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說中國是一個“行軍國家”,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是“宿營國家”。其實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諸多不滿,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還沒有抵達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我們并不滿意自己的現狀,我們每天都在奪路狂奔,所以有的時候懶得灑掃庭除、栽花種草。我們疑惑此地是不是久駐之地,明天是不是就要拔營起寨。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無論是高官還是平民,無論是巨商還是學子,幾乎都是如此。
我們都過得心事重重,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我們充滿了惶惑。
前一陣子,有位老板跟我講了一個冷知識:在硅谷買房,怎么判斷是不是富人區呢?竅門是看街上有沒有路燈。請注意,有路燈的并不是富人區,正好相反,沒有路燈的才是富人區。
這好像和中國人通常所想的不一樣:應該是富人區有路燈才對啊,為什么富人區反而沒有路燈呢?
第一,沒有路燈,不是富人造不起,而是住在這一片的富人共同決定不建路燈,因為他們心里有安全感。第二,因為沒有路燈,陌生人在夜里更不敢到這一片來,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安全感。上述二者,構成了安全感的良性循環。窮人區則正好相反,因為人人心中沒有安全感,所以才需要路燈,而路燈反而為為非作歹之人提供了照明上的便利,進一步削弱了人們的安全感。
那此時的中國,是一個有路燈的地方,還是沒有路燈的地方呢?很遺憾,我們有路燈,而且燈火通明。
這種“窮人區”恰恰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最有活力的地方。干活的人們,渾身是勁兒,不眠不休。每個人都焦躁不安,但又充滿希望。大家雖需要彼此壯膽,但也敢于訴諸行動。
前年春節的時候,我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中產階級集中的社區住了十天——只有十天而已。到了第六天,我就開始心慌——這日子就這么過?天那么藍,地那么廣,人那么傻(或者說純真)。每天早上一睜眼,全家湊一塊兒商量:中午吃點啥啊?
在這種情形下,我的心里只奔跑著這樣一句話:“在中國的時候,世界從我身邊呼嘯而去;在美國的時候,生命在我身體里呼嘯而去。”受不了,趕緊回國干點什么吧。
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命,窮也如此,富也難逃,我們一直奔跑在燈火通明的行軍路上。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創業者們,不用假裝成不需要路燈的富人。我們就是需要路燈,就是需要結伴而行,彼此壯膽。
什么時候,大家不再需要聊什么創業、商業、環境變遷了,那么這個國家也就抵達了“宿營之地”。
(摘自“豆瓣閱讀微信公眾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