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靜
學校是核心素養培育的終極落腳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以此為引領,我校以“發現美、欣賞美、生成美”為主線,適時推出基于核心素養下的“五名”工程新思路。同時,我校圍繞五個主題,分年級、分梯度、序列化推出了“五名”工程的校本課程內容。
一、讀名著
1.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
讀名著環節,學校將經典誦讀與藝術教育有機結合,把經過師生、家長精心挑選的一些國內外的經典書籍,匯編成冊,引導學生閱讀。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我校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利用早讀時間,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鐘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每天語文課前5分鐘,教師都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并結合所學課文,拓展延伸課外閱讀。
2.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
中國是詩的國度。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我校要求孩子們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其中,傳統經典一至五年級分別為《弟子規》《三字經》《笠翁對韻》《論語》《增廣賢文》;現代經典每月必讀一本,選讀兩本,五年必讀40本,選讀100本。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們在讀、聽、賞、誦中,和著音樂、伴著韻律,感受快樂、明白道理,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為了進一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我校定期組織古詩詞演唱大賽。藍天碧空,翠樹掩映,各班小選手輪番上場。“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三(2)班表演唱《江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四(1)班演唱的是《春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五(1)班的師生一起投入地演唱……
在演唱中,孩子們體悟詩詞的境界,歡樂著作者的歡樂,悲傷著作者的悲傷。唱出了愛國學、知經典、頌雅言的激情,我校師生以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熱愛。
經典詩文的積累,讓孩子們不僅增加了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精神積淀,還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實實在在地培養了他們的核心素養。
二、聽名曲
學校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推薦國內外的經典名曲。要求每個年級每年必賞20首,選賞10首,五年共賞100首,選賞50首,梯次前進,螺旋上升,漸成體系,用經典款待孩子們的耳朵。
《春節序曲》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李煥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集中表現中國人過春節的熱鬧景象。作曲家用當地音樂素材生動描繪了大秧歌舞的場面,把黃土高原的粗獷和陜北民歌的蒼勁悠長渾然天成地融進樂思,使歡快的鑼鼓點和輕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把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純樸的民風和美妙的音樂繪成一幅多彩的畫卷。正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世界上,只要有我們中國人在的地方,人們過年都喜歡播放這首曲子,演奏這首曲子,因此這首曲子婦孺皆知。
課堂上,老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聆聽導入、名曲賞析、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從音樂的節奏和曲調中聽出春節時分人們心情的歡快、聚會的熱烈以及團聚后的感動和溫馨。
確實如此,經典音樂能帶給孩子心靈的歡愉。這樣的名曲欣賞讓孩子們熟悉優秀的民族音樂,從中領略民族音樂中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同時用節日音樂中的歡樂情緒感染他們,使他們具有熱愛生活和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
孩子們在聆聽經典名曲中,身心得到愉悅,視野得到開闊,從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轉換的同時,核心素養也自然得到提升。
三、賞名畫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是通過美術作品欣賞與創作,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對美的鑒賞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勇于擔當;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又注重人文積淀,有社會責任感等。“賞名畫”是美術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另外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賞名畫”的過程,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對文化的理解與關注。
例如,學習《寫意動物》一課時,賞徐悲鴻的《奔馬圖》,既讓學生談感受,培養觀察體驗的深層次情感,又讓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技法來分析畫面,從中國畫技法到西方透視學,中西合璧,提升學生的審美和藝術素養,再從畫的背景上分析賞評,了解繪畫故事背景,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情懷。經過一階段的訓練和培養,學生優秀的綜合素養就會慢慢形成。
四、觀名劇
在觀名劇的課堂上,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唱道:“奶奶,您聽我說!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雖說是,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可他比親眷還要親。爹爹和奶奶,齊聲喚親人,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一聲聲,一腔腔,一招招,無不飽含著藝術的魅力與傳承。在歌聲中,師生一起走進京劇,感受迷人魅力,贊美京劇的出神入化。經典唱段中的京劇人物、故事,也能讓學生從小學會分辨真善美,對引領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做人原則有很大好處。
我校的朗誦社團在選擇朗誦名家作品的時候,選擇的是孫道臨朗誦配音經典戲劇作品《哈姆雷特》。看著孩子們屏息聆聽的樣子,教師都受到了震撼。唯有感嘆:這就是名劇的魅力。我們在著名的電影、戲劇、舞臺劇中,感受到的人類精神光輝的照耀,是任何形式的藝術也給予不了的。
五、訪名勝
教育部提倡的研學旅行,是在告訴我們所有人:千萬別以為訪名勝只是給了孩子們出去玩的機會,研學旅行的關鍵在研學,旅行只是載體。
我校倡導家長每年至少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讓學習在旅途中發生。知識來源于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于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知有限。訪名勝不僅會讓孩子在頭腦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而且還能引導孩子寫旅途日記、拍照片、給朋友寄明信片等,留住記憶,豐盈心靈。所有名勝,都可以挖掘出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角度、多元素的知識元素,而在訪名勝的前置性學習、過程性體驗以及成果化展示中,又多維度地鍛煉了人的綜合能力,如認知與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社會參與合作能力等。
我校還根據地域特點,開展“魅力谷雨節傳承民俗行”等研學活動。谷雨時節,讓孩子們觀看節目表演,參觀龍王廟,深入感受獨特的祭海文化。活動結束后,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總結,匯集研學活動的優秀成果。
正如龍應臺所言“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訪名勝的研學旅行就起到這樣的作用。
在研學旅行中收獲知識,快樂成長。訪名勝的過程就是夯實文化基礎、促進自主發展、加強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落地的過程。
美以養正,以“五名”工程為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為我校師生又打開了一扇窗、推開了一扇門,這種教育方式,以豐盈的內涵培養著師生的大愛情感和真愛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