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田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強調“把發展師范教育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是教師教育經精典論述與制度創新。20世紀90年代后期,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過渡步伐加快,師范教育走向教師教育。近20年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綜合化的歷史進程中,教師教育體系呈現開放狀態,辦學層次逐步提高,職前職后一體化得到發展。尤其是,近10年來,教師專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在職教師培訓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面向中西部23個省市區廣泛開展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以下簡稱“國培計劃”),為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國培計劃”自2010年全面推行以來,國家財政近100億元的專項投入,促使800萬名中小學教師從中受益。重慶市把“國培計劃”作為城鄉統籌教育均衡發展和改善基礎教育生態的重大機遇,在“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帶動省市、區縣、學校等不同層面的教師培訓,形成鮮明特色,豐富和開拓了教師教育新境界。
一、重慶教師隊伍及“國培計劃”簡況
重慶市轄38個區縣,人口3371萬。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29.9萬人,其中,農村教師16.1萬人,占53.8%,條件艱苦的完小、村小、教學點教師超過3萬人。2010年以來,重慶市共獲得國培資金4.9億元,培訓教師超過23萬人次。“十二五”期間,市級和各區縣教師培訓經費達到10億元,培訓教師超過40萬人次。全市教師培訓形成五大特色: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培訓體系;二是科學設計項目,貼近教師真實需求;三是創新培訓模式,探索教師成長規律;四是注重質量監管,規范項目實施流程;五是強化服務保障,形成常態發展機制。2017年8月,在全國教師教育振興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會上,重慶市教委作了《加強培養培訓工作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經驗介紹。
二、制度實踐層面的培訓系統設計
近10年來,重慶通過教師職前培養和在職教師培訓改革,積極探索教師教育制度變革與創新,聚焦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系統設計,路徑的清晰度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1.指導思想層面的系統設計
好的教師培訓需要置身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背景中。我們在培訓指導思想上,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四有”好老師的號召,“三傳”(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四引”(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的倡導,“四個相統一”(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的要求,通過科學設計,落實在課程和活動中,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參訓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好的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置身于教育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好的教育需要置身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致力于為國家強盛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重慶一直沿著這樣的思想來規劃設計教師培訓,致力于找到中小學教師培訓應有的時代方位,致力于把教師培訓做得有境界和格局。
2.工作方針層面的系統設計
教師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教育。重慶江北區、南岸區近年來的教師培訓,重慶眾多優質學校快速發展的實踐,都充分證實了這個真理。在培訓設計的工作方針上,要系統地體現在“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這三個維度上。以德為先,身正為范,是教育工作的本質屬性,是教師職業的根本要求。業務精湛,能力為重,與學高為師的要求一脈相承。教師培訓的活力源于培訓項目的魅力,源于培訓的設計、實施、組織、管理、服務的系統優化,源于“供需”雙方的傾情投入,最終實現教師發展的目標。
3.目標任務層面的系統設計
遵循《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在職教師崗位培訓“每五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重慶同時規定,教師五年一周期之中參加區縣及以上集中培訓不得少于80學時。至此,在職教師培訓每五年不少于360學時,正式成為“教師繼續教育”升級版。重慶在統籌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高中階段學校三個學段教師培訓的同時,大力推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改革試點,收到良好成效。在著力構建培訓學分標準體系、科學規劃培訓課程、積極推行培訓選學、完善培訓學分審核認定制度的同時,建立培訓學分轉換與應用機制,優化任務驅動,進一步健全了培訓目標
任務。
4.管理體制層面的系統設計
教師培訓管理體制,重慶呈現出典型的雙向并聯結構。縱向自上而下,分級各司其職,有序鏈接。國家層級宏觀決策,市(省)級層面統籌規劃,項目區縣精心組織,學校層面積極支持。橫向多元并聯,分工各負其責,有機整合。高等院校發揮學術優勢,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格局;網絡教育機構發揮平臺和資源優勢,助推網絡與校本研修常態化發展;區縣研修機構(教師發展中心)發揮教研、科研、信息資源服務優勢,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孵化器;培訓基地學校(教師發展學校)通過“影子”示范,起到輻射帶動
作用。
5.項目體系方面的系統設計
通過縱橫貫通,形成立體網絡狀態的培訓項目群,提供給不同發展水平和相關差異需求的教師選擇性參與。早在2010年,重慶就系統地提出“國家培訓作示范,市級培訓抓重點,區縣培訓保全員,校本培訓重教研。”示范項目重在精品,重點項目切中要害,全員培訓整體覆蓋,以校為本整合研訓,從而構建起一個縱向健全的培訓體系。橫向看,每一個層次的培訓,都存在一個通識、專業、學科、實踐幾個部分統籌兼顧,有所側重,突出主題,體現特色的問題。隨著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深入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對教師學習的深度影響,更多的研修社區、工作坊間、學習部落,更為活躍的量身定制在教師培訓領域會猶如雨后endprint
春筍秀涌現。
6.動力機制方面的系統設計
在職教師培訓的整個場域中,學校校長對教師參加培訓的態度,即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程度。一所學校長期形成的教育文化,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促進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格局,為教師培訓制定的政策框架,配置的教師培訓資源情況,遴選的教育培訓機構的水準及其培訓績效等,都是一些相關的變量,都會對培訓成效產生影響。但是,研究表明,教育諸多變量中,教師變量最大。因此,提高培訓質量最有效的路徑,就是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最大程度地解決教師參與培訓的動力機制問題。動力機制解決好了,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有效性才可能成為一個真實的問題。
7.培訓模式的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培訓模式始于2010年全面啟動的“國培計劃”。最初是“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緊缺學科教師短期集中培訓、網絡遠程培訓”三大類。隨著教師培訓的持續發展和教師教育研究的深入推進,鄉村教師隊伍面臨的突出困難。尤其是國務院《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發布之后,新一輪五大類項目一體化設計應運而生。一是以打造教師培訓團隊為重點的置換脫產研修,二是以提升鄉村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為起點的送教下鄉培訓,三是以形成校本研修常態化為基點的網絡與校本整合研修,四是以提升教師發展視野為亮點的鄉村教師訪名校項目,五是以支持鄉村教師發展為支點的鄉村校園長培訓項目。在此基礎上,重慶將市培計劃統籌調整為教師提升工程、教師促進工程、名師培育工程、能力建設工程四大類,與“國培計劃”有機銜接。
8.價值追求方面的系統設計
重慶首先是建設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推動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先后建設了西南大學和渝中區、北京師范大學和江北區四個實驗區。其次,通過未來教育家、學科帶頭人、學科名師、市級骨干教師等層級,系統構建起“十百千萬”名師名家工程。最后,堅持問題導向—課題跟進—主題遴選—專題聚焦—話題研討的邏輯,讓眾多的培訓深入到學科內部的專題、模塊中去,如“循著文體特征教閱讀”等,促進教師培訓的專業化。
9.制度保障的系統設計
學時保障方面,重慶明確規定每位教師在五年周期內,確保參加區縣級以上的集中培訓不得少于80學時。經費保障方面,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培訓專項經費,市政府文件規定區縣政府按照不低于教師工資總額(含績效工資)的1.5%預算教師繼續教育經費,學校確保生均公用經費的5%要用于教師培訓支出。機構保障方面,市政府要求區縣加強研訓機構能力建設,在崗位設置、經費安排上予以傾斜,研訓人員編制按照不低于區縣專任教師總數1%配備。待遇保障方面,參加培訓的教師無論時間長短,原學校的正常待遇予以保證,凡是參加置換脫產研修獲得結業證書的學員,具備參加市級骨干教師評審資格。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副巡視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