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婷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一路高歌猛進,促進了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傳統媒體雖仍然把握輿論場的主流話語權,但是微博、微信等以社交網絡為基礎的自媒體平臺也已受到更多人的追捧,顯示出后來居上的位勢。我們目前已經進入到以自媒體爆炸增長的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各種媒體形式與平臺競相融合發展,媒體的結構體系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之相對,全媒體時代科普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也已不同。本文將從全媒體時代的概念、對于科普工作的影響進行分析,進而嘗試給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全媒體;科技信息傳播;輿情監管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213-02
360公司在2016年6月6日的《新京報》頭版刊登了整版廣告,它用與時代對話的姿態在拷問我們:“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安全變得更加容易還是更難?”一家主要從事網絡安全的公司選擇在紙媒上刊登廣告,在某種程度上是傳統紙媒和網絡媒體融合的一個側影,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不難看出,傳統媒體仍然被是以“安全”、“權威”的象征,他依然是輿論場的主流聲音。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微信、微博和直播平臺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已經引起了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全球已接入網絡的人數已達到29億人,占全球人口的40%。以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17年,上網人數將會達到全球人口的50%。全球范圍內的手機用戶將超過69億,其中四分之三的用戶來自發展中國家,一半以上的用戶來自亞太地區。[1]智能手機承載的已經不僅僅是人們溝通的日常需求,而且是人們主動獲取信息、生產信息、傳播信息的機制。在這個“人人都是發布者、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信息傳遞已經變得越發簡單,但是消息的真實可靠性、謠言的轉發與擴散,意見領袖的影響力等等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對于科技的進步同等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加強科普工作,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對比一下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的公民科學素養與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水平相當。所以我國的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縱觀我國近幾年的社會熱點問題,福島核電站泄露后國民的“搶鹽”熱潮,海南香蕉致癌的謠言,崔永元與方舟子在微博上就“轉基因問題”的論戰等等,在全媒體時代,公眾參與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但是面對著魚龍混雜的“科普知識”和亟待提高的公民科學素養,全媒體時代的“科普”工作究竟是變得更加容易還是更難,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 全媒體
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過程的五個基本要素,即5W模式。根據這一模式,“全媒體”是指媒介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通過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在全媒體時代,媒體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究竟誰是媒體”的答案已經悄然轉換,各種媒體形式與平臺融合發展,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機制也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微信為例,2016年3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7億,國內市場已接近飽和,微信在國內一線城市的滲透率約為93%,正如微信的宣傳語所言,微信不僅僅是一種社交溝通工具,它已經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看推送,刷朋友圈已經成為我們利用碎片時間的一種重要選擇,而那些“朋友圈熱傳的事物”也觸動著我們的神經。
全媒體時代科普信息傳播的優勢。多種平臺融合促進傳播效率。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國的科普工作主要是依托紙媒、廣播、電視等方式展開的。而全媒體時代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信息表現手段多樣、傳播媒介不同,給用戶帶來全方位的體驗。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相對單一且被動的傳播方式,全媒體時代我們可以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直播平臺、新聞資訊平臺等多種傳播方式,拓展了科普信息的傳播平臺,實現科普信息傳播的“多屏合一”,這種多種平臺融合發展的模式,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傳播效率。
重視用戶體驗增強傳播效果。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式各樣的手機App應運而生。這些App重視與用戶的互動,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并試圖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這樣不同于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機制,而是建立一種交互的機制,使之可以更好的傾聽用戶聲音,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而隨著社交媒體平臺推薦系統的越發完善,它根據用戶的搜索、使用習慣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用戶所需要的信息,進而匹配推薦用戶所需要的內容,這樣的科普信息傳播效果是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多元主體參與豐富傳播內容。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國的科普工作主要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導的,科協利用自身力量協調相關機構開展工作,在某種程度而言,我國的科普工作還是依靠政府力量推動的。而全媒體時代的一個突出特點表現為“人人都是發布者、個個都有麥克風”,這就客觀促進了多元主體參與到科學普及的工作中來,除了傳統的科普機構,科學工作者,科技公司等各種主體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平臺傳播科普信息,此舉釋放了科普傳播的民間力量,借助于社交平臺,科普知識可以實現迅速擴散,大大促進了科普信息的傳播效率。
