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云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黃道周易學思想論析
景 云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黃道周是清末明初大儒,學貫古今而多有闡發,一生不輟,成就卓然。黃道周思想的產生離不開他所處晚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時代精神的迷茫與困惑、自然經濟的解體與堅守、學術思潮的懷疑與反思以及對閩南地域文化的繼承與批判。易學是黃道周儒學思想的靈魂,縱貫其一生,他以“象數”為中心,從“天道”“人事”兩個基本點出發而“推天道以明人事”,通徹儒家“性命義理”,終達經世致用以“救世”。
黃道周;易學;儒學思想
一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螭若,祖籍福建莆田,生于漳浦縣銅山所,因少居銅山孤島石室,名曰石齋,故學者又稱為石齋先生、石道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書畫家和民族精英。黃道周出生于明神宗萬歷十三年,卒于南明紹宗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這時期的明代社會是一個轉型的大動蕩時代,在封建經濟自身的發展中出現了新的經濟成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制度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呈現出巨大的內在張力和無法聚合的離心力,如同其他末世的情形,思想文化變動不居而雜亂多元。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思想家們,開始意識到即將發生“天崩地解”(黃遵羲語)的歷史運世而“已居不得不變之勢”(顧炎武語),腐朽的封建制度在茍延殘喘中走向崩潰。時代的印記在黃道周的身上是鮮明的,他一生中相繼承擔的社會角色詮釋著不同的價值取舍與生命追求,這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社會巨變面前的自我抉擇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社會與個人的復雜互動中他生命的價值追求和人生境遇中的掙扎。黃道周的易學思想,離不開他所生存時代的腐化政治以及較前繁榮的經濟和學術。在中國傳統的社會中,政局的走向與學術思想的演進有著至為緊密的關系,在朝代的不斷更替過程中,傳統政治制度文化是學術無法突破的關鍵所在,但同時政治的衰變與腐爛能在很大地程度上煥發學術的活力。明王朝統治時期,我國封建社會進入了自身發展的晚期。這個時期的特點在政治上的表現是統治集團的全面腐朽。“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萬歷朝則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萬歷而定。”明英宗時期,政治就日益腐敗,宦官專政、奸佞當權。黃道周幼年時代的萬歷年間,社會危機已相當嚴重,朱翊鈞即位年幼,朝廷事務實際上由大學士張居正主持,張居正看到了危機的嚴重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病死,朱翊鈞親政而改弦易轍,使這種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半途而廢。萬歷時期的政治腐敗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事不理,二是貪財好貨。朱翊鈞常年深居宮中,不以國事為重,“萬事不理”,他自稱“靜攝”。當時有人在奏章里直言批評他“生長深宮,高居簡出,一御文華殿則稱過勞。”“皇上每晚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左右近侍一言稍違,即斃杖下。”朱翊鈞在位48年中有20年左右不坐朝聽政,官員們由于見不到皇帝而回籍悠游林下。朱翊鈞卻認為少一官員少一份俸祿,還可以免聽官員們“聒噪”,落得耳根清凈,凡遇缺官也不派人增補(參閱《明神宗實錄》卷419),這些離奇的做法使國家的中樞機構處于半停頓狀態,助長了官場的因循拖沓風氣,也為官員們貪贓枉法開了方便之門。朱翊鈞個人貪婪成性,以開礦征稅為名,實際上打著皇帝的旗號在地方上公開劫奪。礦監稅使和他們的爪牙無惡不作,激起很多民眾的反抗,史稱“市民運動”。朱翊鈞死后,長子朱常洛即位僅一個月就病死,新上臺的明熹宗朱由校年幼而缺乏政治智慧,宦官們竊柄弄權,領著他成天嬉戲,從而助長了宦官專權,朝野黨爭也因之加劇。明熹宗之后,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崇禎是一位很勤政的皇帝,也是一位喜怒無常、乖戾嗜殺的皇帝。“臣觀天下災祥,系人主之喜怒,人主喜怒系天下之安危。”當時也盛行賣官,統治集團內部的日益腐化,加重了對人民的壓榨和盤剝。統治階級與廣大農民的矛盾達到極其尖銳的程度,于是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在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得到初步勝利的時候,原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統治者在明朝官僚的幫助下,進入山海關。清軍入關后,中國社會的矛盾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清軍南下,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農民起義隊伍,明代政權的殘余力量,廣大的勞動人民,中小地主階層中的部分人士,都起來進行抗清斗爭。當時成立的“南明”政權依舊昏庸無能,內部也不能團結一致,抗清斗爭終于失敗,黃道周也因此壯烈犧牲。在當時的一些思想家,面對明政權的覆亡,漢族主權的喪失,給他們以莫大的刺激,他們追問漢族主權喪失的原因,要反省、清算當時政治制度的弊端,同時也要反省、清算當時學術思想的流弊,改變過去的不良學風。當然,作為國家和社會的重大轉型期,會激起多少風云,多少苦難。實際上,在這個時代轉型之中,充滿著戰爭、迷茫、困惑和狼煙四起、刀光劍影。作為當事人,人們不會意識到這是社會變革必然要經歷的苦痛和必然付出的代價,而只會認為統治階級的腐化、學術的反動。于是,一個重大的課題便擺在大家的面前,如何改變世道人心,如何拯救民族危亡而以批判的眼光來反省歷史、汲取智慧。
