擇雜志上的相關內容進行宣講;利用座談會、交流會讓師生暢談閱讀體會和心得;利用征文活動、文藝演出、演講和歌詠比賽等形式,同時也在學校德育教育,培養青少年意志品質,傳承革命優良傳統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得到當地黨組織、政府、學校的歡迎和支持,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一人閱讀帶動多人閱讀”,“孩子閱讀帶動全家閱讀”的喜人景象。進一步擴大雜志的影響。泰興市河失初中政教處陳雪峰老師說:“通過閱讀《大江南北》,我了解的不僅僅是那些未曾接觸過的革命歷史,更是通過老同志的言行向我們傳遞一種嚴于律己的精神,一種吃苦耐勞的態度。它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輔導教材,有助于弘揚優良革命傳統,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優秀讀本。”這是對《大江南北》雜志的認可,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褒獎。
2016年,由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退休教師、現年78歲的楊光源同志發起創建的“馬塘夕陽紅助學基金會”,實施“向中學生贈閱《大江南北》雜志、開展千人閱讀活動的計劃”,向馬塘中學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級共26個班級的52位優秀學生干部贈閱全年《大江南北》雜志,并由他們帶動千名同學共讀?;顒娱_展以來,學生競相傳閱《大江南北》,一致反映深受教育,紛紛寫出學習心得體會,學校的風氣、學生的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
寶應縣大江南北聯絡站也是學用雜志的先進單位。他們每年堅持召開全縣讀史育人工作會議,利用《大江南北》雜志的訂閱讀用,把讀史育人工作,引向廣泛深入。寶應縣聯絡站強調把《大江南北》的功能定位于讀史育人,認為多訂閱一份《大江南北》,就能多擴大一塊讀史育人根據地,多做一份紅色資源的傳承工作。現在,寶應縣已經有了一批先進典型,城北初中、畫川高中、安宜高中、葉挺橋小學等在班級活動中突出《大江南北》思想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縣委宣傳部支持指導下,建立讀史育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地召開會議。有了各方面的關心支持,這項“利當代功千秋”的事業就一定會越做越好。
三、《大江南北》激勵大學生村官堅定理想信念,扎根農村基層。
從2008年開始,全國各地開始選聘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拜人民為師,與農民群眾一起摸爬滾打、磨練意志、砥礪品質、鍛煉成長。為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關心幫助他們成長,不少地區選擇《大江南北》作為他們閱讀學習的材料之一,受到了他們的歡迎。許多大學生村官聯系思想實際寫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心得,雜志社也連續編印了兩集《紅刊伴我去奮斗一一大學生村官<大江南北>讀后感》,共編輯100多篇文章,發放到更多的村官手中,供他們參考、交流。
浙江省金華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多年贈刊給當地的大學生村官,研究會的顧成、黃鳳華夫妻二人經常深入鄉村了解他們的學用情況,他們感到這些村官熱愛《大江南北》,對《大江南北》讀懂了、研究了、分析了、運用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婺城區中戴鄉上云頭村婦女主任俞燕玲剛剛當上村官的第七天,因為遇到了困難差點辭職。后來,鄉長給了她一份《大江南北》并告訴她說:“那個年代的基層干部都只有十七八歲,就在艱苦條件下參加農村工作,你回去好好看看這本雜志。”從此,俞燕玲與《大江南北》結緣,她說:“村官工作需要精神,我是從《大江南北》反映的老戰士們的革命精神中獲取養料,他們給予了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給予了我無窮無盡的動力?!?/p>
南通市通州區金新街道文山村村委會主任、大學生村官顧鑫磊說:參加工作4年多來,《大江南北》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每每遇到工作上的困難,生活中的低迷,只要翻起手邊的《大江南北》總能有所收獲。興化市周莊鎮薛莊村黨總支副書記時蓉說:我每個月都將《大江南北》捧來仔細品讀,從書中老同志的事跡聯系到我自己的生活?,F在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我們更要學習革命先輩的吃苦耐勞精神,時刻以全村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踏踏實實地干好本職工作。
各地聯絡站的同志們利用《大江南北》對大學生村官群體進行教育,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各地的大學生村官安心扎根農村基層,努力服務農民群眾,他們對《大江南北》作出積極的評價,認為閱讀雜志對他們的思想和工作有幫助、有益處,這就是對《大江南北》致力于傳承鐵軍精神這項工作的最大肯定。
這些年來,《大江南北》團結各地聯絡站的同志們,在學用《大江南北》,共建學習傳承革命傳統基地,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深知離黨的要求、前輩的希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還須努力工作,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新四軍老戰士肖克圍逝世
本刊訊
泰州市軍隊離休干部、泰州市大江南北雜志社聯絡站原顧問、新四軍老戰士肖克圍同志,于2017年1月5日不幸去逝,享年91歲。肖老1943年12月參加工作,1944年6月入黨,1945年8月參軍入伍。他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經70余次戰斗,榮獲獎章多枚,立功多次。離休后,他積極參加新四軍歷史研究工作,為《大江南北》征訂發行做了大量工作。我們深切懷念肖克圍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