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宗教意識與人性視角下的生態思考
——論臺灣當代作家王鼎鈞的散文《那樹》

2017-11-14 00:31:43
閩臺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人性人類

陳 想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宗教意識與人性視角下的生態思考

——論臺灣當代作家王鼎鈞的散文《那樹》

陳 想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

在《那樹》中,王鼎鈞運用象征的手法,將人性中的美與善賦予“那樹”。與此相反,人類則被人性的惡所吞噬。在宗教“慈悲為懷”“生命輪回”等觀念的深刻影響下,王鼎鈞賦予樹主宰命運的神性,使樹實現了神性和人性的統一。同時,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寫出了樹的堅強與無私,人的冷酷與殘暴,而且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熱切關注,對人類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極度痛恨。事實上,“那樹”最終被砍伐的悲劇,指向的是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悲劇。人類的貪婪與短見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但作者具有“寬恕一切”的宗教思想,始終沒有出離憤怒。通過《那樹》這篇“通達”的散文,作者展現了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表達了對生態問題的極大關注,對人性之惡的無情批判,對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

宗教意識;人性視角;《那樹》;王鼎鈞;生態散文

中國臺灣的“自然書寫”(或稱“自然寫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一系列環境問題由之產生。臺灣有識之士“一開始即面對了崩壞的環境”,產生了“人類對待自然道德選擇權合理性的反省意識”。于是,他們紛紛開始了有關臺灣自然問題的書寫。這些作品中,被大陸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收入的散文《那樹》與一般的“自然書寫”不同,王鼎鈞并非從自然生態的考察和動植物的觀察描寫入手,而是從代表人類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的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沖突不斷加劇的角度切入。通過一棵象征高貴人性(甚至是神性)的樹與一批現代化的人之間的強烈沖突,以及代表自然與生態之“善”的“那樹”最終被砍伐、連樹根也被悶死的殘酷結局,一方面,作者無情地批判了人類破壞自然與生態環境的“惡”,體現了他對不斷惡化的環境的關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另一方面,作者運用極具象征意味的手法,展現了他“對美好人性的守望”,對自然神性的崇敬,以及希望以此喚醒人類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惻隱之心;再者,也可管窺作者對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癡迷、對“慈悲為懷”和“生命輪回”的篤信。此外,樹的一生與其他生命的關系也展現了人性的善惡與生命的輪回。

一、宗教意識

《那樹》中,經過兩天兩夜的暴風驟雨,樹木全被吹斷,房屋倒坍無數,只有“那樹”屹立不動,庇護著生靈。事實上,“那樹”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安全感,更是心靈和精神的寄托。據記載,王鼎鈞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宗教信仰十分堅定,這不僅較早地啟蒙了他,而且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王鼎鈞曾說過:“我是基督徒,但是在文學的欣賞和創作方面佛教對我的影響較多……作家也像佛一樣,他不能改變因果,但是可以安排救贖……他同情每一個人。”顯然,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對王鼎鈞的思想和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那樹》來說,一方面,當危急的警報聲響起時,住在不安全的舊公寓里的人們就會在樹洞里插上一柱香——在這里,王鼎鈞同情每一個人,當人們遇到無力抗拒的災難時,他便像普度眾生的佛一樣為人們帶來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當人們把香插在樹洞里時,樹就成了“佛”的載體和“神”的象征——在人類無法抵擋天災人禍時,只有神與佛才能成為人們心靈的慰藉。

王鼎鈞曾多次指出:“神無所不在,在希望中也在絕望中,在勝算里也在敗象里。”不言而喻,王鼎鈞的這一思想認知是根深蒂固的,因為:在文學作品中,他常常用反襯的手法寫到神的無所不在。不過,他筆下的人總是忘了神的存在,只有身處絕境時才積極尋求神的幫助。表現在《那樹》中,人們總是忘記樹的存在,只有在狂風驟雨來臨、人力無法抵擋時才想到一直守護在身邊的“那樹”。在那充滿宗教儀式感的行為中,樹不僅守護著人的肉體,也呵護著人的心靈。樹的神性還體現在:風平浪靜之時,樹總是不求回報地給行人帶來涼爽,給鳥兒帶來自由,給孩子帶來歡樂,給情侶帶來甜蜜。在這里,樹甚至成了整個自然界的代表,它總是默默地給予人類以無私的援助和無限的關愛。值得注意的是,樹不僅對人類加以庇護,對其他生物來說,它同樣展現了預知生死、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神”(“佛”)的精神。《那樹》中,當那棵百年老樹預知到自己將被砍伐后,便告訴“體內的寄生蟲”——樹干里的螞蟻,讓它們大搬家。在這帶有強烈的宗教神話色彩的敘述中,王鼎鈞進一步展現了“那樹”的通靈神性及其對自然萬物的憐愛。

