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達明
在欣賞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 張達明
上世紀50年代,芬蘭指揮家、作曲家沙羅年投師至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卡斯提吉歐尼的門下深造。剛到不久,卡斯提吉歐尼就將自己一首作品交給沙羅年,對他說:“請你將這首曲子作一分析研究,從中找出它的音型結構的脈絡。”
此后一個星期里,沙羅年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對著樂曲來回思索——慢慢悟出了樂曲內在的規律邏輯,也慢慢找出了譯碼的方法,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愈來愈豐富,自信心也愈來愈強,最終找出了音型結構的脈絡。他確信,自己已經完全分析出老師的作曲意圖與寫作手法,作品的大小結構也完全被自己整理得清楚分明,便寫成了一篇自認為響當當的論文,滿心歡喜地交給了卡斯提吉歐尼。
令沙羅年意外的是,卡斯提吉歐尼看完他送來的論文后,竟“哈哈”大笑道:“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才整理出如此詳盡的分析。但是,身為這首曲子的作者,我必須誠實告訴你——這其實是我亂寫的,樂曲根本沒有任何邏輯脈絡可言。”
沙羅年認為自己被老師戲弄了,當下表現得極其憤怒:“早知如此,那個星期我大可以出去游玩,好好享受意大利的陽光,何必要做這個毫無意義的功課?”
他話音剛落,就聽見卡斯提吉歐尼嚴肅地說:“我沒有絲毫戲弄你的意思,這是我特意給你上的第一課,是要讓你明白兩個道理,第一,再怎么沒道理的作品,分析者還是可以自己整理出一套道理;第二,無論整理出什么道理,真相可能永遠和自己的分析相異,甚至相反。別以為自己做了苦工,所得到的就會是正確答案。”
后來,沙羅年在回憶此事時感慨道:“一首作品所帶來的最重要的訊息,或許還是在提出詮釋之前,必須對一部作品誠意正心地下足苦功,找出作品的內在邏輯,提出能自圓其說的想法,最終目的是要在欣賞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摘自《演講與口才》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