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江蘇省特級教師,原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校長,無錫市名校長,首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者。學術專著《王俊與結構教學法》入編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的“教育家成長”叢書。
一、我與“結構嘗試”教學法的結緣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在從教30多年的歷程中,我始終懷著“讓學生因為課堂變革而擁有幸福的校園生活”這一質樸的教育情懷,在叩問課堂變革之道的過程中,走出一條艱辛而欣慰的課改之路,從最初的“綱要信號”教學法到“兩類結構”教學,再到今天的“結構嘗試”教學,其路漫漫,修真致遠。
2000年,我擔任了江蘇宜興市實驗中學的首任校長,在研究地理學科“綱要信號”教學法的基礎上,思考著如何把“綱要信號”教學法從地理學科推廣到其他學科,著重從“結構”和“要素”的關系上審視“綱要信號”,提出概括知識的關鍵特征,抓住一類知識的核心要素,進而建構“知識結構”,不斷提升“綱要信號”的結構功能和教學意義,以“知識樹”等形式為載體的“知識結構”圖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大量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學)什么”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2007年,借鑒《學與教的心理學》等認知學成果,我提出了課堂教學要關注“兩類結構”(知識內容結構和方法程序結構)的觀點,實現從“一類結構”到“兩類結構”的轉變,“綱要信號”教學法再次獲得新的提升。
2010年起,我們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課堂教學研究取向上,致力于打造以“結構”為載體的智慧課堂,以“嘗試”為主線的生本課堂,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把方法(兩類結構)隱含在學生活動背后,倡導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創設多種問題情境,開展形式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實現“教與學”的動態平衡。
二、“結構嘗試”教學的核心思想
1.以“兩類結構”為載體,教給學生最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
(1)掌握“兩類結構”,關注學科本質,有利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運用
“兩類結構”是指知識內容結構和方法程序結構。其中,知識內容結構是指在學科教學中,重視學科基本概念的學習,抓住學科基本概念的關鍵特征(概括化),揭示各關鍵特征的內在聯系(結構化),使基本概念的學習上升到概括化和結構化的水平。學生掌握了概括化、結構化的基本概念,就能有效地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遷移應用,而概括化、結構化的基本概念就是“知識內容結構”。方法程序結構指的是以學科基本概念為基礎,滲透學科思想方法,以概括化、結構化形式表征地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操作步驟。
學生掌握了“兩類結構”,為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就可掌握學習某一類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或方法,也就掌握了主動學習的工具,為實現深度學習提供可能,為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找到突破口。
(2)“兩類結構”的學科案例
知識內容結構,主要是揭示學科知識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在聯系,大致分為學科知識結構、專題知識結構、具體概念知識結構。其中,學科知識結構涵蓋一門學科的教學內容標準,通常以學科知識樹的形式呈現。從初中化學學科知識樹(見圖1)可以看出,初中化學學科主要研究:化學物質的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與人類社會關系,以及化學學科思想方法。
專題知識結構主要介紹某一專題知識的基本內容和思想方法,學生掌握了這一概括化、結構化的知識內容和思想方法,就能有效地、自主地學習知識。圖2為地理“認識區域”專題知識結構。
以語文學科學習“景物描寫”這一知識概念為例,具體概念知識結構是指以典型景物描寫為案例,引導學生從景物描寫的“內容、方法、作用”三個方面抽象概括出“景物描寫”這一知識概念的關鍵特征,如圖3所示。
上述知識結構用概念化的語言和結構形式特點,揭示了“描寫”的關鍵特征。不管是“人物描寫”還是“景物描寫”,不管是“概括描寫”還是“細節描寫”,都是“描寫”這一知識結構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
方法程序結構指的是基于學科概念、滲透學科思想、以結構形式呈現出來的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操作步驟,主要研究解決的是學科專題學習中的解題
策略。
在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教學中,科學探究法是一種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具體實驗探究為案例,幫助學生抽象概括出“科學探究法”的基本步驟及操作要點(見圖4),那么在學習有關這一類知識時,學生就能觸類旁通,并在不斷的實踐運用中逐步將這一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升華為解決問題的
智慧。
2.以兩類結構為載體,以嘗試學習為主線,整體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內容與基本流程
(1)目標
從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際看,我們在關注學生“主體”、創新教學組織形式的同時,容易忽略對教學載體、教學內容的研究,使得學生的學科素養、學科思想、思維方式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沒有得到真正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沒有得到有機