縱觀王鼎鈞的散文,不難發現其“通達”的特點。在一次訪談中,作者講道:“人和人為什么沖突?就是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在佛家居高臨下來看,都是錯的,但是他不能不那樣做,糾纏一世,到死方休,甚至于按照佛教的理論,還要輪回,還要斗,所以雙方都值得同情。”顯然,以佛的眼光俯視蕓蕓眾生,按佛教因果報應的觀念關照人事,世間的一切都是“輪回”的、沒有止息的。所謂“六道輪回”,現在,人們剝奪大自然中樹的生命,之后,大自然必將狠狠地報復人類。佛教的輪回觀在生態問題上顯然是有其積極一面的。人的壽命只有幾十上百年,因此,“及時行樂”就成為人類主要的生存理念之一——既然生命如此短暫,不如盡情享受。顯然,這給生態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在這里探討“輪回”是大有必要的。

在遠古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落后,人類還處于蒙昧狀態,對大自然的神秘充滿敬畏,對傳說中的神靈滿懷虔誠。如今,隨著科學知識不斷的豐富,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不斷提高,但是,人類仍舊沒有走出迷茫。“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借著上帝之口,作者由衷地贊嘆著樹的生生不息與無私奉獻。在這里,樹已不單單是樹,事實上正代表著生命萬物。由此可見,作者通過對“那樹”的精心描寫,試圖向我們展現的,不僅是綠色生命的延續而且是世間萬物的生命輪回。樹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停止,它在被迫害前讓螞蟻王國搬遷,其實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或者說是輪回,但與一般的輪回不同,這種輪回是通過其他生物的存續得以實現,充滿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和神話的傳奇色彩。

眾所周知,許多古代哲學家都曾對“輪回”作出過重要論述。例如畢達哥拉斯,他是古希臘提出靈魂輪回說的第一人;再如柏拉圖,他曾在《理想國》中借助厄洛斯之口闡述了人類靈魂的輪回過程。其實不僅哲學,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因果報應”和“業障輪回”之說,佛教當然不會例外。在“輪回”哲學或宗教思想的影響下,王鼎鈞讓樹的生命在螞蟻王國的存活上得到了延續,實現了“輪回”。我們完全可以將“那樹”和人類進行類比:生活中,有很多母親為了挽救孩子的性命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些孩子顯然正是母親生命的延續。因此可以說,樹在這里實現了神性和人性的統一。

《那樹》中還有兩處不容忽視的細節描寫:其一,鄉下來的清道婦認為“那樹”是通靈的,在被砍伐前,就預先知道了,并將災禍提前告知靠它生活的小動物們;其二,在“那樹”被砍伐后,只有與樹為鄰的老太太固執地說聽到了老樹的嘆息聲。通括起來看,似乎只有淳樸善良的人才聽得到大自然悲切的呼聲。看似荒謬,實則批判了現代人的麻木。當然,這也說明自然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吊詭的是,螞蟻們在離開前圍繞樹干一周的舉動宛若一種宗教儀式。其實,無論是遠古的先民還是某個部落的土著,甚至是現代一些地區的人們,在祭拜祖先(神靈)或其他宗教儀式中,常常圍著某個人或物轉圈。被圍的人或物正是所謂的 “神靈”(或者說是 “神靈的象征”)。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記錄過澳大利亞一個土著部落“春之祭”的儀式:人們在地上挖一個橢圓形的洞穴,在其周圍鋪滿灌木叢,使其看上去像女人的生殖器,隨后,他們環繞這個洞穴跳舞。可以說,大部分的部落都有生殖崇拜,因為:生殖崇拜在本質上是對生命和希望的崇拜。“春之祭”體現的就是人們對生命的崇拜,螞蟻們對樹的環繞同樣如此,當然,同時還帶有感恩的意味。“那樹”正如一位母親一樣,無私地孕育了螞蟻家族;有了樹,螞蟻就有了生命,生活就有了希望。