2 全媒體時代科普工作的困境
全媒體時代拓展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并且降低了信息傳播成本,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信息傳播的數量,但是信息的真實有效性卻難以保障。真實有效的信息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關鍵要素,對于科學前行更是如此。但是媒體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在傳統媒體時代,官方媒體始終把握著輿論場的主流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官方媒體所發出的聲音被視為“權威的”、“真實的”。而在全媒體時代,許多非專業科學工作者也可以進入科學傳播與普及的過程,客觀上造成了科學普及主體的良莠不齊、而科學知識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endprint
2.1 科普內容的科學性無法保證
全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使得單一主體升級為多元主體參與,打破了傳統媒體某種程度的壟斷,大大降低了人們發言的門檻。多元的主體并非都是專業的科學工作者,參與主體的良莠不齊致使發布內容的魚龍混雜。這些所謂“科學知識”的內容利用所謂真實的圖片、視頻,往往未經科學的檢驗,發布內容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都有待考量。往往那些貼著“專家揭秘”、“內幕解讀”標簽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當我們點開時,卻發現許多所謂的“專家”并非是專業的科學工作者。
2.2 謠言的擴散與傳播
由于社交媒體平臺的主體多,網絡空間的匿名性,消息轉發的超時空性等特點,極易造成謠言的傳播與擴散。而這些謠言一般情況下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海南香蕉致癌”、“豬肉長鉤蟲”等等。網絡謠言一經發布,往往會迅速引起集體圍觀,經過成千上萬網民的以訛傳訛,使謠言出現“裂變式”快速傳播。面對網絡謠言,社會公眾往往是懷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不去辨別信息的真偽,就將相關信息轉發給親朋好友,甚至為了引起對方重視而進行二次加工以后重新發帖,不自覺中成為網絡謠言的“二傳手”,某種程度上加速了網絡謠言的傳播和膨化。
2.3 網絡意見領袖的負面影響
在全媒體時代,在各種媒體平臺上往往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意見領袖”,他們有現實生活中的名人、有社交平臺上的大V,這些網絡空間中的意見領袖有類似于現實生活中明星的光環,他們往往扮演著類似于“有社會責任的公知”的形象,他們發表的言論也一般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客觀上造成了這些“意見領袖”振臂一呼、天下云集的景象。例如在微博上沸沸揚揚的崔永元和方舟子就“轉基因”問題的論戰,客觀上加重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抵觸心理。而尤其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出,公眾對食品安全極不信任的基礎上,這樣的傳播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在這起事件中,還表現為官方媒體的應對不利,面對如火如荼的“轉基因”問題爭論,農業部遲遲未發聲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公眾對轉基因的不理解。
3 對策與建議
發揮官方媒體的公信力。目前幾乎所有的官方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法人賬號。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自2013年7月份上線后短短八個月“粉絲”量就迅速達到1058萬,成為中國第一個千萬級的媒體微博賬號。在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機制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傳統媒體需要轉變發展思路,把握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在遇到重大輿情事情時,能夠積極主動發聲,第一時間報道真實信息,發揮輿論引導力。在科普信息的傳播領域更是如此。針對網民關心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問題,發揮官方媒體的公信力,把握科技傳播和全媒體傳播規律,發布權威真實的科普信息,進行輿論引導。
加強網絡輿情監管機制。網絡空間的特點易造成謠言的擴散與傳播和網民的非理性易被蠱惑等事實。面對輿論熱點問題,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決,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輿情風暴,快速作出回應,將真相公之于眾,才能有效化解負面輿情。官方媒體要把及時回應網民意見、及時說明事實真相、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網絡輿情應對的重中之重。對于已經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要以積極、公平、公正的態度,第一時間回應網民關切,及時發布真實信息,通過傳播理性觀點防止事態擴大。
注釋
[1]國際電信聯盟(www.itu.int)[R].2014年全球寬帶狀況報告,2015.
參考文獻
[1]趙軍,王麗.新媒體在科普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研究[J].科普研究,2012,7(6):46-51.
[2]羅希,郭健全,魏景賦.社交媒體時代科普信息傳播的困境與突破[J].科普研究,2012,7(6):5-10.
[3]李悅.新媒體背景下的科普產業創新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5.
[4]于志剛.全媒體時代與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制裁思路[J].法學論壇,2014,29(2):92-100.
[5]黃婧,王戈,鐘聲揚.科技謠言傳播規律及作用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2015,(01):156-160.
[6]王國華,等.網絡辟謠平臺的運行及效果研究[J].情報雜志,2014,(09):100-105.
[7]邱成利.發揮新媒體優勢,創新科學普及方式[J].科普研究,2013,8(06):41-4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