明代晚期的經濟狀況表現出鮮明的特點,自然經濟解體以及其內部商品經濟的快速成長,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西方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以及東方的日本都全面介入中國的貿易,大大地刺激和提升了中國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手工業在商品生產的帶動下,逐漸脫離農業而獨立發展,一些破產的農民流入城鎮,又為工廠提供了雇傭勞動力,當時的江南和福建沿海一些地方的紡織業、鑄鐵業、榨油業和制瓷業中,都出現了雇傭勞動和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形成了人數眾多的市民階層,他們為了爭取一定的社會地位,參政意識都比較強烈,發表一些意見來表達自己自己對宇宙人生和社會興衰的看法。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成果也相繼出現,使得中國古代科技在其可能的范圍內達到了它的最高水平。這些科技思潮都十分重視實物實證和對有關經驗的歸納總結,在不同的程度上包含著一定的哲學思考。在當時,首批傳教士在華傳教,意大利人利馬竇、日耳曼人湯若望、比利時人南懷仁等,他們在傳教的同時,翻譯了不少歐洲的自然科學著作,傳入了古希臘、羅馬以及近代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擴大了中國學者的視野,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聲。所有這些成果,不但為當時的思想家的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而且在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價值抉擇上都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晚明時期的學術思潮,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明朝覆亡,滿清入主中原,這一國家和民族的變故,極大地刺激了當時的學者,人們不禁對過去的歷史、政治、哲學的神圣性產生了懷疑,不少學者對過去進行了全面的反思。當時學術思潮最大的動向,就是宋明理學在繁榮之后而走向衰微。兩宋理學“在最大可能的時空認知條件下,以最廣泛的宇宙情懷關注人生的存在情實而獲得的一種生命理解。”但到了晚明時代,由于封建制度本身越來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卻無法化解和適應官僚體制的腐朽和世道人心的頹廢,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理學必然就受到人們越來越尖銳的質疑和挑戰,在整體上已不再適應歷史轉型時期的社會需求。以程朱為代表的理本論,其作為儒學的正宗而被作為國家科舉取士的法定文本,但因重道輕器的基本致思而漸趨滑向教條、僵化,除了對封建綱常名教的論證之外,剩下的就只有空談性理。以陸、王為代表的心本論,反對理本論而要破除教條、強調主體精神,但由于其重知輕行的基本致思而滑向空疏、荒誕,除了依儒家的倫理道德進行心性修養外,剩下的也只有內圣的追求。面對晚明時期嚴重的社會危機,他們可以高談“治國平天下”,但他們缺少處理政事的實際經驗,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封建制度本身會發生危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轉型時期所提出的重大問題。在晚明的幾十年間,當時的思想家們雖然都是在理學和心學的熏染之下成長起來的,但在社會的巨變面前都表現出一股強有力的“修正思潮”,他們從理學、心學的內部試圖融合朱、王之學。當然,這種融會綜合的學術理路雖然不能解釋黃道周思想的全部,但黃道周并未能超越他那個時代的學術主流,未能走出他那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他的學術思想是入于理而又出于理。作為當時社會精英的黃道周如果沒有理學主脈的支撐,其思想建構是無法想象的。社會的巨變,理學的衰微,也將當時的知識精英們長期被壓抑的事功精神激蕩起來,出現了重實際、實證和人倫日用的經世致用新學風。徐光啟提出“務求實用”;顧憲成主張“志在經世”;高攀龍主張“務實致用”;孫奇逢主張“以實補虛”;朱舜水強調“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傅山強調“思以濟世,學以實用”;黃宗羲強調“經術所以經世”。他們中間許多人投筆從戎,參加了當時的反清運動。這些主張和學風對當時他們的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在他們各自的思想中突出地反映出來。總之,晚明時代是一個批判與反思的理性時代,是一個動蕩不羈、斑駁陸離的過渡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而無法繞行的時代。