二、藝術手法

早在18世紀的歐洲,“生物鏈”(biological chain)一詞就被普遍使用,從而成為一個常見的術語。英國學者詹恩斯認為,“生物鏈”這一術語除了突出人類與自然界其他動植物聯系的密切外,還特別強調生態圈內的平等公正,也就是強調人與其他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毋庸置疑,在“生物鏈”上的每個物種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每種生物都是自然的代表,文中的那棵樹就象征著整個大自然。在兩天兩夜的狂風大作、暴雨肆虐中,“那樹”屹立不動,全然不似其他被攔腰截斷的樹和被狂風吹倒的房子。丹納曾指出:“藝術的本質在于它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現得越占主導地位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征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東西,對于特征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誠如其所述,藝術形象是生活真實與作家心象結合的產物,作家通過選擇客觀事物并結合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對客觀對象加以調整和改造,以求展現作者想要突出的事物的某一重要特征。也只有這樣,藝術形象才有可能成為經典,藝術作品才有可能永世留存。在這里,王鼎鈞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寫“那樹”甚至一片葉子都沒有掉下來,實際上正是他對“那樹”牢固穩定的特征的突出與強調,對“那樹”堅強執著的品性的贊美與喜愛。正因為有了這種特性,“那樹”才給予人們極大的安全感。顯然,樹在這里象征著美好的人性,既有男性(父親)堅強、剛毅、深沉的特質,又有女性(母親)溫柔、慈祥、博愛的特性。

有人不禁提出質疑:文中的“那樹”被作者寫得太神了,現實中并不存在。事實上是因為作者在行文過程中運用了象征的藝術手法和夸張的修辭手法。不過,退一步來講,即使如以上質疑者所述,也不妨礙作者的寫作與表達,因為“作家對對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闡釋,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會具有‘真實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實性’品格的作品,能讓讀者產生信任感及認同感,并因其與‘善’、‘美’相統一而為之所吸引、所感動,從而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精神上的享受。”王鼎鈞對“那樹”的抒寫,顯然是合情合理的。正因為恰當地運用了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才成其為一篇經典的散文作品。

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豐富的社會生活,但與此同時,它也帶來了數不勝數的、不可忽視的麻煩甚至是危機,其中之一便是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破壞。有研究者就指出:王鼎鈞“在老樹象征體系的最深層,揭示出了臺灣當代社會中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步步進逼與蠶食。”可謂一語中的。事實上,壓路機將“那樹”的根須碾壓進灰色的水泥路下,體現出的不僅是工業文明對傳統文化的逼近與蠶食,而且是工業時代乃至后工業時代對美好人性的侵蝕與摧殘。然而,這似乎并不影響“那樹”對人類的態度,它像我們忠貞不渝的戀人一樣,秉承著“縱使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戀”的理念,同時又像我們的衣食父母一樣,無怨無悔、盡己所能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而人們,似乎仍舊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樹所付出的一切。

曾經,一些工頭和科員多次試圖將“那樹”毀滅,它都堅強地、樂觀地、幸運地活了下來。可是,“好景美麗不長在”。經濟的繁榮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于是,人們慢慢地變得焦躁起來,漸漸地對樹產生了反感。隨后,車站、果攤、幼兒園等紛紛搬走。盡管“那樹”給人們帶來了清涼,給孩子帶來了快樂,但人類卻遠離了它,遠離了自然。即便如此,“那樹”依舊“屹立不動”,連一片葉子都沒有落下。樹作為扎根大地的土著,冒著生命危險,頑強地綠著,像神靈一般悉心地守護著一代又一代的自然界精靈和逐漸冷漠的人類。這里,作者再次用擬人的手法寫樹像母親一樣,用夸張的手法寫到樹連一片葉子都沒掉,同時,用樹的“靜”和人的“動”形成鮮明的對比;所有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突出樹的堅韌、頑強、專一、無私和寬容,表達對樹的敬意與喜愛,對人的批判與擔憂——人類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變得浮躁、功利起來,人性中的黑暗面不斷地侵蝕著人類的精神世界,進而逐漸對身邊的自然事物的美與善視而不見。

