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東 孫曉萍
滿目青山夕照明
⊙韓立東 孫曉萍
一個人辛苦工作四十多年,退了休,應該過安閑自在的生活,若是愛好自然風光盡可以游山玩水,大飽眼福;若是偏好修身養性盡可以喝茶聽歌,蒔花弄草。但是在北極漠河有一個叫黎湛隆的老人卻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活法,退休比在職時更忙碌,而且是忙了整整十年,休不賦閑,黎湛隆這是圖啥呢?
近期漠河縣法院開展“傳遞法治理念,樹立司法信心,講好興安故事”的活動,不僅要遠學劉春榮愛崗敬業為民司法的精神,還要充分展現身邊的正能量,挖掘身邊的典型人物,以增進法院干警的切身感受,鼓勵他們立足本職、趕學先進,實現院領導設立的三年三大步,步步攀高峰,進入全國先進法院的目標。
因此院里干警的目光齊刷刷地聚集在黎湛隆身上,無私奉獻的榜樣就在身邊。黎湛隆退休后的十年所作所為,不僅堪稱漠河縣法院的典型,就是全地區法院系統也較為罕見。
筆者在漠河縣法院一樓的調解室里見到了黎湛隆,他正在調解一個案子。這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握手時感到手臂頗有力氣,從身體和氣色上,看不出他是已逾古稀的年齡,給人的感覺是健朗、慈祥、平和,而且有一種知識分子的謙遜和儒雅,還有睿智老年人特有的曠達與風趣。
趁他忙著沏茶,筆者注意到他辦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壓著一幅鋼筆書法,字寫得十分規整,內容是開國元帥葉劍英的七律《八十抒懷》。看來黎湛隆很喜愛葉帥的這首詩。
當我說明來意,他爽朗地說“你們應該多宣傳宣傳年輕人,我畢竟退休了,年輕人有素質,有干勁,有發展。”
“是什么讓您退休后不計報酬無償工作十年呢?”筆者追問道。
黎湛隆凝神想了片刻,搖了搖頭,“這還真是一個不太好說的問題,除了能在晚年做點有益于社會、有益于百姓的事之外,我還真沒想過為什么。”隨后又指了指腦袋,哈哈大笑說,“這樣做,其實是怕得老年癡呆癥,當然這是玩笑話,老實說,我這樣做會覺得每天都很充實,我還有點這方面的專業,能為鄉里鄉親做點有益的事,很值得,別的真沒多想。”
他回答得如此真實質樸,沒有什么虛偽粉飾,然而十年的奉獻,不會這么簡單容易,隨即他拿出一本又厚又大的本子,“我沒說清的,這里面有,你拿回去看看吧,算是我這個退休老頭的自傳吧,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
這是一大本用鋼筆寫在2014年日歷上的自傳,大約七八萬字,這本八開紙的日歷,前后有硬紙板做了封皮與封底,自傳寫在日歷的背面,一頁一頁,字跡十分清晰、工整。
為了對黎湛隆有一個立體的認識和了解,筆者沒有馬上閱讀這本奇特的自傳,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走訪了與他朝夕共處的同事,街頭巷尾那些老鄰故居,還有一些常在一起參加社會活動的離退休老干部,從而勾畫出了一個真實的黎湛隆,甚至從他的老鄰居嘴里得知他的家庭情況,他曾贍養了包括父母、岳父母、還有一位聾啞叔叔五個老人。
黎湛隆就像人們評價的那樣,沒有一點虛假或夸張,沒有“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只是一個裨益世道人心的平凡人。
黎湛隆,生于1947年3月24日,這天是農歷二月初二,按北方民俗,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當教員的父親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占龍。參加工作后,自己覺得這兩個字的字面上散發著某種舊時代的氣息,于是改意不改音地改成了湛隆。那一年他十七歲,于海倫縣第三中學初中畢業,新中國到處洋溢的那種勃然生機灌注并滋養了他的少年情懷,并成為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從年逾古稀的黎老身上極容易清晰地辨認出這種精神特質。
