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德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郭沫若與樂嘉煊
李樹德
(廊坊師范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樂嘉煊是我國世界語運動的開拓者。1938年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以世界語對外宣傳中國抗戰,得到郭沫若的賞識;在文化工作委員會期間,擔任財務總管,成為郭沫若的得力助手。本文詳細講述了樂嘉煊與郭沫若交往的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戰斗友誼。
郭沫若;樂嘉煊;第三廳;世界語
樂嘉煊(1907—1950),字佑廷,是我國世界語運動的開拓者,1907年10月6日生于浙江省鎮海縣港口村。他早年在家鄉讀小學,從1920年起,到上海讀書,先后就讀于上海電報學校、上海立達中學和上海政法大學。就是在法政大學讀書期間,他開始自學世界語。
世界語(Esperanto)是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博士(Dr.Lazarz Ludwik Zamenhof)于1887年創造的一種非自然語言,旨在消除國際交往中的語言障礙,使世界各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民和睦相處。世界語在上世紀初通過留日、留法的學生傳入我國,在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等人的推動下,到20世紀20年代,杭州、北京、漢口、廣州、上海等相繼成立了世界語組織。
1927年,樂嘉煊在寧波與仇瑞棣女士結婚,婚后他們回到家鄉鎮海。第二年八月,樂嘉煊又從鎮海來到漢口,在他岳父開辦的雜糧行當會計,同時把全部的業余時間和精力,投入世界語的宣傳和推廣工作。1929年6月,樂嘉煊與方善境、傅平、薛誠之等人發起組織了漢口世界語同志會,樂嘉煊當選為干事會干事,并開辦世界語學習班,樂嘉煊擔任教師,講授《世界語全程》。
同年12月,漢口世界語同志會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樂嘉煊擔任大會主席,并在大會上作了會務報告。在這次會上,漢口世界語同志會改名為漢口世界語學會,樂嘉煊當選為負責人之一。1930年,漢口世界語學會創辦了會刊《希望》(La Espero),刊物是鉛印,它的通訊、發行都設在樂嘉煊在雜糧行的辦公室。
1930年11月,樂嘉煊接待了法國世界語學者貝萊兒。貝萊兒是騎自行車環游世界傳播世界語來中國漢口的,貝萊兒兩年前從法國出發,經過德國、捷克、波蘭、匈牙利、蘇聯、日本到達我國,經上海、南京,抵達漢口,歷時兩年半。
樂嘉煊受貝萊兒影響,也與沈旭初、李志民等秘密組織了一個世界語者中華全國步行團。他們1931年1月從漢口出發,步行到達長沙,又經湘潭、衡陽、廣州、中山、澳門、香港、九龍、廈門、福州、鎮海等地,到達上海。每到一地,他們講演、散發宣傳品、辦學習班,訪問那里的世界語者,調查當地世界語運動的情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步行團活動被迫終止,樂嘉煊留在了上海,他參加了中國普羅世界語者聯盟(簡稱“語聯”)的籌備工作。“語聯”成立后,樂嘉煊成為“語聯”的專職人員。為了公開合法活動,根據“語聯”的決定,樂嘉煊以個人名義創辦了世界語函授學社,開辦世界語函授學校,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世界語書店。
1933年,上海世界語者協會成立,并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Per Esperanto por la Liberigo de ?inio(為中國的解放而用世界語)。樂嘉煊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世界語運動,直到抗日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9月23日,蔣介石被迫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至此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宣告成立。1938年4月1日,第三廳在武漢成立。它隸屬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掌管宣傳工作,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被任命為第三廳廳長。第三廳既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振興軍隊政治工作的產物,又是文化人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象征。
