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紅娟
洛 陽 散 記
⊙ 張紅娟
洛陽對我來說,是一個心靈深處的印記。幾次坐火車路過洛陽,都是夜晚,華燈初上,流光溢彩,洛陽城只見一隅。列車飛馳而過,四周又陷入一團漆黑。我閉上眼睛細想,洛陽究竟是什么樣?是曹植《洛神賦》的繾綣決絕,是王維《洛陽女兒行》的嬌貴奢華,是牡丹花會的國色傾城,還是逐鹿中原的烽火連天……洛陽,每當看到這兩個字,內心總泛起莫名的激動和蒼涼。洛陽,成了我魂牽夢繞的一個城市。洛陽之行,對我來說,成了一次朝圣,一次尋夢。
剛放暑假,兒子叫嚷著要去少林寺。這和我牽掛洛陽的幽思不謀而合,我欣然答應了。一個清爽的早晨,我們出發了。先到西安,再轉乘火車,到洛陽時已是晚上。此時,滿街的紅燈籠、霓虹燈閃爍交輝;流行樂、歡笑聲不絕于耳,盡現這座現代化城市的活力和嫵媚。在熬過一夜的期冀與想象后,我們終于圓了已久的夢。
一大早,我就和兒子坐公交車來到龍門石窟。因為在暑假,游人特別多。進了景區,我們跟隨人群依次觀賞了四個景點: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來到西山,放眼望去,連續數里的大山全部被開鑿成雕刻著大大小小佛像的石窟。從頭挨著看了一遍,洞窟雖然很多,但里面保存完好的佛像很少,不足十分之一。洞窟看完,走上高高的石階,突然看見一座巍峨的巨大石雕佛像出現在眼前。這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大佛,傳說中的超級大佛。沒有洞窟,而是把整面山坡劈成平臺露天造像,屬盛唐時代杰作,犍陀羅風格,浪漫、精細、流暢,氣勢恢弘,雄偉壯觀。兒子見到大佛,歡呼雀躍,一口氣跑到大佛腳下,抬頭仰望。試圖攀援,但只能爬到大佛的腳面上。我從各個角度反復觀看大佛,心中驚嘆不已。經歷了千年的風吹雨打,大佛依然完好無缺,依然那么慈祥地看著腳下的蕓蕓眾生。千年滄桑,幾多興衰榮辱,對他來說皆是過眼云煙。我仰頭和大佛對視,大佛微微笑了。我不禁一怔。我好笑么!你笑我什么?我癡、我俗。我回過神,再仔細看。大佛目光深邃、明凈、超然帶著洞悉一切的、自信的、神秘的微笑。我不覺也笑了。
東山還有一些石窟,但我沒有力氣再走了。我們休息片刻后上山,來到香山寺,寺內有蔣宋別墅。據說,在抗戰時期,洛陽作為行都時曾是臨時官邸。香山寺下面是白園,是紀念詩人白居易的一個小公園。園內一間茅草屋,有許多刻著詩文的石碑圍繞在四周。
出了景區,隔著伊水河回望,午后的天空依稀有些白霧在盧舍那大佛的頭頂繚繞,氤氳縹緲氣象萬千。離開這么遠了,好像還未走出大佛那深邃和穿透的注視,還能感受到大佛那微笑的自信和神秘。這微笑,不正是那博大開闊、海納百川的大唐氣度么!
