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有句千年不蛀的老話:“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裳是最直觀的包裝紙,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密碼,比如身份、等級、嗜好、趣味,甚至社區地段。
20世紀的70年代,軍裝風行天下。士兵服“兩開袋”(前胸兩袋,便于插鋼筆),軍官服“四開袋”(下端還有兩袋,放工作手冊)。“四開袋”有布、呢之分,前者是連排長的尉官服,后者是營級以上的校官服,轉業到地方,都是脫產干部。70年代中期,小伙子最牛的時尚搭配:呢軍服、藍軍褲、“導彈皮鞋”(校官皮鞋),騎著13型錳鋼自行車(特供稀缺品),再配雙鈴,風馳電掣,一路飛馳,一路鈴聲,一口塑料普通話。“文革”期間,那是機關大樓、部隊大院里的干部子弟,有些“衙內”似的囂張。
80年代,夏天的弄堂標配:拖鞋、短褲、赤膊,套一圈項鏈,特粗特扎眼,他們往往是個體戶。時代開始變了,有則順口溜,“好男不上班,好女嫁老板,戇男戇女上三班”,金錢開始沖擊特權。
上班族則斯文些,藍短褲、白背心、夾腳拖鞋,這套“裸”裝,“上只角”限于室內,“下只角”坐在弄堂口,一條毛巾搭在肩上,備揩額頭,像個立灶頭的大師傅。到了傍晚,只剩下三角褲,站在弄堂角落,一盆井水舉過頂,沖涼兼洗澡。
到了秋天,羊毛衫開始代替“文革”期間的絨線衫了,那時最有名的是友誼牌,出口產品,還有鳳凰、白兔牌,廠家都在楊浦的長陽路、平涼路上。為了證明密織度高,羊毛衫可以拎起來放在柜臺上豎而不倒,絕無鑲嵌腈綸之嫌。到了冬天,流行高領子,甚至高領三疊,表示有錢,是富裕的標志:浪費就是消費。買不起高領頭羊毛套衫,雞心領移到后面,喉頭就是圍脖,冒充羊毛衫。那是個人人炫富的時代。社會風氣變了,價值觀多元了:有的向前看,有的向錢看。
要么西裝內襯羊毛衫,要么襯衫下配牛仔褲,這是城里人的標配。西裝混搭牛仔褲,始于農民工。今天,整天穿著西裝戴著領帶走來走去的,那是房產中介。有腔調的開始穿運動衫逛街了,表示休閑。
90年代的夏天,T恤替代背心。一段時間里,最流行的,胸前一朵菊花,那是法國“夢特嬌”,真絲面料。后來更上一層樓:重磅真絲,厚厚的,很有下垂感,好像雙層隔。浸泡在水里,鼓泡起一大盆,撩起來,拖不動。穿在身上有些分量,黃梅天,有些悶。上海話:吃著分量了!
近20年,經濟發展迅猛,透明成為潮流,“裸”時代開始了,裸考、裸捐、裸官、裸婚、裸奔。女裝,在影星的引領下,從露臍到裸背,再到“裸裝”,類似泳裝,非一絲不掛,僅遮羞而已,目的是欲蓋彌彰。
衣裳,對邋遢男而言,是裹尸布;對時髦女而言,等于文身。觀察男人,看他喝酒;觀察女人,看她穿衣:穿長裙的,往往文靜;穿短裙的,往往活潑;比短裙再短的,往往是辣妹。
路見一女,緊身衣、超短裙,轉過臉,卻是個“眉眼漸高”的半老徐娘,一臉風塵,已是一則婚姻廣告的年齡了:“有一子,無負擔,顯年輕。”從“吃死儂”變“嚇死儂”,差點小中風。好比男人:西服、牛仔、白跑鞋,再戴頂軍帽,啥個相?蟋蟀里的異蟲!
(摘自《新民晚報》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