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科學內涵
楊宇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此本人有幾點學習體會.
社會主要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并受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
我國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八大以后,由于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在實踐中一段時期沒有貫徹八大決議的這一規定,而是繼續"以階級斗爭為綱",直至發動"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重新肯定八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但在表述上作了修改,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主要矛盾,制訂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轉化,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必然要求.這種轉化在十八大以來表現十分明顯,十九大及時作出科學概括.
從人民需要方面看,習近平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生產和發展方面看,習近平指出:"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里論述的兩方面情況,既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概括的客觀根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特別是"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就不僅具有實踐意義,而且也具有理論意義.科學認識、正確把握、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可以使社會其他矛盾迎刃而解,意義十分重大.
如何正確把握和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有兩點必須注意和強調.第一,必須注意和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一個"中心"思想,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強調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必須注意和強調"不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目前明確的時間概念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發展的戰略安排",并沒有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到此為止.因此,我們不僅在今后30多年要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到本世紀中葉以后,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繼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解決十九大概括的社會主要矛盾.
(編輯 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