1969年為響應黨中央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黎湛隆主動要求插隊落戶,這使他作為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落戶到海倫縣第二良種場。他先后當過農工、趕過馬車、磨過豆腐、做過粉匠、統計、工會干事和當地小學的代課教師。
每換一個行業,他都能虛心學習,不怕吃苦,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這段下鄉經歷鍛造了他不畏困難、勇于進取、樂觀向上的品格。
由于學生時代喜歡讀書,在那個年代鄉親們常常找他讀信、寫信,很多人會圍著他聽他講故事。
他在當地小學當代課教師期間,通過考試轉成正式國家干部。1980年3月,從大平原的腹地海倫縣調到綠色寶庫的大興安嶺林區,轉行成為一名公安干警,并歷任阿木爾林業公安局秘書科科長、預審科科長,后又調到漠河縣公安局任副局長。
在單位他是領導,卻從沒有擺過官架子,他覺得不僅肩上的擔子重了而且時時處處要做到率先垂范。他曾參與多起險象環生的抓捕工作,每一次都在不動聲色中顧及戰友安全,卻把危險留給自己。在追捕持槍連殺兩人的退役軍人某嫌犯時,他帶領幾個干警參加抓捕,當時防彈衣和鋼盔不夠,他便把僅有的讓給另外幾個干警,干警們推讓,他風趣地說:“我年齡大,有了三個孩子,我不怕,你們都得給我穿上。”事后,談起這件事時,他坦露了當時的想法:作為副局長,心里想著不僅要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還要把同志們安全地帶回來。
黎湛隆是個熱心人,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總是主動幫忙,這讓同事們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是一位誠懇的兄長,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領導,以至于他離開公安系統多年,當年的干警們仍與他保持著醇厚的友誼。
1997年公檢法干部交流,黎湛隆調任漠河法院常務副院長,十年后,他主動提出退長當員,從三樓的副院長辦公室挪到二樓,當一名審判員。兩年后,他退休了,可并沒有回家,而是從二樓又搬到了一樓,當了一名義務調解員。
因為已退休,他不再承擔法官職責,他僅僅是以一個老法律工作者的經驗從事民事義務調解。與從前在職時相比,他可以輕松一下,可他仍然以一個法院在職職工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退休后黎湛隆比退休前還忙碌,工作之余,常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百姓,尤其是一些弱勢群體。婚喪嫁娶的人家請他當司儀,他分文不取,盡心盡力,這讓老百姓們不由得紛紛豎起大拇指,稱他是大善人、大能人。
黎湛隆調解室調解的大部分案件,都是一些因利益而起的爭執案件。2016年夏天,施工隊拆遷時,臨街的一面墻尚未拆除,兩個退休老人在街上散步累了,便坐在墻下閑聊,不料這面墻轟然倒坍,將其中一個人當場砸死,一個砸成重傷。
這件不幸的事件自然要追究責任,給受害者一個說法。于是雙方就賠償問題開始了漫長的爭執,死者的家屬對賠償的數額不滿,死者遲遲得不到安葬,矛盾有進一步激化的可能。黎湛隆得知死者家屬要抬尸上訪,如果這樣的事真的發生,將會給正是旅游旺季的漠河帶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黎湛隆立即向有關領導匯報,主動請纓。依靠自己在漠河有著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調解經驗,他數次走訪死者家屬,了解他們的想法,尋找癥結。但是經多次協商,雙方各不相讓,死者家屬情緒激動,拒絕走正常的法律途徑進行解決,又本著不鬧不給錢的想法,欲采取過激的行動來達到索賠目的。
