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云
摘 要:水稻種植在我國農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在維持我國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以技術創新為指導,研發水稻高產種植技術,有助于實現產業最大化。本文從選種、育秧、大田管理、收獲、貯存等方面闡述了水稻高產創收中形成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提出切實可行的高產種植技術方案。
關鍵詞:水稻;高產種植;技術
一、雷山縣地處云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
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苗嶺主峰雷公山山脈直接貫穿全縣,最高海拔達到2178.8米。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跨黃紅壤,黃棕壤,山地灌叢、草地土四個土帶,越溫暖帶,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土壤條件。
二、高產水稻種植項目改造重點
國家倡導各地區生態項目,不但創建了水稻高產技術,更帶動了地方“生態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水稻高產技術建設,可以對我省生態化建設提供指導意見,幫助我省各地區實現最優化的生態建設體系,促進我省生態環境和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地域化原則。結合水稻種植生長環境情況,總結水稻種植生態功能評價意義,提出構建生態功能評價的標準及方案。早期經濟發展主要是犧牲環境為代價,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利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國家對水稻種植項目高度重視,在農村特定的環境區域內加快戰略性調整,不斷實施綜合性的生態功能評價工作。
2.精細化原則。農村高產水稻對環境發展有重要意義,國家大力提倡各地區農村投資水稻項目建設,旨在營造更加完善的生態環境。
3.生態化原則。由于我國水稻高產技術執行力比較薄弱,部分地區生態發展依舊處于比較落后狀態,這大大影響了地區生態項目改造的可持續發展。從生態機制建設改造建設中,總結水稻高產技術發展趨勢和方法,對地區生態戰略決策的執行提供指導性意見。
三、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1.水稻種植地區經營管理模式要堅持創新機制,從多個方面實施科學的創新技術改造,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環境,擬定符合當地情況的種植方案,加強水稻病害防治力度,為了水稻“增長、優質、高效”等提供科學指導,全面提升種植區的管理水平。
2.品種選擇。品種的選擇是關鍵,應當選擇熟期適中、耐冷性強、適應性廣、抗病性和穩產性好的品種。稻種需要經過篩選,去雜去劣,籽粒飽滿,純度高,成熟一致,粒型整齊,發芽率高,無雜草種子。無病蟲害。
3.種子處理。(1)曬種、選種。在晴天將稻種鋪 5~7cm厚翻曬1—2d。并用1:10的鹽水或泥水(能使鮮雞蛋浮出水面2分硬幣大小)進行選種。篩選出秕谷,并用清水將種子沖洗干凈。(2)消毒、浸種。將選好的稻種用浸種靈或使百克1:4000倍液消毒3~5d。消毒后種子用新抽出的地下水(水溫低于10℃)浸種5d, 須每天換水1次。浸種后要適當晾曬,降低種子的濕度,以利于機械化播種。
4.秧床制作。(1)秧床規格采用小弓棚開閉式育秧,秧床寬1.8m,埂高20cm,使用幅寬1.8、0.9m的農膜,秧床長1O、12m。(2)秧床修整 。秧床做好后,直接用人工或多功能田園管理機進行翻曬,再進行干平整,并且在育秧前1周左右對秧床進行大水漫灌,并在水下滲時及時將床面整平。
四、插秧
新時期國家戰略向生態化建設發展,根據各地生態環境構建高產 技術體系,可以指導各地區戰略規劃和發展方向。水稻種植項目發展中,不能單一地實施項目治理,而是要從整個大的環境出發, 提出切實可行的水稻種植農業項目方案。主要包括:①插秧日期:5月1O~20日左右插秧,秧齡30~45d,葉齡4~5葉,株高15~20cm。②插秧方式。株穴距在28cm×12cm,每畝2萬穴左右,每穴4~6苗,采用人工栽插方式。③插秧質量要求。插直、插勻、插滿,無漂秧,深不過寸;不插過響秧、不插過夜秧、不插病秧、弱秧。
五、田間管理
1.土壤施肥秸稈還田進行土壤培肥,在秋季收割的同時將稻草充分切碎,勻均的撒在水田地里,然后用五樺犁(四樺犁)將稻草深翻埋在田里。
2.本田除草。泡田時,大水漫灌,清除漂著的雜草種子等;插秧前的15d,翻耕本田并淹水封殺,清除老草,插秧前2~3d再次翻耕,滅除萌生的雜草。在水稻的生長期要注意觀察,發現有萌生的雜草要人工及時拔除。
3.淺、濕、干灌溉。淺、濕、干灌溉基本要點:淺水插秧、深水返青(水面在苗高1/2處,時間不超過3d);淺濕分蘗;夠苗曬田;中水護胎;淺濕抽穗;寸水開花;淺濕灌漿;濕潤壯粒 。
4.病害防治。水稻病害主要以惡苗病、稻瘟病、紋枯病等。通過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調控肥水、適時擱田、控制高峰苗等方法來增強植株的抗性,從而從根本上控制病害的發生 。
5.蟲害防治。水稻害蟲主要以稻象甲、稻薊馬、稻飛虱、螟蟲為常見害蟲。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有效防治:(1)農業防治。通過對水稻自身的栽培,增強其抗蟲能力。(2)物理防治。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趨光性害蟲。最佳點燈時間是在6月中旬后18:30左右。(3) 生物防治。一是藥劑防治。選用經有關部門認可的生物農藥和植物性農藥如“ Bt粉劑”和0.5%“苦參堿”水溶劑等進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田間的害蟲基數:二是生物防治。利用稻蟲自然天敵( 蜘蛛、寄生蜂、蛙類等)控制害蟲的種群數量。
六、大田管理
1.在科學追肥秧苗返青后5月下旬(插秧后7~10d)追施分蘗肥尿素180.0~189.0kg一般在6月10日進行追施。一般田塊在旗葉長出1/2,或幼穗長3.3cm,抽穗前18d進行追施穗肥,尿素97.5~105.0kg。
2.合理灌排秧在苗移栽大田后,田面應當保持薄水層(1~3cm)返青活苗,但不能曬苗,同時需要注意低溫灌深水護苗。返青后,分蘗前、中期淺灌;分蘗足夠時,要曬田3~5d后灌寸水;拔節后間歇灌水,直至黃熟初期停水。水稻孕穗期(抽穗前l0~15d)最低氣溫應低于17℃,要保持深水護胎。
七、適時收獲貯藏適時收獲期為完熟前期
即全穗失去綠色,上部1~2葉保持綠色,穎殼95%基本變黃,米粒轉白,手壓不變型;或稻谷含水量在19%~21%時收割為宜。宜做到成熟一片,機收一片。機收的籽粒適當晾曬,但不可暴曬。收后除雜藏 。
八、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高產水稻種植是一項復雜而繁瑣的項目,也是對各地區生態化建設的綜合性指導。為了解決傳統水稻管護模式的不足,需要堅持綜合性、安全性、經濟性等項目原則,在進一步細化水稻種植項目管護方法,對現場治理管護應當提供正確的指導,保證水稻種植管護后期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經賢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 [M]現代農業科技 2010 14 58-61.
[2]龐蘭 龐通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M] 花卉 2016 02 57-58.
[3]哈新芳 水稻高產綜合配套栽培技術 [J] 寧夏農林科技 .2011,52( 09) : 9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