對于黃道周思想的形成,閩南地域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域文化是一個人的思想形成的文化底色,人生的閱歷和其成長的地域文化對其思想產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唐宋以來,伴隨中原政治經濟中心的漸趨南移,福建的經濟文化得到飛速的發展。黃道周生活的閩南地區,從唐宋以來,學術文化,書院教育十分發達,人才輩出。優越的地理環境,貿易頻繁,經濟發達以及朱子理學的南傳,無疑對閩南地區學術文化的繁盛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在元、明時期,朱子學被列為官學,成為科舉功名的教科書。朱子學從福建地方學術步入官方意識形態,對福建士子政治抱負和學術價值追求產生了劇烈的改變。也因此福建成為唐宋以后封建國家科舉取士的重要地區。兩宋時期國家開科取士的進士總數大約有28900多人,這其中福建約占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一,《宋元學案》中立學案者988人,福建籍的就有178人,居全國第一。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閩南地區在晚明時代朱子學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年少時候的黃道周從學于其父母,母親陳氏通曉經史而教之有法,父親青原公頗通朱子性理之學,而且對其學業要求很嚴格。“周為兒時,常閱曹子建詩,手自甲乙……一日周出,公盡焚架上所部書,陳諸性理與朱子綱目”。父親要他讀書體認性命義理所寄的圣賢精神,而不是外在的文辭。二十四歲時,黃道周到漳浦做家庭教師,期間名聲大震,很多人前來向他問《易》。他常往來于漳浦和漳州之間,和許多賢達結為至交,相互切磋學問。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閩南地區有很好的理學文風和學風。在當時,“其士夫篤于經論,尊師取友,坊肆貿書,不過舉業傳注而已。”“吾閩僻在天末,然自晦庵朱子以來,道學之正為海內宗。”“姚江之學大盛于東南之時,閩士莫之尊,其掛陽明弟子之錄者,閩無一人焉”。對于黃道周本人而言,他“確守朱熹之道脈,而獨溯宗傳。”其生平與學術“不詳其師友淵源,其論學大指不離閩宗。”朱子學的性命義理、忠孝節義思想在黃道周的思想中留有很深的印記。天啟二年(1622),黃道周三十八歲考中進士,期間經過四次鄉試、兩次會試,在仕途的道路上飽嘗坎坷與辛酸,也看到了是時科舉、學術對當時士人的毒害。“欲程以世務,不過取幾種要書,割截諷誦,大小數十條,稱通達人矣。”晚明科舉制度的弊病以及程朱理學選拔人才的價值導向扼殺了讀書人難能可貴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識。與明末的很多大儒一樣,黃道周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有反思,顯示了他對先秦原始儒學和漢儒的回歸傾向,他重視經學,尊重漢儒,倡導博物、實測。他的思想雖然出現在晚明代時代,但并不能為晚明的理學所能涵蓋,他思想的各個層面都包含了他對晚明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和學術問題的憂慮、思索與回應。
二
黃道周思想的各個方面都滲透著《易》的精神,易學是黃道周思想的靈魂。從青年時期的《疇象》《易本象》,中年時期的《三易洞璣》,一直晚年時期在獄中成書的《易象正》,對于易學的研思縱貫其一生。黃道周的易學思想具有強烈的晚明時代精神,顯現出經世致用的時代張力。在對理學易和心學易批判的基礎上,黃道周綜合承繼了漢易和宋易兩個系統,主張擯棄性命義理,要求反本歸真,從象數的維度來把握易學的精髓。黃道周易學以象數為中心,抓住“天道”和“人事”兩個基本點,“推天道以明人事”而通徹儒家“性命義理”,最終的目的是經世致用而“救世”。黃道周易學的宗旨在于以易洞天,其易學的特點是“準于天地,本與日月”。在黃道周看來,易學的精髓在于洞璣天地自然大道,“明天道后,以人事推之”(黃道周:《榕壇問業》卷13)。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故人應尊重自然、效法天地,人類應該也要依自然大道來建構社會人倫秩序。“天地懸象,莫大于日月。”在日月運行過程中,來推定人事的吉兇禍福、盛衰成敗。“凡《易》本于日月,與天地相似,其有不準于天地,本與日月者,非《易》也。”日月是山川、風雨、雷電和水火等天地現象產生的源泉。“上世之圣人雍容以治禮樂,下世之圣人黽勉以治過慝,表短而景長,魄朢而晷中,則圣知衰矣。 ……故《易》有十一教者,《蒙》《小畜》《蠱》《臨》《觀》《大畜》《坎》《損》《益》《漸》《兌》是明王所救天地、日月之具也。故《易》者,為救天地而作也。救天地,則必明于天地之道。明天地之道,則必清日月之路。”在黃道周看來,《易》是圣人為救天地而作,卦象是圣人救天地日月之具,救天地必須明于天地之道、必須清日月之路。因為明天道以推人事而將天、地、人統一,因為明天地之道,清日月之路而將《易》、律、歷統一。從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進行致《易》是黃道周易學思維的基本路向。這一致思路向是通過對宋代以降性命義理空疏之學批判的基礎上,主張由象數而明義理的“義理由象數出”而展開的。
一、三易思想
“三易”一詞源于《周禮·春官》:“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但在所有的先秦文獻中,包括《周禮》在內都沒有關于三易具體內容的記載。從兩漢開始,陸續出現了關于“三易”相關文獻和解釋。南宋時期的朱元升著有《三易備遺》一書,這里的三易是沿襲了《周禮·春官》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黃道周的三易不同于《周禮·春官》的說法,而是沿襲了漢代班固的說法。班固在《前漢書》中概說易學源流是說“人更三圣,世歷三古”,韋昭注中認為“三圣”是伏羲、文王和孔子,孟康注中認為“三古”當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黃道周的三易是指伏羲易、文王易和孔子易。
(一)伏羲易——先天六十四卦。伏羲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璣》卷一、卷二和卷三《宓圖經緯》上、中、下三篇中,主要討論的問題是陳摶、邵雍所傳先天六十四卦與天體運行和日月流轉的關系。上篇黃道周將先天圖六十四卦配以周天二十八星宿,力圖從星象天體運行和日月流轉來解釋卦象,目的是說明圣人觀物取象是天道自然的表征和體現。諸如:天弁九星在天市垣外,石申認為是天下市官之長,主市中列肆諸價,黃道周認為《噬嗑》就是圣人觀象于天弁星而做;《隨》卦配牛宿,因為牛性情溫和,牛宿又有列國、天田等星,所以,圣人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而取諸《隨》;《屯》據斗二度到斗六度,因《屯》在漢津,量于斗杓,杓前為建。《屯》的卦辭說“利建侯”,黃道周就將斗宿的建星和《屯》卦的“建侯”聯在一起。在黃道周看來,這些都是“肇本先天,上元始箕。卦周三乘,與象星麗”的主旨。