黎湛隆站在對方的角度,詳細地分析案件,講解與此相關的法律規定,客觀地分析雙方的責任與過失,講明過激行為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陳述利害,最后終于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賠償協議,將賠償事件平息下來。
在逝者的葬禮上黎湛隆主動擔當司儀,把這位在意外中不幸喪生的老人順利地下葬了,這不僅給死者家屬以最大的安慰,也使關注此事的人們感到人間自有真情在,人心向暖家國興。
地處祖國北陲的漠河縣,與俄羅斯僅一江之隔。解放軍某部二連駐守在漠河縣興安鄉,與興安鄉的河西大隊毗鄰。
1968年正逢中蘇交惡、關系緊張的備戰之際,河西大隊的社員們看到此地遠離縣城,運輸條件及通訊環境極為困難,戰士的生活一年四季只能吃干菜,他們就把興安碼頭南側道西的四公頃土地無償借給二連耕種,并與二連的上級邊防團口頭相約,一旦部隊條件好起來,部隊須將這四公頃田地歸還給河西大隊。
當年,此事曾得到沈陽軍區政治部有關領導的重視,河西大隊被沈陽軍區命名為“擁軍守邊戰斗堡壘模范大隊”。
隨著歲月飛逝,世事舛變,河西大隊更名為大河西村。時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里的道路暢通,通訊水平自然也有了極大的改進,部隊生活供給條件好了,戰士的津貼補助高了,二連用不著再耕種那四公頃田地了,可他們并沒有把這片土地按當年的約定歸還給現大河西村,而是把地租給他人種經濟作物。
此時的大河西村已非往昔人少地多的景況,隨著人口增長,土地資源越來越顯不足,因此這四公頃土地又進入村民的視野。大河西村村委會以及興安鄉有關領導數次找二連領導磋商此事,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仍然無果。
這件事越來越引起大河西村村民的不滿,他們聯名寫信向團里以及沈陽軍區反映情況,后來又把這起土地爭端案件起訴到了漠河縣法院。由于案件涉及軍地關系,為規避開庭審理所出現的風險與后果,又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經院領導集體研究決定,把該案交由本院調解室進行庭前調解。
于是,這件積年未果的案子就落到了黎湛隆的手上。他深知此案調解的難度,以及調解成敗所產生的后果與社會影響,已經年逾花甲的黎湛隆又像從前工作遇到阻力和困難時那樣,激發出一股猶如年輕時的蓬勃活力,他雖干勁十足,卻理性從事,多年從事法律工作的經歷,使他早已養成了穩健、理智的工作作風。
接手此案后,他與另一名調解員開始跋涉于漠河縣與興安鄉的土路上,他那夾著公文包的身影常出現在大河西村的村民中間,不久,他對這件事便有了較為詳盡和客觀的了解。
此案由于所跨時間太長,從村到鄉再到縣的領導,以及部隊領導都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四公頃田地也從生產隊的集體土地變成農村土地承包后未被分到村民人頭上的一塊飛地。當年借地時部隊領導與生產大隊領導之間口頭承諾早已成為云煙往事,這四公頃土地的事便成了歷史遺留問題,此事因此被多任領導以涉及軍地關系,不好解決處理為由,一直擱置至今。而黎湛隆心里明白誰也不愿在自己的任上為區區四公頃田地去觸碰軍地關系這根敏感的神經。
黎湛隆這段時間吃住在鄉下,他走訪了興安鄉的眾多村民,從年逾八十的老村長口里知道了1968年與時任十八站八團馮團長共同協商借地的經過,并為此寫下證明材料,又收集調閱了村民大會要求歸還土地的聯名信,村委會致駐軍首長的信,并在土地管理局調閱復印了縣政府核發的大河西村農民集體土地使用證,確認這四公頃土地的使用權確為興安鎮大河西村農民集體所有。
他了解本案中雙方的分歧點,研究相關的法律規定,在法律法規上找到調解本案的依據。一個多星期下來,他翻閱了各種法律文本,常常到深夜,老伴每每心疼地催促他休息,可他仍不停地工作,老伴為此有些生氣。數落他說:“你是越老越犟,放著輕松的日子不過,去管那個陳芝麻爛谷子的事,要是好解決能等到現在!”
