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恒寶
詩人筆下出美景——陳瑞霞詩集《錦山秀水》賞析
⊙金恒寶
窗外,丁香盛開,花香四溢。我坐在寫字臺旁,一字一句閱讀詩集《錦山秀水》。芬芳襲來,沁人心脾;品讀詩句,膾炙人口。這是詩人陳瑞霞即將付梓的第二部詩集,她的第一部詩集叫《綠韻飛翔》,前后兩部詩集都是源于大自然,從書名就可見一斑,兩部詩集是兩朵自然之花,是一對孿生姊妹。
顧名思義,《錦山秀水》是一部描寫山水的詩集,山無水不青,水無山不秀。山山水水,令人神往;水水山山,熠熠生輝。山光水色,在詩人筆下閃爍,展現出燦爛的美景。
布萊恩特說:“到廣闊的天地中去,聆聽大自然的教誨。”陳瑞霞生在大山里,長在大山里,莽莽大森林的濤聲發出的天籟之音,就是最美妙的樂曲。山山水水有她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花花草草有她抒發不盡的眷戀夢想,蝶蜂蟲鳥,和她一道起舞鳴唱,陳瑞霞愛戀著這一切,沐浴大自然成長。她迷戀山水,陶醉山水,鐘情山水。什么樣的環境塑造什么樣的人,剛開始寫詩的時候,陳瑞霞就為山水吟哦,為山水抒情,為山水高歌。這些年來,她對山水癡情不改,與日俱增,甚至可以說用生命傾注山水。
寄情山水,是陳瑞霞的天性和本性,因為她具有藝術天分和詩人氣質,她和詩如影隨形,按照大自然所啟示的經驗生活,回歸自然,用綠色筆調和激情,抒發山水情懷。她在《寫給高山》一詩中吟道:
你仿佛很遠
矗立在七彩的云端
你又很近
在我軸心的畫卷
僅憑一個眼神
和深情的呼吸
就能感到你血性的體魄
你的雄渾和偉岸
這首詩清新自然,扣人心弦,耐人尋味。它是寫景與言情的合并,狀物與抒懷的聚合,人在景中,景在情中,采取擬人表現手法,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古人說:“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陳瑞霞將景和情融為一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得益彰。《寫給高山》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優美的圖畫。畫是藝術品,藝術品是從生活中來的,但又和生活不一樣。它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典型,更有集中性,因此就更帶著普遍性。這首小詩有著袁枚提倡的“性靈”特點,什么叫性靈?就是有真性情、真感情。
讀陳瑞霞詩作,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畫家張璪的關于繪畫的名句,意指畫家應以大自然為師,再結合內心的感悟,然后才可以創作出好作品。藝術是觸類旁通的。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語主要是針對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王維山水田園詩最大的價值,在于他對山水藝術美的創造。細品陳瑞霞的詩作,眼前飄動著鮮活的畫面,可以說是“詩中有畫”。她又把山水的畫面詩意化,又做到了“畫中有詩”。
陳瑞霞謳歌家鄉好風光,鐘情祖國的山和水。山水,自古以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山水不僅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休閑方式,同時也是詩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古人對山水觀之不足,心之摹之,詩之詠之,畫之繪之。陳瑞霞繼承了古人的優良傳統,在她的作品中,又賦予了山水新的含義。
心靈與自然相結合才能產生智慧,才能產生想象力。陳瑞霞在面對大海時,產生了智慧和想象力,于是詩情迸發,一揮而就寫成了《望海》:
我品讀了什么叫水天相連
前行的航帆是永恒的主題
穿行飛馳在云水間
孤帆云影碧空盡
讓兩顆相攜的心寧靜致遠
《文心雕龍》中說:“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陳瑞霞寫山是寫情,寫海是寫情,寫一切自然景物都是寫情,這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她采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書寫不同的景色,以不同的景色抒情抒懷,給人以不同的精神享受。陳瑞霞的詩是人與物、情與景、形與神、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因此產生了情景交融,妙趣橫生的效果。她的每一首詩,字里行間跳動著藝術性,沒有藝術性的升華,不會有高超的意境。
孔子的“樂山樂水”之說,是圣人將人的品格、氣質、胸懷、志趣同自然界的山水聯系起來,將個人的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錦山秀水》中收錄的詩作,就是讓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來比喻人的節操、格調、品位。陳瑞霞樂山樂水,更樂于人的高尚情操,一切順應自然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錦山秀水》中的每一首詩,均貼近自然,貼近大地,貼近人心。《再寫那片林》、《紫丁香》、《蝴蝶泉》等一首首綠色的詩應天而生,應地而生,應人而生,總之是因大自然而生。詩歌來自于人的心靈,于是,它照耀人的靈魂,滌蕩人的思想,點燃人的激情。從古至今,詩人崇尚“詩言志”,其實,這就是詩人理想與抱負的展示。
詩可以使生活不斷閃出亮色。《錦山秀水》讓我在大自然中暢游了一番,使生活變得松弛、充實、有趣、詩意,仿佛回到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悠然淡雅境界。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就是我讀《錦山秀水》的切身感受。
本欄編輯 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