中篇黃道周將先天六十四卦配合到一個回歸年上,測算晷影的盈縮變化和十二律呂長短。在一個回歸年上,先天六十四卦從《益》卦開始而終于《坤》卦。在和日晷的配合上,黃道周從一個回歸年中晷影最長的冬至日來配以《益》卦,冬至日真正的晷長為一丈一尺五寸二分,對應十二律呂中的黃鐘下宮,律長為八寸一分。依據太陽運行使得晷影的變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合一個回歸年,從《益》卦的初爻開始,每過一爻晷影縮短六分四厘,十五爻為一個節氣。縮到《損》卦的初爻夏至時晷影縮盡而開始伸長,過一爻晷影同樣伸長六分四厘。在律呂的長短變化上,黃道周將十二律呂分為上下宮,上宮為陰,下宮為陽,用二十四律宮納入二十四節氣。十二律呂中每一律呂的上下宮律長相加均為一尺二寸。因此,律呂的長短變化,每律宮首先確定其累增呂長,十五個累增律長就是該宮的律長。這些也都是黃道周要說明的“日月進退,見于表晷。表晷盈縮,歷律所出”的主旨。
下篇黃道周是用《易》象數學來具體解釋歲差產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在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的軌跡呈現出與月球公轉周期左右搖擺的變化。地球差異旋轉產生的回歸年與恒星年的時間差稱為歲差,歲差引起節氣的變化,這一點早就被古人發現,但究竟歲差的是多少,晉帶的虞喜認為是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認為是一百年差一度,祖沖之認為是四十五年差一度,隋代劉焯認為七十六年差一度。黃道周認為:“自《乾象》而下,歲差置法,或八十二年,或六十六年,或五十五年,進退不等,… …亦未知度差之有盈縮,猶月之有遲疾”。黃道周取先天六十四卦數基數,也就是六十四年差一度,在每年的冬至點時,要在黃道面上退1∕64(0.015625)度。在這里,黃道周雖然有應和先天六十四卦數的痕跡,在今天看來其所取數值也偏小,但他認為歲差究竟多少年退一度,并不是固定的,大致有9年左右的上下浮動。另外,黃道周還將二十八宿與金、木、水、火、土、谷六府結合在一起,并且討論了四余和五星的運行周期等。這些都是黃道周要在“天日競旋,地牽其中;九道遲差,若雌與雄”中用易象數來測天算地的目的。
(二)文王易——中天七十二卦。文王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璣》卷四、卷五和卷六《文圖經緯》上、中、下三篇中,討論的問題是文王中天易七十二卦與周天星象、日月運行、節氣變化以及中醫思想等之間的關系。關于七十二卦他認為:“故體卦有八,倍為十六;交卦二十八,倍為五十六。兩體相命,各三十六,以為一歲之侯也。”這里黃道周兼采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的“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里視之遂成兩卦”“變者,反復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的思想,總變卦與覆卦為七十二卦,一卦周天五度,七十二卦就是三百六十度,七十二卦賠一年七十二物侯。《文圖經緯》上篇是闡述七十二卦在全天球的分布以及與二十八宿配合問題。七十二卦在全天球的分布上,黃道周以四正、四維、八表、八際為綱,將七十二卦分布在全天球上。四正就是《乾》南北,《坤》東西,即《乾》為南北極,《坤》為黃道帶。 四維就是《坎》東南,《坎》西北。 《離》東北,《離》西南。八表就是將《頤》《頤》《大過》《大過》《中孚》《中孚》《小過》《小過》八卦分別插入四正和四維之中。四正、四維將全周天等分為八份,每一份稱為一際,全周天稱為八際。在《乾》南北《坤》東西的四正四維周天體上,除去《乾》南《乾》北,《坤》東《坤》西,《坎》東南《坎》西北,《離》西南《離》東北等八個卦象外,其剩六十四卦就分別排列在四正、四維所交織的八際之中,每際均有八個卦象。六十四卦是按照律呂學隔八相生的規律來排序的,上經是按照左旋順時針,下經是按照右旋逆時針。在此基礎上,黃道周將一卦反覆為十二爻來定晝夜,配合《易》象數來測算地球半徑、周長,并以此來說明卦象與星宿相配的內在關系。旨在說明圣人作《易》所體現的天道玄機。
《文圖經緯》中篇是闡述七十二卦象與人體生命律動的內在玄機,從《易》的維度闡釋了中醫學理論。黃道周認為易醫是相通的,他從《易》象數角度比附人體生命運行機理,分析了《黃帝內經》中關于人的呼吸、脈象律動以及五運六氣等問題。在這里,黃道周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中所固有的天人感應理念,認為周天二十八宿是大周天,人是小周天,尤其是人的任督二脈是小周天生命律動的核心。大周天和小周天息息相關,須臾不可離開。黃道周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與人體的臟器相對應。 他說:“辰星視日,前絀十六,后盈十六,遲疾之會二十有一,息數視之,以為至誠,泡、清腸系焉。太白視日,晨絀二十四,夕盈二十四,遲疾之會三十強余,息數視之,以為次減,氣海,溷暢系焉。填星視日,晨夕盈絀九十有六,退疾之侯一百二十九,息數視之,以為次加,脾與胃系焉。歲星視日,晨夕百有八,退疾之侯一百三十二,息數視之,以為又加,肝與膽系焉。熒惑視日,晨夕百三十有二,退疾之侯一百四十六,息數視之,以為至加,心包絡,三焦系焉。此五視者,腑臟所應,以為呼吸也。心系以日,腎系以月,日月循環,五德所依”。黃道周結合“河洛”之數來說明人體五臟六腑的位置和運行,并推斷人體的呼吸次數和脈動次數;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五德始終、人事治亂和歷史變遷等提出了一套不同于他人的五運六氣運行模式,內容極其龐雜且復雜,其中不免夾雜著漢代讖緯、原始道教、天人感應等神秘主義的成分。