出發去少林寺,沿途先觀看了玄奘故居、白馬寺、嵩陽書院等幾個景點。玄奘故居較僻遠,道路坎坷,車行顛簸,使人聯想起西天取經的法顯和玄奘們,他們是怎么越過戈壁荒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望人骨以標行路”的兇險旅途取回真經的。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佛學在此初傳中土。嵩陽書院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一,“洛學”在此弘揚傳播。這幾個景點一個比一個文化氣息濃厚,讓人觀之流連忘返。
少林景區游人如織。我們隨著摩肩接踵的人群,聽著導游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等軼聞向前挪動。少林寺,簡直是一部經典影片,是一曲除暴安良的浩然情歌。少林寺,是多少男兒年少時代的劍氣拳影、浪跡江湖的夢想。
少林寺的山門很小,與無數次在影視中看到的一樣。進了寺門,先看到幾重大殿,香火極盛院內碑石很多,幾個巨碑由大石龜馱著,兒子在大石龜的頭上依次騎過,又跑到各個大殿向內探頭張望。我看著這一重重宏大的建筑“大雄寶殿”、“練功殿”、“藏經閣”、“鐘鼓樓”,覺得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是,少林寺太“新”了。主要建筑都是近年重建,殿頂全是嶄新的琉璃瓦,色彩艷麗,光芒四射,連殿外人行道地板也全用黑色大理石鋪就,與我想象中的樣子相差甚遠。
來到寺后院,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像引人注目。達摩老祖精神矍爍,目光堅定,服飾古拙。石像前人群竄動,爭相拍照合影。接著去塔林,歷代高僧圓寂后的舍利塔達二百多座,形態多樣,風格迥異。然后到一個寬闊的舞臺下觀看武術表演,小和尚們展示了刀、槍、棍、拳、氣功等少林功夫,還演出了一個短劇“打山門”,層層過關,精彩紛呈。最后一個景點達摩洞,在西山頂上,抬頭可看見洞外巨大的達摩像。問游人,說路程約四五里。少林寺被譽為禪宗祖庭,達摩洞是達摩當年面壁苦修之處,當然非看不可。我和兒子順著山路,走了很久了,人群逐漸稀疏,抬頭看山頂達摩像,好像還是那么遠。又問一個游客,他說還有八九里路。怎么越走越遠了,我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趕緊加快腳步趕路。只見零散游客匆匆返回。路上游客越來越少。終于四下無人,天色已近晚,周圍靜悄悄的,一片清幽,塵世的喧囂仿佛被甩在山后。我停步望著達摩洞,它還是那么遙不可及。我深深地嘆了口氣,心里逐漸明白,禪宗的山巔距離我們畢竟太遙遠了。
我打聽到大型游樂場是在王城公園,就帶兒子前往。王城公園風景如畫,亭臺樓榭,湖水蕩漾,牡丹長勢茂盛,園中一片濃綠。遺憾的是,由于季節已過,唐詩描述的“花開時節動京城”,“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況,今天是沒福見到了。在回廊間游走,“竹林曲徑”橫在眼前。竹林太茂密了,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竹子根根傲然挺立,鐵骨錚錚,使人聯想到一種高貴的、遙遠的人格。
下午來到古城老街。老街青石板鋪路,沿街店鋪青磚砌成,古色古香,墻瓦青苔斑駁,字畫、古玩、舊書、樂器、飾品等琳瑯滿目。老街的盡頭就是洛陽僅存的古城門麗景門,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曾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和源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故鄉,文化底蘊極為深厚,但名勝古跡卻極少。河圖洛書在何處顯現?夏禹在何處建都城、鑄九鼎?老子和孔子在何處會晤?這些,都已杳不可尋。洛陽,你到底有著多少深藏,有過多少失落。
曾托起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的洛陽城,自古圣賢云集,人文薈萃,繁華蓋世,為什么歷史遺跡卻只剩下這一座孤零零的麗景門?驀然間,一陣凄風掠過,麗景門映在護城河里的倒影搖晃著,破碎了。它在我的追問下顫栗,不忍回首那傷痛的往事。洛陽位于中原之腹,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遭遇戰火摧殘和荼毒幾十次。其中大浩劫三次:公元190年,董卓下令遷都長安,擄走居民縱火焚燒洛陽城,整個都市化成一片焦土,幾百里內不見炊煙。公元755年,安史之亂暴發,洛陽城兩次淪陷又兩次收復,反復遭受燒殺淫掠,尸橫遍野,赤地千里,城市變為一片廢墟。1944年,日軍圍攻洛陽,用重炮攻城,洛陽城陷入一片火海,淪陷后又慘遭日軍瘋狂屠殺淫掠。
市中心廣場,矗立著“周公營建洛邑”的巨大石雕,周公姬旦被一群人簇擁著,正在做洛陽城的規劃建造。此刻,我坐在廣場東邊,久久地凝視著周公的雕像,周公長衣大袖,長須飄拂,昂首闊步,高瞻遠矚。西沉的太陽逐漸挨近周公頭頂,又漸漸地落向周公的肩頭。太陽的下移使我恍惚間覺得,眼前的周公逐漸變得高大起來。近晚的西天云蒸霞蔚,在夕陽映照下,周公的全身似乎發出金色的光輝。周公是一個偉大的締造者,是人們心中的一座豐碑。正是因為有無數個這樣一代代堅持不懈的締造者,文明才能一次次劫后重生。
洛陽之行就要結束了。想說些什么,總是說不透。洛陽是什么,是石刻寺觀?是竹林花海?是鬧市廣廈?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幾天的走馬觀花,只見到一些浮光掠影。洛陽,訴說不盡的洛陽,帶著深深的留戀,我要走了。一位詩人說過:“風路過的時候/沒能吹動這個城市/太厚的塵土”。西行的列車緩緩開動,淚眼朦朧中又是華燈初上,流光飛舞。這情景如夢如幻,似曾相識。夢境中,我又一次穿越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