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教學研究、舞臺實踐和文化傳承的視角出發,結合歷史并立足于現實,旨在對民族聲樂的演唱和教學進行一次總結,使其價值研究得到更準確的定位,以期人們站在多角度思考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拋己之拙見以喚起更多學者的共鳴,共同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民族 價值定位 教學實踐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9-0079-02
回顧中國民族聲樂的起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民族聲樂憑借著其特有的價值馳騁于燦爛的中華文化領域。中國的民族聲樂是由傳統民間音樂演化而來,從狹義上來講,它是指由戲曲曲藝、地方民歌相互影響和融合,發展而來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從廣義上來講,是指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族和地方風格的歌曲。在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歷程中,我國音樂藝術工作者、教育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得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趨于系統化和科學化,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當今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世界文化交流聯系緊密,外來文化對我國的民族聲樂也產生了影響,所以更需要社會各界音樂工作者加大對民族聲樂實踐的重視,理解其中民族性的價值與意義,也要求民族聲樂教師在實際教學和舞臺實踐中對民族聲樂的“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予以貫徹和落實。
一、民族聲樂的價值定位
(一)民族聲樂的“民族性”
民族聲樂的重要屬性是其民族的性格和特點,但民族性并不能憑空地表現出來,它必須通過文化作為載體,事實上,還沒有民族概念產生之前它就反映在藝術創作之中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盡相同的思維方式、情感和習性,這些最能體現民族生命力的東西以精神文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一切種類的精神文化中,藝術的民族特點表現得特別的明顯和多樣,這些不僅反映在民族特定的內容中,也體現在民族特定的形式上。
聲樂是以人的身體作為樂器的音樂藝術,它是以歌唱作為形式載體以此來表達思想和情感,是民族聲樂藝術得以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方式。無論戲曲曲藝、改編民歌亦或是民族風格的聲樂歌曲,都應運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體現,從唱詞曲調中保留它“民族性”的藝術風格特征。
在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不僅是要培養出具有專業才能的音樂藝術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繼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在民族聲樂教育中貫徹民族性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民族聲樂教師應正確認識民族性的價值和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對其藝術特征、風格和審美等有全面、整體的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從專業課程教學的設計和規劃方面出發,使其更科學、系統地得到貫徹。
(二)民族聲樂的審美價值
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需要有歌唱者有科學的演唱技術支撐、純凈潤透的音色傳送、細致豐富的情感流露以及作品中鮮明的藝術風格的體現,而語言與旋律的高度融合便是音樂形象塑造的核心,也是歌曲韻味之體現。民族聲樂演唱講究字正腔圓,演唱時語言要求組成字的各個音素咬準、唱明,拼讀部位和順序規范,做到突出字頭、夸張字腹、收住字尾,每個字依照四聲的高低升降,把握住準確的字音聲調,才能傳遞歌唱的語言內涵。我國民族的語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從詞意、發音、聲韻、語氣上都有自身語言之美感。同時,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地域、人文、生活習俗、文化傳統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地方特性,在地方民歌或依據其素材整理、改編、創作的民族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地方語言風格的演唱,會使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形象更為生動逼真。如用陜北方言演唱的地方民歌《信天游》,表現出陜北民歌高亢遼遠的審美特征,塑造出人物灑脫、直率的性格特點;用湖南方言演唱的地方花鼓戲《放風箏》,將調皮詼諧又細膩柔婉的音樂風格形象地勾勒出來。因此,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演唱中運用豐富的語言色彩和濃郁的語言風格,從而展現其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使演唱賦予意境美、情感美、韻味美。
(三)民族聲樂的“多樣化”
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包括由傳統民歌、戲曲、改編民歌、創作歌曲、民族藝術歌曲和民族歌劇選段等。任何一項優秀、成功的音樂藝術實踐都是體現在創作、表演、欣賞三個方面,民族聲樂演唱的多樣化也是一樣,只有創作出具有多樣化民族風格的聲樂作品,表演者才能在此基礎上經過二度創作演繹出多樣化的民族風格歌曲,人民大眾也才能有興趣欣賞、喜愛多樣化的民族風格演唱。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舞臺實踐,精心收集、挖掘民間音樂素材,分別于2016年、2017年出版發行了《曾晶民族聲樂演唱專輯》(一)(二),專輯中收納了民歌類:湖南民歌《洗菜心》、陜北民歌《信天游》、維吾爾族民歌《一杯美酒》等;戲曲類: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歌劇選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歌曲,如《走進春天》《女兒情》《離別之歌》《報答》《國泰民安》等。并成功舉辦湖北省教育廳2015年度中青年人才科研項目“曾晶民族聲樂教學匯報音樂會”、受邀廣東省中山市文體局2017年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之“青春如歌”曾晶民族聲樂師生音樂會(項目編號:Q20152402)。音樂會曲目多樣,不僅涉及傳統民歌、戲曲曲藝、中國歌劇選段還有大量的優秀民族聲樂作品。在形式上,不僅是獨唱,還延伸至重唱及小組唱,予人以音樂美、形式美的感受。兩場音樂會演出成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認可,這些作為筆者研究成果階段性展示的同時,也服務于更多的人民群眾欣賞、喜愛中國民族聲樂。
二、民族聲樂的發展趨向
自新世紀以來,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高速增長的經濟帶來了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隨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對藝術鑒賞的水平也會逐漸由單一的音樂欣賞轉化為多樣化的音樂欣賞。民族聲樂多元化是對當今我國民族聲樂發展趨勢的總結與概括,在目前多元文化音樂教學的大背景下民族聲樂教學應當采用融合與實踐的模式實行發展,既適應當今觀眾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審美理念,也是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實際體現。新的時代需要讓廣大人民都能欣賞到真正多樣化的民族聲樂藝術,把民族聲樂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加強民族聲樂與觀眾的聯系,讓各個年齡階段的觀眾都能欣賞、喜愛甚至演唱民族聲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積極開展民族聲樂的文化活動,讓當代青少年領略中國民族聲樂的魅力。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實施多元文化模式,在接觸、欣賞西方音樂、現代音樂文化的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本民族的聲樂藝術。
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促進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也從而對民族聲樂教學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民族聲樂教學應優化民族聲樂教材及民族聲樂課程的設置,科學、合理地選取與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聯系緊密的教材書籍、曲譜、音像資料,擴大其涵蓋的范圍,包括少數民族的歌曲、戲曲和民歌等風格形式不同的作品,幫助學生全面、透徹的學習民族聲樂。
三、結語
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是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演唱藝術的必經之路,作為民族聲樂演唱的一名教學工作者,應從自身演唱和教授方式中,不斷總結經驗、拓展思路和演唱技能,探索和思考民族聲樂的改革與發展,使民族聲樂藝術服務于廣大人民,從而傳播更多高質量、高水平、富有民族特點的聲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顧旭光.中國民族聲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
[3]李瑞.淺析民族聲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價值與貫徹[J].戲劇之家,2016,(14).
[4]許講真.漢族民歌潤腔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