20世紀頻發的戰爭使臺灣社會的各個方面均遭到嚴重破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臺灣處于恢復期,政府亟需通過發展經濟來解決民生問題,從而放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普通民眾則急于改善生活狀況,再加上環保意識的淡薄,便在忙亂中忽視了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因而,臺灣的經濟發展了,環境卻被破壞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卻日益加劇。《那樹》中,一駕駛者酒后駕駛,撞到樹干后死亡,交通“專家”竟然宣判樹要償命。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導致樹被“殺害”的理由竟是如此荒唐、如此可笑,作者流露出的反諷意味可見一斑。

此外,作者在描寫屠殺情景時,使用了“咬”“嚼碎”“白森森”“骨粉”等十分殘忍、異常血腥的字眼,無不挑戰著讀者的心理極限。樹對人的恩將仇報、冷酷無情極度的忍讓,也對人類肆意破壞環境的后果充滿了無盡的擔憂,但是,它只能在倒地時發出一聲聲呻吟和一陣陣沉重的嘆息。誠然,那一陣陣嘆息是樹的無可奈何的哀嘆,但又何嘗不是作者的沉重嘆息呢?通過“那樹”慘遭肢解、挖根的悲慘場面,作者所要表達的不僅是對它的留戀和哀悼,而且是對無法改變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的無可奈何和滿腔憤怒。

三、悲劇色彩

魯迅曾指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由此觀之,樹的毀滅也是一種悲劇,因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眾所周知,悲劇的觀念“是在人類感受到自我與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整個世界的分裂和對立中產生的。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整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它的意志與人的意志常常是對立的。”換句話說,雖然人類屬于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整個世界的一員,與其關系異常密切,但整個宇宙、整個大自然、整個世界均有其自身的規律,而且這種規律是人類意志所不能控制的;于是,在人類與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對立中,人類的悲劇觀念便產生了。但是,人與自然的對立并非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我們知道,中國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人與自然的“統一”事實上遠多于“對立”。在農耕時代,人們總是開源節流、不違農時,所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像這樣,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然而,自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后,人與自然的“對立”漸漸超過了“統一”,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日益嚴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人性中的惡不斷地暴露出來,當然,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隨之而來。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求變求新的過程。人在情感上對自然母體本能的依戀與人的內心對不斷發展的社會的期盼所形成的沖突,使這個社會不得不在悲劇性的矛盾中屈辱前行。毫無疑問,王鼎鈞正是體會到了這種悲劇意識,才將它內化并集中展現在“那樹”這一特殊的形象之中。

顯然,人的欲望是永遠都無法滿足的,正是人類的貪婪(無休止地、一味地、不顧一切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了今天的悲劇。更可怕的是,人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那樹”的最后結局是:代表工業文明的“電鋸”在深夜里無情地將其“屠殺”“肢解”,它的“頭顱”(樹樁和較大的樹根)也被挖走,劊子手們殘忍地切斷了它的“動脈靜脈”(較大的樹根),修路工人無動于衷地將它的“墳墓”(樹坑)填平,讓它的“子孫”(較小的樹根)一起“陪葬”,并將其一起“悶死”在地下。伐木工人們一系列訓練有素的動作,仿佛劊子手將一位蒙冤的好人先凌遲處死,然后分尸,最后活埋。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得生動形象、真實可感,讓人讀之發顫。

文中還有一處“皮里陽秋式的細節描寫”值得注意:在“屠殺”過程中,劊子手們舉鎬揮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和公寓的墻上,如“巨無霸”。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真的能如巨人一樣,將自然踩在腳下嗎?人類真的可以征服自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那巨無霸的形象只是漆黑的影子,是虛幻的而不是真實的。也就是說,路面和墻上的巨人形象只是人類在幻覺中的自我想象,只是人類在現代科技映射下的自我心象(心中的形象)。文中,劊子手們雖有“利斧”和“美制十字鎬”,但仍舊付出了比預想多得多的汗水。表面上看,“那樹”雖被砍伐但根未腐朽,依然可以頑強抵抗;事實上,這是作者借“那樹”之口,對人類瘋狂地、殘忍地破壞生態環境的又一次強有力的控訴。從這皮里陽秋式的、極具諷刺意味的細節描寫中折射出來的,是人類的盲目自大與冷酷無情,是人類對科技的過分推崇與盲目自信。這是“那樹”的悲劇,又何嘗不是人類的悲劇?

