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玩手機多讀書
韋德銳
在報上看見一張照片:在地鐵車廂內,幾乎所有的乘客都在低著頭擺弄手機。手機的魔力可謂大矣!讀這樣的圖片,我一點也不感到“新鮮”,因為這樣的景象在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在醫院里,在餐館里,甚至在劇場里……但是如果畫面上所有的乘客都在低頭讀書,那就使我感到意外而驚喜了。
手機是最為便捷的通訊工具,它給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除此之外,它還有娛樂、收集信息等功能,故老少咸愛。但是如果把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玩手機,須臾不離,那就過頭了。
使我頗為不解并感嘆的是,我們為什么不抽出一點時間來讀書?一位旅居上海的外國人很不客氣但又很客觀地在網絡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不得不承認,這是擊中了我們的軟肋和痛處。國外的一名研究人員稱,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而韓國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羅斯人則為55本。作為一個中國人,看到這個比較不免赧顏。我知道,我們普通人家家中購書不多,而那些富人家中確有漂亮的書架,書架上擺放精裝書,但那只不過是擺設。
讀書有什么用?從個人角度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自華”是什么意思?就是常說的“有素質”。國人去境外游,舉止不雅,被人詬病。這樣的素質,與讀書少不讀書大有關系。“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高爾基說的。就說一本薄薄的《論語》吧,受到歷代皇帝的尊崇,為什么?因為它除了告訴我們修身養性的道理,還有治國安邦的道理,曩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毛澤東詩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康乾為何出現盛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乾隆都不忘汲取歷代文化精華,康熙有不少文化建樹,單就作詩而言,他一生創作了四萬首。姑且不論詩的高下,這樣的審美體驗和文化熏陶使他“氣自華”,絕非那些沉湎酒色的皇帝可比。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常引經據典,經典是不朽的,經典是修身養性,治國安邦的教科書。
我們和人家比高樓,比高鐵,是否也能比一比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