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玉成 梁海森
深刻領會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
桑玉成 梁海森
編者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所作的報告,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內容極其豐富深刻,是今后很長時間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的重點.報告中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斷,意義重大.本期刊登兩篇關于這一新判斷的學習體會.對十九大報告其他重要內容的學習體會文章,本刊將陸續刊發.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和未來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很多重大的論斷,其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是最為根本的,也是全局性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我國進入歷史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社會主要矛盾表達的是社會發展過程的根本問題,是關乎社會各個領域的結構性命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論斷有黨的八大、十一屆六中全會和十九大.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黨的八大提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是對當時社會發展狀況的準確把脈.不過,后來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使得社會發展的軌跡又轉向以階級斗爭為綱,突出階級斗爭的政治矛盾,黨的八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沒能在實踐中落實下來,但是這并不是說,黨的八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就不存在或者已經解決了.相反,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只是暫時擱置了.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是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論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份決議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出決定了國家治理的戰略方向必須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隨后的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改革就是重點著力解決這種發展的矛盾.
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是對十一屆六中全會論斷的繼承和發展.從這兩次論斷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人民的需求已經從"物質文化需求"提升到"美好生活需求".而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具體的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有明確的說法,即是說:"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可見,在人民需求方面,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物質文化"的方面,而且更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
供給方面的問題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既說明我國現在的生產水平不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了,但是也指出現在發展中的關鍵問題: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指的是經過30多年發展以后新出現的發展問題.不平衡的發展集中表現為地區之間發展速度、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和個體的收入分配方面差距依然較大.不充分的發展是說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這主要表現為我國現階段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
社會主要矛盾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唯物史觀的重要分析手段.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認為,應該從現實社會中活動著的人出發去分析人和社會,而不是從抽象的人的概念出發,現實的人就有吃穿住行等現實的需求.為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32頁)人類在生產這些物質生活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就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毛澤東創造性地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學說和中國的社會實踐,提出了從矛盾論理解我國社會發展思路.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分析了我國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十對關系,并指出:"這十種關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這些矛盾在實踐中是否能完全處理好,也要準備兩種可能性,而且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一定還會遇到新的矛盾,新的問題."次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再次提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我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幾次論斷也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
從上述社會矛盾學說的視角來看,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表明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以及由此決定的上層建筑的變化.一方面,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緩和或部分解決了.另一方面,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而且新的矛盾也會有不斷的發展過程.
原來的社會矛盾表達的是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這個根本問題經過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應該說已經得到緩解.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能準確地反映我國當前階段的社會生產情況.人民對物質文化的基本需求也已經基本滿足,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也得到解決,社會總體上達到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指日可待.過去30多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總結和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
舊矛盾的解決也是新矛盾的產生,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的基本判斷.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就會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和出現新的社會矛盾.人民的需求也會有相應的發展,從物質文化需求發展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的社會生產水平尚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這主要是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樣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一百年"的發展藍圖也就是要解決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關于我國在歷史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指導思想.社會主要矛盾一方面預示著未來社會發展中矛盾和沖突的形式變化,另一方面也對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矛盾的新形式和發展的新要求貫穿在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黨建等等各個方面.
國家發展戰略上,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為我國積累了很多社會財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分配不公問題,民眾權利受到侵害的現象,社會管理上的民生問題,這些都成為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制約因素.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國家發展戰略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社會主要矛盾中人民的需求除了物質文化之外,還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內容.為了滿足人民的這些需求,國家發展就需要構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五位一體的發展觀是一種全面的發展觀,強調的是整體的協調發展.過于重視經濟發展的戰略固然可以帶來短期的高速經濟發展,但是以犧牲社會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更為長遠和全面的發展,全面發展戰略強調高質量的發展和整體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曾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近40年的經濟發展已經實現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設想,但是先富帶動后富的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這也就是十九大報告中總結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充分是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率上的問題,主要是存在創新能力不夠,產業結構的合理性、經濟發展動力的不足,經濟發展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等問題.不平衡是發展速度在空間和個體之間的差異.經濟發展顯著地提高了社會總體水平和人民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所謂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地區之間的差異,個體之間的差異和城鄉的差異都在加大.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成為社會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轉化在經濟領域就意味著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表現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這種轉變是要讓經濟發展的代價更小,發展的動力更持久,發展的福利能讓更多的人受益.
社會治理方面,經濟發展解決了多數人的溫飽問題,但是人民的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依然存在很大改進的空間.社會發展過程中還伴有強拆、非法征地、環保抗爭等現象,潛伏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眾權利意識的提高,很多社會沖突和群體事件不再是以利益為導向,而是以權利為導向.這種轉變對于社會治理構成一種新的挑戰,這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必須依法治國,強化法治意識.另一方面,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要從創新治理體系上下功夫.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在社會治理方面意味著治理結構和治理手段的變革.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多樣化以多種形式的社會矛盾展現出來,面對新形式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消極被動的應對手段和思維已經滯后于社會發展形勢.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是良好社會秩序的提供方和維護者,但是這不是說公共部門是唯一力量.社會治理本身是社會的問題,也應該發動社會的力量參與到治理的過程中.作為社會治理中的主導力量,政府部門應該從機制和流程上疏導社會治理中各方力量,構建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治理手段的法治化也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提出的新要求,具體來說就是需要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人民群眾在維護自身權利的過程也越來越會使用法律和制度的手段,這一方面體現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公共部門能夠依法回應民眾的訴求.
黨建方面,自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已成黨建工作的主旋律,但是黨的建設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部分黨的干部作風不正,貪腐行為嚴重,政治意識淡薄,服務人民的信念喪失,致使黨面臨著重大的風險考驗,黨內出現嚴重的隱患.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相對于之前的社會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黨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而社會主要矛盾規定了黨治國理政的主題和任務.在新時代,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障.十九大之前對于黨的領導主要是強調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和思想領導.十九大報告提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對于社會各領域的領導會更加全面和深入.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我國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時代的根本變革,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的意義.社會主要矛盾會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黨的建設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領域,而且每個領域又可以分解為很多具體的工作條線.深刻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全局意義和指導思想,是歷史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桑玉成,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梁海森,復旦大學政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