同月,樂嘉煊應葉籟士之約離開上海,到武漢參加第三廳的工作,并結識郭沫若。樂嘉煊非常喜歡閱讀郭沫若的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茵夢湖》等小說,以及他的詩集《女神》等?,F在能在郭沫若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他感到非常欣喜。有時見面,他順便向郭沫若討教翻譯方面的問題,郭沫若以自己的譯作為例,與他虛心真誠地交流,使樂嘉煊獲益匪淺。第三廳是宣傳廳,樂嘉煊在第七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
樂嘉煊一就職,就積極熱情地投入工作,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編印、寄發世界語資料,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戰情況。這一年的10月,武漢淪陷前夕,樂嘉煊隨第三廳撤離武漢,經沙市、長沙、桂林、貴陽等地,于1939年2月抵達重慶。經貴陽時,樂嘉煊還利用短暫的停留時間,開辦了世界語講習班。
到重慶后,樂嘉煊和葉籟士、霍應人等一起,辦了一份世界語半月刊Heroldo de ?inio(《中國報導》)。薄紙印刷,每期五六千份,自己發行,寄到四五十個國家世界語組織和個人,宣傳中國抗戰情況,宣傳八路軍和新四軍。
為保證刊物的順利出版,樂嘉煊在物資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克服種種困難,建起一個獨具特色的世界語排字房和印刷廠。這是國內第一個世界語印刷廠。樂嘉煊就分工負責《中國報導》的排字房和印刷廠的管理工作。
樂嘉煊還積極為《中國報導》譯稿,并參與編輯、出版世界語國際宣傳小冊子的工作。特別是《世界報導》及時地節譯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不僅大大地鼓舞了國際友人的信心,而且產生了很好的、廣泛的影響。這里面也凝聚這樂嘉煊的心血。《中國報導》一直堅持了好幾年。
曾任第三廳主任秘書的陽翰笙,高度贊揚樂嘉煊等這批世界語工作者,他說:“三廳搞世界語的同志總共才四五名,但是他們能量很大,工作熱情很高?!保柡搀希骸兜谌龔d——國統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戰斗堡壘(三)》,《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2期)
在第三廳成立初期,蔣介石認為第三廳可以裝點裝點他的門面,宣傳宣傳他這位“抗戰領袖”;但是隨著第三廳工作的開展和步步深入,蔣介石越來越感到這是一顆扎入他內臟的釘子,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0年8月,國民黨策劃控制第三廳,先調走廳長郭沫若,讓他去當什么部務委員,名義上是提升,實際是砍掉第三廳的首腦,拆散第三廳這個戰斗集體。第三廳絕大多數同志認清了國民黨的陰謀,表示與郭沫若廳長同進退,他們提出集體辭職。樂嘉煊與第三廳的絕大多數成員一起,隨著郭沫若退出第三廳。這年10月,經過周恩來的力爭,蔣介石更迫于形勢和輿論的壓力,只好又成立了一個“文化工作委員會”,仍請郭沫若擔任主任委員,原來第三廳的同志,基本都參加了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工作。
樂嘉煊工作的刻苦和勤奮,一直得到郭沫若的欣賞和信賴。郭沫若常感嘆文化人缺乏事務工作的能力,對樂嘉煊在這方面的出色才能和埋頭苦干精神非常賞識,他又知道樂嘉煊曾經在雜糧行里當過會計,于是請樂嘉煊負責文化工作委員會的財務工作。開始時樂嘉煊不愿意離開世界語工作,又擔心自己不能勝任此重擔。后來經周恩來從旁勸說,便毅然服從了組織的安排,挑起了這副擔子。
樂嘉煊成了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大管家”,掌管著全部的錢財。文委會里個別人并不看好,他們懷疑:“他能承擔起這項重任嗎”?他們懷疑的理由是“樂嘉煊很貧困、很缺錢?!毖酝庵馐?,樂嘉煊可能會借機貪污。樂嘉煊生活貧窮倒是實情:他離開上海時,妻子剛生下第四個孩子,一個人帶著年齡尚幼的四個兒女,在上海貧民區靠親友接濟苦苦度日。郭沫若了解這一情況后,要給樂嘉煊困難補助,可他堅決不要。手握文委會財務大權的樂嘉煊,沒有辜負郭沫若的期望和厚愛,他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從不亂花一分錢,賬目清清楚楚,成了郭沫若的得力助手,也得到了同志們的好評。幾年下來,樂嘉煊與郭沫若相互有了更廣泛,更深的了解,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郭沫若因其超群的才華和詩人的熱情,受到當時在重慶的文化人士的尊敬。郭沫若原名郭開貞,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1941年11月在重慶的一批世界語者和文化界人士聚會,慶祝郭沫若50歲生日(虛歲)和創作生活25年。