為給大河西村村民的訴求尋到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他先后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相關規定,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這起軍地兩方有關土地的爭執找二連領導進行調解。開始二連領導還十分客氣,把用來推辭大河西村村委會的那套話又說了一遍:“這件事事隔多年,當年又是團首長參與的事,我們這任連領導不好解決。”黎湛隆把邊防團政治部的意見給二連領導看了,二連領導依然建議交由軍事法庭來管轄,黎湛隆便把復印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土地相關的政策留下,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已經十分清楚,這幾份相關法律法規放在你們這兒,請你們仔細研究一下,無論從情理上,還是從法理上,你們都應該做出一份正確的決定,我們等著你們的消息。”
然而這消息久等未至。黎湛隆和另一名調解員再去時,二連領導又以部隊的特殊權屬和制約等理由,將他們拒之門外。黎湛隆這回真是來了犟勁,四個月里,記不清楚與二連領導溝通了多少次,還委屈地把調解地點改到部隊一個辦公室。
“這件事經過的時間,比你們年齡還大,可至今還沒有解決,這根本不是人民子弟兵的作風,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可二連還是當年的二連,當年大河西村的人民愛護你們,舍得從自己的嘴里把東西掏出來給你們,你們怎么能辜負他們的情義。再說你們這樣下去,于法于理都過不去,特別是當前軍隊反腐倡廉的形勢,希望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能馬上得以解決,不能再拖下去了。”黎湛隆真有些生氣了,他很少說這樣過頭的話。
最后軍地雙方在黎湛隆這個退休了的“犟”法官的調解下達成共識,時逾半個世紀的遺留問題終于得以解決,掃除了因這四公頃土地而給軍地關系造成的陰影,恢復了軍地魚水之情。
認識黎湛隆的人都覺得他是個能寫能說多才多藝的人,生活中特別簡樸,工作上非常認真;當過知青、代課教師,后來轉入政法隊伍,從公安局換崗到法院,最終定格于法官這一光榮的崗位上。他以此為榮,對法律事業始終保有一顆祟敬之心,甘于將終生奉獻于這一事業上,這也就是他退休后還無怨無悔地工作的緣由。
最初接觸法律工作,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學習,平時衣袋里總離不開一個小筆記本,哪怕是工作期間,一旦有閑暇,便掏出來看幾眼。上級有法律培訓這類學習班時,他不顧自己年齡偏大,每次都主動參加學習,他不僅注重法規條文的學習,而且更加注重在現實判案中的應用。時至今日,他的家里、辦公室到處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圖書。每次出差,包里必定要放一本專業的書。書上畫滿了杠杠,邊邊角角寫著他的閱讀心得,他做了一本又一本的學習筆記,翻開這些筆記,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字。
長期的學習與積累,使他成為一名精通業務的法官。作為單位領導,他認為自己這樣做還有著另一層意義,那就是率先垂范,帶動同事們以深研業務為榮,以精通法律為本,使法院職工整體素質、業務能力不斷提升。
退休后,他把目光從日常工作投向更深層次的領域。他開始查閱整理資料,走訪有關人士,了解漠河縣司法的歷史脈絡,他將為漠河法院奠基一個新歷史,譜寫一段新篇章——義務撰寫院史。
他雖然年事漸高,可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一年時間,撰寫了三大本厚厚的漠河人民法院院史。
為了打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減輕法院的審判工作壓力,法院決定成立一個調解室。院領導出于對黎湛隆的信任與了解,打算請他回到法院當調解室的義務調解員。黎老已經為院里做了那么多不計報酬的工作,院領導真是有些難以啟齒。黎湛隆知情后,自然地一笑。“只要院里需要,我絕不推辭。”就這樣,沒有豪言壯語,甚至沒有一句應景的話,就又回到工作崗位上。
十年間,他辦理的調解案件600多起,包括交通事故賠償、醫療事故賠償、借款糾紛、離婚糾紛、租賃合同糾紛、房屋拆遷置換糾紛、勞務費糾紛、物業糾紛等,這些案件都得到了依法調解,既維護了政府和企業的利益,又滿足了當事人的訴求,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益和社會效果。對有上訪和群訪苗頭的案件,他總是能主動參與調解,其中不乏幾起在漠河本地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退休后的黎湛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地做著調解工作,院里因案子多,人手不夠,甚至當刑庭缺少人手時,也找他。在刑庭工作期間,辦理提押和庭審工作,常與辦案法官往返漠河至塔河的途中。為了提高工作效律,他不顧年事已高,一直堅持夜晚乘火車,天亮至塔河,稍事休息后,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到塔河看守所進行開庭。
他當知青時,曾把學生時代閱讀過的書籍,像說書講鼓一樣講給農民們聽,因此練就了非常流暢的口才,退休后也不閑暇,利用接觸百姓機會較多的優勢,常常通俗易懂地進行普法宣傳,為群眾或當事人寫法律文書、代寫訴狀、合同以及各種協議。
退而不休、無私奉獻的黎湛隆幾十年一直忙忙碌碌,善心善舉不計其數,他的所思所想所做充滿著滿滿的正能量,他始終牢記著自己在黨旗下宣誓的誓言!那是一種超越時空和時光的神圣信仰,是他人生唯一的價值觀,并不會因為退休與否而改變。
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
導師創業垂千古,儕輩跟隨愧望塵。
億萬愚公齊破立,五洲權霸共沉淪。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黎湛隆說只要身體允許,就再干十年,到了八十歲也寫一首感懷詩。
年逾古稀的黎湛隆正如一抹殷紅的夕陽,以自己的方式渲染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欄編輯 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