《文圖經緯》下篇是闡述七十二卦象與日月流行、四時變化和時令流轉的內在關聯。下篇和上篇在卦序的排列上雖然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乾》《坤》居四維,《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居四隅的大框架沒有變。在下篇中,黃道周將七十二卦配于一周天,也就是大約一個回歸年,一個卦象約合五日多,用卦爻來解釋太陽在一個回歸年上的視運動,并且認為太陽的視運動并不是勻速的,而是在冬至時最快,夏至是最慢,“凡日行一度置萬分,冬至疾極,加五百四十八;夏至遲極,減五百四十八”。關于月亮的盈縮狀況,在七十二卦配一周天的時空中,月亮要繞行地球十三周多。月亮繞行地球,速度也不勻稱,近地時較快,遠地時較慢,《臨》卦的位置是近地點,運行最快,日行十四度多,歷一卦而減二十七分而止于《觀》。《觀》卦的位置是遠地點,運行最慢,歷一卦又增二十七分止于《臨》,歷七十二卦月亮運行一周。
(三)孔子易——后天六十四卦。孔子易主要集中在《三易洞璣》卷七、卷八和卷九《孔圖經緯》上、中、下三篇中,討論的問題是孔子后天易六十四卦與周天星象、日月運行以及中國的地理山川之間的關系。黃道周的后天六十四卦——孔子易的卦序排列順序,其主要依據是《說卦傳》中的“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他將《震》《巽》《離》《坤》《兌》《乾》《坎》《艮》八卦分別作為卦的內卦,《震》《巽》《離》《坤》前四卦的外卦分別按照《震》《巽》《離》《坤》《兌》《乾》《坎》《艮》卦序而成《震》宮八卦、《巽》宮八卦、《離》宮八卦和《坤》宮八卦。 《兌》《乾》《坎》《艮》后四卦的外卦分別按照《兌》《乾》《坎》《艮》《震》《巽》《離》《坤》卦序而成《兌》宮八卦、《乾》宮八卦、《坎》宮八卦和《艮》宮八卦,總六十四重卦。
《孔圖經緯》上篇是從有后天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五大行星、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對卦爻辭做了星象維度的解釋,試圖說明易與天文歷算、日月運行的緊密關聯。六十四卦配二十八宿是從《震》宮的《震》卦初爻開始配軫宿十六度,一爻配一度。但六十四卦有384爻,而周天只有360度,缺少的24度就用《乾》《坤》《巽》《艮》四卦和八干、十二支來配。在此基礎上,對卦爻辭、卦象聯系星象作了意象性的詮釋和說明。在與五星的配合上,八宮六十卦的《震》宮八卦、《巽》宮八卦配歲星;《離》宮八卦配熒惑;《坤》宮八卦、《艮》宮八卦配鎮星;《兌》宮八卦、《乾》宮八卦配太白;《坎》宮八卦配辰星。從《震》宮的《震》卦初爻開始配干支的甲寅,其余按照干支順序相配,三百八十四爻就由六個干支周三百六十加上《乾》《坤》《巽》《艮》四卦和八干、十二支相配。八宮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氣的配合上,黃道周與《說卦傳》中并不一致,他以《乾》為冬至《坤》為春分,《巽》為夏至,《艮》為秋分。在這里,黃道周以《易》象數來配合天體運行和天文歷算的維度而言事,難免牽強,也經不起科學的驗證。他在洞徹天、地、人三才一統的過程中,以天言事的痕跡太中,從其學術立意上,并未擺脫從董仲舒以來,直至理學、心學的桎梏。但值得注意的一點,黃道周在繁瑣《易》象數詮釋的背后,依據晚明時代的社會現狀和需求,發揮了孔子的時代精神,對世道人心、國家社稷具有強烈的修復作用。正如他在《孔圖經緯》上篇中所說:“性有所著,命有所屬。情有所好,亦有所惡。好惡以貞,性命乃固。視日所在,以正其度,以正父子、君臣、賓主、兄弟、夫婦。”
《孔圖經緯》中篇主要是將六十四卦和人體經絡配合,說明人體經絡和六十四卦之間的關系。本篇所論六十四卦與人體關系。其卦序在周天的排列是按照通行本《周易》的卦序。《乾》南《坤》北,《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二十八個上經卦依次排在《乾》卦兩邊。 《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奐》《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三十四個下經卦依次排在《坤》卦兩邊。在次基礎上,六十四卦與人體穴位和經脈相配,《乾》為上,為頭,《坤》為下,為足,任脈分布在《乾》卦到《兌》卦之間,督脈分布在《乾》卦至《巽》卦之間。卦象與人體穴脈對應分為上、中、下三際,上際大約為人體從頭到肚臍部分,中際從肚臍到大腿中部,下際從大腿中部到腳的部分。上際二十四卦中,《乾》,《屯》《蒙》,《需》《訟》,《師》《比》對應人的頭部穴脈;《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對應人的肩部穴脈;《謙》《豫》,《隨》《蠱》,《臨》《觀》 對應人的上肢穴脈;《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對應人的肘部穴脈。 中際十八卦分別是:《頤》《大過》,《坎》《離》,《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奐》《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下際二十卦分別是:《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卦象與人體穴位、經絡對應后,再配以二十八宿,將天體和人體相比擬,結合卦象、星象和天體運行來論述人體的健康狀況,試圖解析人體生命運行的奧秘,這其中也很難看出合理的因素,顯得晦澀和神秘。
《孔圖經緯》下篇主要是將六十四卦和中國的山川地理相配合,試圖說明中國山川地理的“血脈”運行。黃道周在本篇中認為,“萬物有命,皆系房中。大未見陽,列國乃從。水落水歸,安知東西。故己不破亥,未不破癸,河漢縱橫,為百國界。不識八界,何言八會?不測八表,何言天老?人從地之為天,地從天之為道。”用后天六十二卦象來論說中的地理山傳和水系分布,星象分野由來已久,但將卦象與星象分野結合在一起,在黃道周之前尚少有人做,他所論說的星象分野和傳統的星象分野是一致的,但問題在于黃道周在分野的前提下又提出分域說,分野、分域和六十四卦交織在一起,使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在此基礎上,黃道周用人的經絡運行比擬中國的山川地理,依通行本《周易》卦位,坎白離南、西兌動震,乾西北巽東南、艮東北坤西南,認為兌首震足艮為手。這樣,中國的山川地理就和人體相關聯,西方是頭,東方是腳,長江、黃河是兩大經絡,岷嶓為肺,崤函為心臟,瑯琊以西為腎,瑯琊以東為膀胱。并且用人體穴位來對應地理山水以及地理氣脈的走向。