樂嘉煊作為文委會的“大總管”,在考慮該送郭沫若一件什么禮物,最后與其他同志商議,決定送給郭沫若一支兩米多長的大筆,在筆桿上還刻上“以清妖孽”4個字。寓意盼望郭沫若用如椽之筆寫出更多雄文,橫掃各類“妖孽”。
郭沫若對這件禮物非常喜愛,他抱著這支大筆拍了照片,后來這張照片放到《沫若文集》里。郭沫若又和大家合影留念,我們能看到照片上共8個人(包括一個小孩),樂嘉煊緊挨著郭沫若,站在他的左面。這是我們見到的唯一一張樂嘉煊與郭沫若的合影照片。
在抗日的烽火中,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同志們同仇敵愾,艱苦地工作著,時間過得也很快,到1943年10月1日,文委會舉行紀念會,慶祝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三周年。在會上,熱情奔放的詩人郭沫若,詩興大發,當場揮毫書贈樂嘉煊一首五言詩:
大禮天同節,典型數所生,
槁枯終不舍,情誼見精誠。
1943年10月1日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三周年紀念書贈嘉煊同志。郭沫若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郭沫若對樂嘉煊的器重和勉勵,郭沫若用這短短的20個字概括了他與青年樂嘉煊(當時郭沫若51歲,樂嘉煊36歲)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這段真誠的革命友誼。
1945年3月,文化工作委員會被國民黨勒令解散。參加結束工作之后,樂嘉煊由鄉下搬到重慶城里暫住。不久,就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6年夏,經過周恩來的安排,樂嘉煊告別了與他相處8個春秋的郭沫若,隨軍調小組由重慶去了南京,后又轉赴江蘇淮陰解放區。國民黨發動內戰后,樂嘉煊又隨軍由蘇北轉移到山東解放區,由中共山東分局分配到山東新華書店編輯部,做編譯工作。在戰火紛飛的解放戰爭中,樂嘉煊始終銘記郭沫若對他的教誨和勉勵,雖然他患有心臟病和神經衰弱,身體越來越差,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1949年7、8月間,樂嘉煊把毛澤東《關于時局的說明》《論人民民主專政》翻譯成世界語,成為介紹到國外最早的毛澤東著作外文書籍之一。樂嘉煊把郭沫若贈給他的那首詩視為珍寶,在隨軍轉戰中,一直隨身攜帶。
新中國成立后的1949年冬天,樂嘉煊因心臟病加重,住進山東濰坊解放軍山東軍區第三軍醫院治療,1950年3月15日,不幸在第三軍醫院逝世,終年43歲,安葬于山東濰坊坊子革命烈士陵園。
樂嘉煊在1927年與仇瑞棣女士在寧波結婚。在戰爭年代,他們分多聚少,特別是樂嘉煊1938年離開上海到武漢參加第三廳的工作后,妻子仇瑞棣帶著幾個孩子留在上海,過著艱難困苦、備受凌辱的生活。直到1946年,樂嘉煊到了山東解放區,才與先他到達的妻子、兒女團聚,生活才基本安定下來。
樂嘉煊與妻子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共五個子女。最小的兒子樂美真生于1947年,1978年后,樂美真先后在中共中央對臺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臺灣事務部任職,1994年后在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工作。
樂美真在國際關系學院讀書時,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在小范圍內會見青年學生,樂美真也在場。當總理問到他的家庭情況時,樂美真提到他父親樂嘉煊的名字時,總理說:“噢,你是樂嘉煊的兒子?他是哪一年從重慶到山東的?”但遺憾的是,當時樂美真完全不知道他父親在武漢、重慶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時,周總理是他們的領導,和他父親很熟悉,周恩來和鄧穎超多次參加過他們的聚會,而且是周恩來親自安排他父親這批文化人進入山東解放區的。(樂美真:《世界語,父親的生命》,《浙江民進》1986年12月5日)
1967年,樂美真和一些同學到郭沫若家中,向郭老請教有關毛主席詩詞的問題。樂美真這次是有備而來,他帶來郭老二十多年前贈給他父親那首詩裱裝的條幅。當他展開那個條幅給郭老觀看時,引起了郭老的深情的回憶。于是,郭老拿起一支毛筆,用小楷重新把那首詩寫了一遍。(同上)
“槁枯終不舍,情誼見精誠?!鼻∪缙浞值卦佻F了樂嘉煊生前對繁雜、瑣屑、枯燥的事務性工作的兢兢業業和任勞任怨,也說明他對事業的執著,對同志的忠貞,特別是與郭沫若的珍貴友情。
(責任編輯:陳俐)
I206
符:A
1003-7225(2017)02-0032-03
2017-03-21
李樹德,河北廊坊師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