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在日本,國民心中有兩個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國家是永恒的,政府是短暫的”,另一個是“官僚是永恒的,政治家是流水的”。這兩個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國家是全體國民共同擁有的家園,而政府只是管理這個家園的一個機構。管得好,國民選你繼續管,管得不好,國民選別的人來管。打一個不十分恰當的比喻,就好像是一個小區,房子都是大家自己的,但是物業公司是聘請的。物業公司把小區管得好的話,業主們繼續委托你管理。管得不好,那就要換管理公司。日本戰后出現過幾家這樣的“物業管理公司”,譬如90年代的社會黨政權、2009年的民主黨政權,還有執政時間最長的自民黨政權。不過大家看來看去,最后還是覺得自民黨這一家“物業管理公司”比較靠譜,所以,日本戰后半個多世紀,老百姓大多時候是選擇了自民黨來管理國家,這個自民黨,就是現在安倍首相領導的執政黨。
那為什么說,官僚是永恒的官,而政治家是流水的兵呢?這里面就牽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到底誰是真正的管理者?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實際管理這個國家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官僚。
在日本,官僚是一個特殊的階層,它是國家的管理團隊,但是又不屬于某一個政府、某一個政黨。它執行政府的指令,但是只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不對特定的政府負責。我們說官僚是永恒的官,是因為官僚永遠只是官僚,他們再努力也當不了政治家。譬如在我們中國人的印象當中,一個年輕人從大學畢業進入政府機關當干部,也許他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之后,他可以當省長、當部長、當總理,甚至當國家主席,但是,在日本,一名機關干部再努力,他最高也只能當一個中央部委的常務副部長,日本叫“事務次官”,連部長都當不上。因為部長和部長以上的官,是由政治家,也就是國民投票選舉選出來的國會議員們來當的,或者是首相聘請的非官僚的民間人士來當的。
于是日本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政治局面,部長可以不懂專業,但是照樣可以當好部長。譬如說,日本現任的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她既沒有摸過槍,也沒有當過兵,連戰斗機和導彈都沒有見到過,只是一名律師出身的女國會議員,但是她現在領導和指揮著25萬人的日本海陸空自衛隊。許多人懷疑,一旦打起仗來,她懂得指揮嗎?顯然,稻田朋美是不懂的。但是除了她,日本防衛省的所有人都是懂的,因為這些人都是官僚,一輩子就干著指揮軍隊的活。稻田朋美的工作只是傳達好首相和內閣的指示,然后以防衛大臣的名義簽名蓋印發布命令就行。具體的工作,都由這些官僚們按照原先制定好的預案和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去落實執行。
所以,在過去十幾年,日本是一年換一個首相,部長更是三天兩頭換,最頻繁時,防衛大臣是三個月換一個。但是,即使換了這么多的官,日本這個國家沒有亂,政府工作也沒有停滯不前,整個社會還是按部就班地運轉,為什么呢?因為實際管理國家的官僚部隊沒有更換,他們依然是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的程序在管理這個國家。
那么日本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官僚?前提是必須是極其優秀的人才能成為官僚。
官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務員,日本的公務員分為國家公務員和地方公務員,國家公務員只服務于中央機關,而地方公務員只能在各地方政府機關工作。兩者之間的錄用考核標準和工資標準也有差別,地方公務員是不能直接提拔成為國家公務員的。
國家公務員可以說是國家的精英,首先他必須是從日本著名大學的著名專業畢業。譬如說,日本外務省和財務省招收的國家公務員,大多數是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的,為什么是法學部,而不是文學部或者經濟學部?因為法學部畢業的學生,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對于國家法律法規十分精通;第二,做事習慣于循規蹈矩,不會亂來。其他大學畢業生,譬如像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日本名校畢業生,幾乎難有機會跨進外務省和財務省的大門。
既然招收的是精英,那么是不是學歷越高,考取國家公務員機會越多呢?事實也不是這樣,日本中央機關招收國家公務員,基本上只要求大學畢業,不要求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歷。當過日本厚生勞動省副部長的渡邊先生說,在機關工作,具備大學畢業的知識水平就足夠了,接下來需要的是你的工作經驗和你的悟性。如果是一名博士生進機關當干部,會出現兩大問題,一是眼高手低,覺得自己學歷比別人高,能力也一定比別人強,不愿意被人指揮,也不太愿意虛心學習,但是實際的動手與吃苦能力往往不及大學畢業生;二是博士畢業生書卷氣重,往往會死死抱住自己的專業不肯放,而且還習慣于用自己專業的固有思維去分析問題處理事務,做事方式往往比較僵化。只有進入國立研究機構去當研究員,才可能需要研究能力和高學歷。
日本的中央機關中,國家公務員隊伍又是如何培養的呢?首先,由獨立于政黨之外的國家人事院從大學畢業進入中央機關的年輕人中,經過幾年的考察,確定一部分特別優秀者成為“エリト干部”,也就是優秀后備干部,一部分作為事務性干部,也就是“一般事務職”對待。一旦被確定為后備干部后,所在中央機關和國家人事院就會對后輩干部進行專業分類培養。譬如說在外務省,確定你今后從事與中國有關工作的話,先會送你去中國的大學里留學,學習中文,親身接觸中國社會,確立中國人脈關系。幾年后把你拎回來,在外務省中國課做一段時間的機關工作,參與與中國的外交談判,接待中國官員來訪,參與對中國政策的調查和制訂,等等,等你到了30多歲,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然后派你去日本駐中國的大使館或者駐各地的總領事館工作,從三等秘書官開始干起。如此幾個輪回,等你到了中年,你也就成了外務省的中國問題專家,再擔任中國課長,或者駐中國參事官、分管亞洲地區外交的審議官,到了50歲之后,你有可能爬到最高的官位,就是出任駐中國大使,或者當上外務省常務副部長,然后退休去大學當教授,或者去外務省下屬協會當會長。
我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日本的國家公務員隊伍里,即使你被選定作為后備干部的話,你也只能排隊等待提拔,而不可能越級提拔。論資排輩,是日本公務員體制中一個難以逾越的規矩。這也是一些日本人不愿意成為公務員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