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暮輝
美國人中但凡來中國留學或是游歷的,幾乎全都是在學習中文,了解和研究中國;而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研究的方向和專業往往都不是美國,而是和中國有關,中國經濟、社會、政治、國際關系等。其實這個很鮮明的對比也不僅僅限于中國人,就拿我所在的哈佛東亞研究系來說,東亞各國在美國留學的學生都存在這個問題:日本留學生研究只關注日本,韓國留學生只研究韓國,新加坡學生只學習新加坡等。
當然這和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以及中國人限于語言壓力,把自己國家當作研究對象會更輕松等因素有關。不過我覺得這些原因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學生在國際視野方面遠遠遜于美國學生。
在哈佛的任何一個和東亞三國中日韓有關的課程上,亞洲人、美國亞裔和美國白人的比例大概都是1:1。不過如果是一節講美國政治、美國經濟的課,就很難出現亞洲人的面孔了,即使有,恐怕十有八九也是美國的亞裔學生。這說明什么呢,說明華人學生、華人精英對于世界的認識和關注度其實還有限。中國學生似乎仍然不關注世界,而是只關注世界如何看中國。
很多事情在中國學生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在美國學生看來司空見慣。比如,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在哈佛政府系讀博士,從本科到碩士他都是研究東歐政治,在一個西方和中國的比較研究的項目中開始對中國政治和歷史產生興趣,索性在申請博士的時候改變了研究方向而轉投中國研究。26歲的他,一句中文不會,便每周五天上中文課,和本科大一大二的學生一起開始艱難地學習中文。說到美國人“開拓進取”的牛仔精神,我覺得我這個朋友就是個典型,令人佩服不已。這些都是中國學生不大可能做到的。為什么?因為絕大多數中國學生太“現實”,缺乏這樣的國際視野,也沒有這樣的“傳教士般的狂熱”的興趣。
中國學生為什么就不去關注美國?為什么很少去選修美國政治、拉美經濟、歐洲歷史這樣的課程?第一,有畏難情緒。絕大部分中國學生,都不敢選這樣的課程,擔心自己語言上有障礙,知識上一點都不了解,可能會學不下去,拿不到學分。第二,不感興趣。中國學生大多只關注中國事務。高層次一些的,也許會關注中美關系,再高層次一些的,或許會關注中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至于歐洲、非洲、拉美等,則與己無關。而骨子里喜歡探險、喜歡挑戰的美國人則偏偏相反,興趣驅使之下,語言不通、背景知識不了解等都不構成深入學習的阻礙。
有句話說,“美國的利益全球無處不在”,其背后是美國人了解世界,探知世界,乃至是征服世界的狂熱興趣。這大概就是美國人的“使命感”的由來——美國人的全球視野和大國意識。
對美國人來說,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他們都有興趣去探索去了解,沒有什么東西是和美國“沒有關系”的。談起全球視野和大國意識,中國人恐怕仍需承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