黃道周易學帶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的時代特征,其研《易》的目的就在于明天道以濟人事,以此來達到“救時”。正因為如此之目的而表現在其易學上,是如此博大而龐雜。他以易為本體,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世禍福和社會變遷,橫貫天、地、人三才。黃道周以深厚的易學功底,尤其是易象數學的維度論及天文歷法、律呂調和、人體經絡、山水地理等,這其中有很多合理的內核,也為后人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方法和思路,即使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也值得人們去研究。宇宙大化流行,其間任一物或久遠、或長短,都可以用時間來度量。天文歷法實際上就是特定時間的循環序列,這些循環序列實際上就是天象運行空間的時間測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宇宙間任一物或久遠、或長短,都可以在歷法中來度量、來標示;也因此,天體流轉、星象分布、山水地理、人體變化和社會變遷在歷法中是可以統一的,以《易》配歷而最終統一于《易》。當然,面對深邃玄奧的宇宙世界,以《易》來囊括萬有而窮萬物之理,難免有牽強之嫌。在黃道周的易學體系中,有漢代初年今文經學家的天人感應、讖緯迷信,也有閩南社會地域文化崇神巫鬼,還有原始道家的自然主義傾向。
三
晚年,黃道周在獄中作《易象正》一書,與《三易洞璣》相比,《易象正》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從變卦的角度來解釋六十四卦爻辭,一是用二十四卦來推步從春秋到明代初年中國歷史的興衰成敗和社會變遷。
(一)變卦解易。變卦解易源于卜筮,傳統思想認為,《連山》《歸藏》占靜,《周易》占變,《周易》中的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用九、六、七、八標識,若卜得少陽、少陰為靜爻則不變,若卜得太陰、太陽為動爻則要變為少陽和少陰。由于一卦六爻中的一爻或多爻的陰陽變化而引起的卦變,原卦稱為本卦,因變而得另一卦稱為變卦。春秋時期的《左傳》《國語》中所記載的筮例,就有變卦解易的論說,這些古老筮例是變卦解易思想的重要淵源和論說依據。變卦解易體例的奠定和體系的確立始于南宋的沈該和都絜。沈該的《易小傳》和都絜的《易變體義》奠定了變卦解易流派,之后的元、明、清三代都有人用變卦來解釋《周易》爻辭。為了給變卦解易尋找歷史依據和合理性論證與權威支持,黃道周從四個方面給予論說和佐證。
1.春秋說象十八條。選取了春秋時期《國語》、《左傳》中比較典型的十八條筮例,然后黃道周從變化解易的維度對十八條筮例進行了評析,予以證明易卦爻辭是兼采本卦和變卦的象義而作。例如:在《觀》之《否》中黃道周認為“此論《觀》之《否》,以謂極而且泰者也,以其動爻勝利其之彖,以其大往而占它國。”《乾》之《坤》中黃道周評論說“此舉之卦而通諸彖者也。”從對這十八條筮例的評析來看,黃道周是要結合變卦的卦辭來解釋爻辭,并認為只有將本卦和變卦的卦辭結合起來才能讀懂爻辭。但是,《國語》《左傳》中的十八條筮例并未結合變卦卦辭的,他就刻意地往其變卦的卦辭上靠,實在靠不上,黃道周就只好結合變卦的卦象、卦德甚至發揮卦的大意來進行解釋。“兩彖合闡,以釋本爻”是黃道周解爻辭所依的綱領,也是春秋筮例中所存有的現象,因追溯和證明“變卦解易”的本正源清,其刻意發揮的痕跡似乎有過。
2.《系辭》說象十九條。黃道周認為,孔子對爻辭的論說是潛在地結合了變卦的卦辭,體現了變卦解易的思想,他選取了《系辭》中十九條個案進行分析論述,證明孔子對爻辭的分析解釋是綜合了本卦和變卦的卦辭。在《謙》之《坤》中,“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用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黃道周認為“是《謙》之《坤》也,先迷后得,非以為利也。 ”在《益》之《屯》中,“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后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黃道周認為“此言夫《益》之《屯》者也。 《益》者損己以利人,《屯》者求人以益身,故《益》有不可聚,《屯》有不可益。君子見善而遷,聞過而改。然亦不以危懼而輕與民;危懼而輕與民,則險難雜生,傷之者至矣。故君子所終始慎其言行也。”黃道周“舉《系辭》推合之卦,或指卦德,或兼彖義,以明精義默成之指”,以變卦的角度評析和闡釋孔子《系辭》具有一定的道理,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思想。
3.本卦說象明義十九條。選取了六十四卦中的其中十九卦爻,分析了這些卦爻中直觀明白地綜合了本卦和變卦的卦辭來詮釋爻辭的思想,爻辭的吉兇與其變卦的卦辭相一致,這里明義是指吉兇相一致而言。黃道周選取了《屯》之《節》來解釋《屯》之六二;用《訟》之《困》來解釋《訟》之上九;用《師》之《臨》來解釋《師》之初六;用《小畜》之《大畜》來解釋《小畜》之九五;用《同人》之《革》來解釋《同人》之上九;用《泰》之《明夷》來闡釋《泰》之九二等等。黃道周所列舉的十九條變卦解易例證,其爻辭與其變卦的卦辭基本一致。《易經》中確實存在著這種狀況。當然,也有一些爻辭的含義與其變卦并沒有任何關聯。就黃道周所列舉的上述十九條說象明義而言,在他的論述中,有時是結合變卦的卦辭,有時是結合變化的彖辭,甚至是結合了《序卦傳》或《雜卦傳》中一些對該卦的相關論述和解析。