整合。
“結構嘗試”教學從教學目標的設計來看,主要突出兩點:一是以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方法、情感體驗等作為三維整合目標的核心,不應把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為地割裂開來。二是以隱含“兩類結構”的學習結果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核心,作為學生課堂認知目標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在掌握“兩類結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科思想,積累學科
經驗。
(2)內容
“結構嘗試”教學的主要內容,從學科知識來看,主要是以“兩類結構”為載體的學科知識,強調對學科教材知識的概括與整合。從學生的思維發展來看,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從學生的全面素養來看,主要是以嘗試學習為主線,創設多種問題情境,積極開發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endprint
精神。
(3)基本流程
第一,課前預習:感知內容,繪制“兩類結構”。課前學生依托教師集備編制、提前下發的“嘗試學案”,利用嘗試學案中的“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預習新課內容,用繪制“知識樹”或綱要信號的其他形式整體感知教材內容,運用“自學檢測”反饋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這一階段,教師要重視自學方法的指導,鼓勵質疑,做好預習
檢查。
第二,課內學習:問題導學,建構“兩類結構”。結構嘗試教學的一般學習過程(見表1),可從兩條線索進行分析:一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與應用轉化過程來看,包括:①感情調節,明確目標。上課伊始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借助學科知識樹明確學習目標;②知識為例,探尋方法。以典型內容為例子創設問題情境,歸納出“某一類知識的關鍵特征或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步驟”;③變式訓練,感悟驗證。利用變化的概念例證或規則例證進行練習,實現質的飛躍;④當堂檢測,獨立應用。以適量習題為試題,當堂檢測,獨立應用;⑤整合提高,布置作業。小結方法,回歸系統,進行內容連網,整合拓展。二是從師生活動過程來看,通過“自學自檢、互幫互學、展示點評、歸納小結”四個基本活動步驟實現教學目標。
結構嘗試教學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下列方面。一是實施“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首先從整體初步感知學習的新知在學科和專題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學習研究新的知識,最后將學習研究的新知回歸到整體的學科和專題知識結構中,進一步深化理解。二是建構有利于學生嘗試學習的步驟。結構嘗試教學建構了有利于學生嘗試學習的步驟,其教學過程主要體現出“三環二條線”和“四步一核心”的特點,如圖5
所示。
這里的“方法”暗含“兩類結構”的學科知識?!罢?、悟、用”的過程就是抓教學目標的落實過程,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體現嘗試學習的核心思想。整體把握教學評價結構,是要充分地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發展功能,促進學生更有效地
發展。
第三,課后:整合提高,回歸“兩類結構”。學生經過課前自主嘗試、課內導學啟智兩個教學階段之后,基本上可以掌握學習內容和方法。但是學生之間有差異,不可能讓全部學生掌握所有內容。因此,課后要求學生利用學案對學習內容做進一步的整理、歸納,重點是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知識重點,梳理知識體系,歸納學習方法,完成拓展性訓練內容。教師要加強對這一學習環節的管理,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及時進行個別輔導,并進行課后反思,總結得失,對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出
調整。
三、結構嘗試教學的實踐成果
“結構嘗試”教學法,關注學科本質,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有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未來學習、終身學習中保持良好的發展潛能,為他們的素質發展贏得時空,享有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身心解放,充滿活力,個性特長和全面素養得到長足發展。
“結構嘗試”教學法要求教師研讀教材,努力尋找教材知識之間的“結構”聯系及呈現方式,對學科知識做到“通體透明”。學科專業知識的重建,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實施“結構嘗試”教學,教師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顯著提高,體現課程理念的教學實踐能力顯著增強,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師,增強了教師群體的職業幸
福感。
“結構嘗試”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校,讓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內涵和后勁,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辦學特色、文化建設得到了整體提升,學校教育創新方興未艾。近三年來,來校參觀考察者逾萬人次,成為“教授之鄉——宜興”基礎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被譽為“城市學校原創課改的一個樣本”。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