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木 潘亮 本報特約記者 高文宇
最近一段時間,性騷擾丑聞在世界各地呈“井噴”之勢,游走于不同行當各類“猥瑣油膩”的癡漢色狼一時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然而,最新調查發現,世界各國對于性騷擾行為的界定還存在不少差異,對于不良行為的應對與處理方法,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群體還真得進一步做出區分,以便“對癥下藥”。
性騷擾存在大量“模糊地帶”
據“德國之聲”網站11日報道,根據歐盟基本人權機構2014年的調查研究,性騷擾現象在發達的歐洲是普遍現象,平均每兩位女性就有一人曾經是性騷擾受害者。其中,北歐國家瑞典竟然是性騷擾“重災區”:該國逾八成受訪女性表示,從15歲起她們至少有過一次被騷擾的經歷,丹麥、法國、荷蘭和芬蘭女性也有類似經歷,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蘭等國家的數據比例要低于前者。專家指出,這一數據不代表性騷擾現象“北、西歐比東、南歐更嚴重”,只不過發達國家對該類不良行為更為重視、抵制更為公開化;而有些國家仍將性騷擾視為不愿對外公開的“丑事”,敢于揭發和曝光的受害者相對較少。
美國《新聞周刊》11日報道稱,為了弄清不同國家對性騷擾行為的具體界定,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對歐洲多國進行了更為細化的調查研究,向德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芬蘭和挪威7個國家共8490名被測試者發送了問卷。結果顯示,對于惡劣的、“顯性”的騷擾情節,歐洲諸國基本可以達成一致:比如從女性的裙底拍照、公然提出性要求,以及令人極度反感的“咸豬手”和“暴露狂”等。諸如此類的“明槍”容易防范,但在更多情況下,性騷擾往往以更為隱晦的形式出現,讓人防不勝防。在Yougov的調查中,就發現了大面積的“模糊地帶”,不同國家的被調查者對性騷擾的界限呈現出較大的態度差異。
“隱形”騷擾難判定
在媒體看來,“隱性”的性騷擾行為可能表現為來自異性上司“關懷備至”的頸部按摩,也有可能是一聲口哨、一個“飛眼兒”,或者一句輕浮的言語調戲。德國《本地報》稱,調查顯示,相比其他國家,丹麥和德國的受訪者對于這種隱晦行為的“寬容度”較高。
例如,“瞄胸”對于女性來說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但德國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這是性騷擾,丹麥的比例只有26%,是這一單項中比例最低的兩個國家。相比之下,在社會風氣一貫被認為“自由開放”的法國,卻有約一半的受訪者將這種行為視為性騷擾,英國和芬蘭位居其后。對異性大開“黃腔”也不是什么好習慣,但丹麥只有17%的受訪者認為這種行為構成騷擾,德國的比例是35%。相比之下,英國對于“葷段子”表示反感的受訪者高達約7成,其次是法國和芬蘭。
此外,在“異性邀約”這個單項上,全部7國的受訪者均表現出較為開放的態度;但在“眉來眼去”這項上,法國再次令人大跌眼鏡:該國僅有23%的受訪者認為對女性“放電”“送秋波”無傷大雅。
“反性騷擾革命”進行中
隨著世界各地不同行業接連被踢爆存在性騷擾現象,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認識到這種“惡習”所帶來的威脅,她們在選擇發聲為自己討回公道的同時,也希望用自己的經歷提醒其他姐妹免受傷害。目前歐洲各地 正 發 起“#metoo”等網絡活動,許多女性大膽站出來對性騷擾行為提出指控,一些國家還舉行了反性騷擾游行。有媒體認為,各國女性正在進行一場改變社會的“反性騷擾革命”,以讓性騷擾問題更加得到重視。
不過,德國電視一臺認為,要真正改變性騷擾問題,還是要提升男女間的平等關系,并提高法律約束力。據了解,德國和瑞典等歐洲國家已經出臺了工作場所拒絕性騷擾的法規。法國法律也對性騷擾有著明確的界定標準,受害人不僅可以報案要求懲戒“施暴者”,還可以通過勞資調解法庭,以雇主沒有保護好員工利益為由進行起訴。
輿論認為,政府應該監督企業執行反性騷擾法規,而受害者也應該在遇到問題時主動求助反性騷擾救助機構。歐洲婦女反職場性侵協會發言人稱,很多受害女性往往只想懲罰騷擾者而忘記向雇主施壓,其實向勞資調解法庭申訴也是一條保護自身的重要途徑?!?/p>
環球時報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