4.本卦說象疑義三十六條。說象疑義三十六條包括正變象二十四條,變正象十二條。說象疑義是指爻辭和其變卦的卦辭吉兇相反,“正變象”就是爻辭兇而其變卦卦辭吉,“變正象”就是爻辭吉而其變化卦辭兇。“正變象”的論述中,黃道周選擇了二十四條爻辭及其變卦的卦辭了分析。諸如:《益》來解釋《屯》之上六的“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用《升》來解釋《師》之六三的“師或輿尸,兇。 ”用《觀》來解釋《比》之上六的“比之無首,兇。 ”用《渙》來解釋《觀》之六二的“窺觀,利女貞”等。這些卦的爻辭吉利而其變化的卦辭卻兇,所列爻變多以上爻、初爻、三爻和四爻,基本符合《系辭》所講的“而多譽,四多懼,三多兇,五多功”的易學爻變思想。在方法上,黃道周也是或從卦辭、或從彖辭、或從卦象、卦德、時位等多角度展開來論述。這些雖然牽強,但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度的解《易》方法。在“變正象”中,黃道周選取了十二條其爻辭兇,而其變卦則吉來進行分析。諸如用《既濟》來解釋《需》之九二的“需于沙,小有言;終吉。”用《剝》來解釋《蒙》之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用《歸妹》來解釋《臨》之六四的“至臨,無咎。”用《否》來解釋《觀》之六四的“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等。在方法上,黃道周的“變正象”多是從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的角度進行闡釋,當然也有牽強之嫌。
實際上,筮法的關鍵在于變,從變爻中來預測吉兇。“凡十有八變而成卦”,占卜的人,占得某卦某爻以后,就在卦辭、爻辭總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就叫“以變為占”。易傳從這里得到啟發,得到變的理念。易傳認為,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天地革而四時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變化中體現對立統一、相反相成“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如果沒有了乾坤的對立,就看不到易象的變化。也就是說沒有對立面的矛盾,就沒有變易;沒有變易,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就要終止。從《易經》到《易傳》中,都蘊涵著豐富的以“變”解釋《易》的思想,世間大化流行,相生相克,相克相生而生生不已,更能為為變卦解易提供豐富的營養。黃道周以其深厚的易學功底、廣博的社會閱歷和轉型時期的晚明社會背景,闡釋了他的變卦解釋易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豐富了易學的研究視野。
(二)推步歷史。推步歷史在黃道周易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年時期成書的《三易洞璣》的后七章專門論述了推步歷史,晚年成書的《易象正》自始至終貫穿著推步歷史的思想理念。“推步”源于古代農業文明對天象律歷的測算,日月星斗在天際運行尤如人在地上行走,其推算故而“推步”。后來引申到將人世吉兇禍福、壽夭命數的測算和推斷,也稱之為“推步”。易學家認為,易本于日月,從易象數的維度,結合日月五星的運行推算和測定人類歷史的興衰成敗,就是“推步歷史”。“推步歷史”發端于《易緯》,生活于晚明時期的黃道周,其“推步歷史”的易學思想本于邵雍的“元會運世”思想及其后學給“元會運世”配卦思想。在《易象正》開篇,黃道周首先講了《大象十二圖》和《歷年十二圖》,用以闡明該書以一貫之的思想,即以易用世,解析人類歷史變化、推算人類歷史的走向和規律。在黃道周看來,人類歷史的興衰成敗、紛爭戰亂,其根源不在人,而在天,在于天道陰陽的變化。“大象十二圖,何謂也?言夫懸象之大者也。天地懸象,莫大于日月,有日月而后有水火,有日月而后有山澤,有山澤而后有風雷。水火生于日月,風雷發于山澤。日月不明,山澤不靈。”《大象十二圖》講天道,主要是從日月運行、陰陽流變、寒暑往來的角度探究《周易》卦序排列和布局的規律性,其目的就是為《歷年十二圖》尋求論說依據和理論支撐。《歷年十二圖》講人事,“歷年十二圖,何謂也?言夫大象之歷年者也。天道積于上,人事漸于下。眾積而神,漸久而天。故百年之歷,可以觀智;千年之歷,可以觀圣。”黃道周運用體卦64,用卦72,通期360,歲實365.25,31卦限,32卦限,來具體推步歷史治亂興衰的基本積年數,并將其與《大象十二圖》中的定序、環交、衡交和倚交相互配合,具體情況很復雜。以乾坤為一卦組大約67.28542094年,從屯蒙開始配隱公元年已未公元前722年,即春秋始年,一直到元朝末年,大致配到既濟卦和未濟卦。從屯、蒙卦開始到既濟、未濟卦共31對62卦,反復兩卦做一卦限,到既濟、未濟卦標示一個歷元周期結束。從朱元璋開始重新從乾坤配起。在這里將明代的興起配為一元的開始。朱元璋推翻元朝蒙古貴族的統治,恢復中原華夏的統治地位,以朱元璋配乾坤作為一元的重新開始,飽含著黃道周作為傳統士人中原漢族正統地位的深厚情感。在《歷年十二圖》中,黃道周以《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八卦配春秋,即從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乙未到公元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戊子前;以 《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八卦配戰國、秦,即從公元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戊子到公元前一百八十四年西漢少帝四年丁巳前;以《臨》,《觀》《噬嗑》《賁》,《剝》《復》六卦配西漢,即從公元前184年西漢少帝四年丁巳到公元18年王莽天鳳五年戊寅前;以 《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六卦配東漢,即從公元18年王莽天鳳五年戊寅到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前;以《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六卦配三國兩晉,即從公元 221 年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到公元 