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非
《前方是什么》再版前言
□吳 非

《前方是什么》是我的第二本教育隨筆集,2006年在吳法源兄的鼓勵下整理出版。此前《不跪著教書》出版引發的討論和反響,讓我意識到作為教師的教育觀察與評論所具有的特別價值,也因此看到無數和我一樣的教師在思考職業生命的意義。長期立在講臺邊,或許更能清晰地從具體現象入手,認識教育的艱難,而面對困境,也就不能沒有一個鮮明的態度。畢竟,在文明社會,選擇一個職業,未必僅為糊口。如果教師不珍惜職業名譽,對教育境況沒有深刻的個人反思,他的教學也許不會有什么價值。
去年曾有讀者翻這本書,問:“新寫的?”我告訴他,是2006年出版的,遂引發一番感慨:“前方”究竟在何方?教育怎么沒見往前走,似還在原地徘徊?學校的教育行為究竟要不要遵守社會準則?
進步是緩慢的,也只能是緩慢的;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厚重,也因此顯出沉重。作為個體的人,可以掙斷鎖鏈自由奔跑,而身為教師,似乎只能負軛前行,即使一步一喘息,也難有一釋重負的決心。我當然也疑惑,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何以總是那么奇特麻木。當年親歷教育觀論爭,發現人與時代的惶恐,雖然經濟迅猛發展,而文化教育的健康發展仍顯緩慢,應試教育以前所未有的烈度沖擊教育常識,各類教育法規形同虛設,超量作業,頻繁考試,瘋狂家教,惡性補習,封閉式管控,構成了反常識、反人道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只追求升學率,無視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現代社會向前走,教育不可能沒有絲毫進步,比如“硬件”得到改善,社會重視教育的現代化,雖然存在短缺,教育投入規模一直在增加,也許如時論所言,是人們對教育的期許過高,而更多地關注教育帶來的“利益”了。因為這樣的文化,就不免潮起潮落,不免“倒灌”“逆流”,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倒退”。教育生態遭破壞,教育常識被顛覆,似乎并沒有引起業界的足夠警惕。審視當年,我對教育現象的慎重批評,被一些人視作危言聳聽;十多年過去,那些負面現象非但沒被遏制,而且有所惡化:一些學校不但敢于顛覆常識,也毫無道德底線;某些“教育商”以“教育家”的面目包裝,把教育當作賺錢生意,欺世盜名,在騙取勞動者血汗的同時,也用荒謬的“教育”把他們的子女教成非人。
無論如何,一個時代的教育必然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如能從當今的教育困境,觀察到幾十年前錯誤教育埋下的禍根。我想,真的教師,面對教育的困境,不能總是閉上雙眼;這一代教師必須面對現實,不放棄理想,有批判的勇氣,有理性的反思,非此不足以擔負教育重任。
教育是“為了明天”的事業,教育工作者當有“前方”的意識,不會借口“看透了”而放棄理想。此次《前方是什么》一書再版,除訂正個別字句,不做大的改動,為的是讓讀者觀察十年前的教育狀態。回顧這十多年的“只管往前走”,確實很累,然而無悔。我無猛志,惟存恒心。雖無力大步前奔,但我確信是在前行而非倒退,能做多少算多少,不懈怠,把自己能想到的都做了,庶幾無憾矣。
我從不恐懼孤立,我只擔心自己不夠獨立。
克洛薦自《前方是什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