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須下“繡花”功夫
□韋瀟
今年3月在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扶貧攻堅是代表委員最熱議的話題之一。這項“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既是沉甸甸的,又是充滿希望的。
去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扶貧工作成果如何?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提供的情況是:首戰之年開局順利,減少現行扶貧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2016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突破1000億元,其中中央為667億元,同比增長43.4%;省級超過400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除了真金白銀的投入,還有大量動真格、實打實的基礎工作。
包括今年在內,我們還有四年時間,而且越到后期任務越艱巨,“骨頭”越難啃。要實現既定目標,就要靠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是相對于粗放扶貧而說的。它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因戶施策的扶貧方式。
“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今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對于扶貧工作做了形象的描述。總書記把脫貧攻堅和精細農業生動形象地比喻成“繡花”,是對當前扶貧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如何練就“繡花”功夫,用敏銳的“眼力”、獨到的“手法”、精準的“針法”,繡出脫貧攻堅的“花團錦簇”,是從事這項工作的每個黨員干部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前,江西省井岡山市宣布脫貧。這是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經過各項數據詳細評估后,由國家層面做出的脫貧退出的認定,因此位列全國率先脫貧退出的貧困縣行列。在具體工作中,井岡山突出精準為先,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了的保起來,住不了的建起來,建好了的靚起來。
在筆者起草此文時,傳來了河南省蘭考縣脫貧的消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首個脫貧的貧困縣。從新華社的長篇報道可以看出,引領蘭考人民走出貧困的既有老書記焦裕祿留下的“除三害”的精神食糧,也包含習總書記所要求的“精準發力”“下一番‘繡花’功夫”。貧困戶狀況千差萬別,蘭考縣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戶,因村因戶施策,制定了12項有針對性的具體幫扶政策。于是,一個個脫貧故事在蘭考大地上不斷上演。
最近,本刊編輯部收到全國第二大將軍縣——安徽金寨的來稿,報告他們那里“八路并進抓脫貧,首戰告捷傳佳音”的喜訊。“八路并進”指的是:以精準定界脫貧,上項目推動脫貧,抓就業促進脫貧,育產業支撐脫貧,活金融支持脫貧,快搬遷帶動脫貧,興旅游助推脫貧,用兜底保障脫貧。2016年,金寨實現脫貧4729戶、1828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2%……
全面脫貧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硬骨頭、硬任務,要堅決反對假脫貧、數字脫貧、形式主義脫貧的惡劣現象,認真、嚴肅地對待這件大事,對人民和歷史負責。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攻堅的指示精神,把“精準”二字落實到扶貧脫貧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用好“繡花針”,練好“繡花功”,凝聚起扶貧脫貧工作的強大合力,確保扎實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