423年南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前;以《家人》《睽》,《蹇》《解》,《損》《益》六卦配南北朝、隋,即從公元423年南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到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前;以《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十卦配唐、五代,即從公元 624 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到公元 961 年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前;以《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十卦配兩宋,即從公元961年北宋太祖建隆二年辛酉到公元1298年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前,以《既濟》《未濟》配元代,即從公元1298年成宗大德二年戊戌到1364年甲辰朱元璋稱吳王前。
黃道周就以特定歷史時期的興衰成敗和歷史事件結合配卦的卦辭、爻辭和卦德來進行說明和評析,這其中不免有牽強附會、借題發揮的成分,但在這種光怪神秘推步的背面體現出作者在易學的維度下對歷史變遷所做的解釋和分析,其目的是教化世道人心、解決時代危機、挽救晚明時代的政治統治,也表征了中國傳統士大夫憂國憂民、匡正時代的責任和抱負。
注釋:
[1]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第 275 頁。
[2]《明史》卷 240《葉向高傳》。
[3]顧景星:《白毛堂集》卷38《吳亮嗣傳》載吳亮嗣萬歷末年任兵科給事中時上的奏疏。
[4]馮從吾:《請修朝政疏》,見《明經世文編》卷 494。
[5]黃道周:《慎喜怒以回天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疏》。
[6]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北京:學林出版社,2001年,第4頁。
[7]參閱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第24頁。
[8]參閱黃道周:《乞言自序狀》,《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0,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9][黃道周:《王文成公碑》,《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1,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10]李光地:《重修文莊蔡先生祠序》,《蔡文莊公集》,清乾隆七年(1742)遜敏齋刻本。
[11]陳壽祺:《黃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禮部謹奏》。
[12]張夏:《洛閩源流錄》卷17,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黃昌衢彝敘堂刻本。
[13]黃道周:《浙試錄序》,《黃漳浦集》卷 21《序》。
[14]黃道周:《大象十二圖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 7《序》。
[15]黃道周:《易象正目次》,《易象正》,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黃道周:《大象十二圖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 7《序》。
〔責任編輯 吳文文〕
The Research of Huang Daozhou’s Yi-ology
Jing Yun
Huang Daozhou was a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who scored many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He kept on learning all his life.The thought of Huang Daozhou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uch as the confusion of spirit in that times,disintegration and adherence of the natural economy,the suspic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academic trend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the culture in Minnan.Yi study is the soul of his thought.In his lifetime,he used “Xiangshu” as the center and from the two basic points, “the innate theory” and"human affairs",to illuminate human affairs with nature law.He had profound knowledge about how to live and how to study and use it to save the world.
Huang Daozhou,Yi study,Confucianism
景云(1971~),男,寧夏固原人,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學)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