事實上,“那樹”雖然被屠殺殆盡,但它還有靈魂。摩托車騎士挑戰法律的權威,“以違規為樂”,在樹坑未被填平前仍舊向前沖去。結果,這些人個個受傷。在這里,雖被挖根但未完全死去的“那樹”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公正的“上帝”形象(或者說是“神”的形象)。“人在做,天在看”,違規的人必然要接受懲罰,所謂“因果報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王鼎鈞的宗教思想滲透在文中的每一個地方。其實,面對大自然,人類一直有一顆敬畏之心,但如今,這種敬畏已被發達的科技所帶來的優越感擠壓到了心中的某個角落。在這里,作者的內心是十分復雜的,既對發達的現代科技和肆無忌憚的人類充滿著悲憤,同時又倍感無力,因為人是最易健忘的動物,時過境遷,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必將被忘得一干二凈。從這個角度看,《那樹》所寫的,不僅是表面上的樹的悲劇,更是深層次的人類的悲劇。

重新回顧“那樹”的一生,愈見其神性、人性和悲劇色彩。當樹還是幼苗時,上帝便伸手施洗,如同基督徒的受洗儀式。顯然,“受洗”就意味著洗去一切污穢、一切罪惡,使受洗者如獲新生,同時也表明信徒與主同在。隨著樹的慢慢長大,它開始為人類帶來清涼、遮風擋雨,為孩子們提供免費的活動場地,為小動物們提供永久的棲身之處。而后,當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時,“沒有說什么”,“上帝也沒有”,“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那樹”之所以“不言”,是因為宗教存在的意義就是“愛”,越是黑暗越需要光明與希望。顯然,“那樹”在這里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它不求回報地給予了人們無限的愛。然而,對于“那樹”所付出的一切,人們都不以為意,大概是習慣了——因為習慣,所以覺得理所當然。最后,忘恩負義的人們甚至將那無私的、赤誠的愛鏟除殆盡。人類的所作所為讓我們震驚,更讓作者憤怒,由之,他創作出了《那樹》這篇名作。不過,由于王鼎鈞深受宗教(特別是佛教)的影響,面對“那樹”和人類的悲劇,他始終沒有出離憤怒。可以說,“那樹”自始至終的沉默無聲不僅顯示著它上帝式的寬容,而且展現了作者悲天憫人、寬恕一切的宗教情懷。

總之,在這篇著名的生態散文中,王鼎鈞通過對一棵富有神性的大樹最終被鏟除殆盡的悲慘命運的哀嘆與同情,展現了他對宗教、人性、命運、生態的深刻思考。在他的筆下,“那樹”不僅僅指那一棵樹,也不單單指植物界的樹,而是指像“那樹”一樣的人和物;它不僅具有高貴的人性,而且具有生命和希望的神性。顯然,作者在贊美樹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幾多無奈和無限哀傷,對人性和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與無情批判。

注釋:

[1]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新北市:夏日出版社,2012年,第10頁。

[2]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九年級下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九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九年級下冊)等。

[3]孫景鵬:《人性的掘進與守望——論劉慶邦<紅煤>中的終極關懷意識》,《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4][6]張冠梓,王鼎鈞:《天地有文學,雜然賦流行——-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鈞訪談錄》,《南方文壇》2013年第3期。

[5]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87頁。

[7][17]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九年級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5頁。

[8][美]霍爾,諾德拜:《榮格心理學綱要》,張月譯,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78頁。

[9]王諾:《歐美生態批評:生態學研究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第100頁。

[10][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27頁。

[11]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1頁。

[12]黃重添、徐學、朱雙一:《臺灣新文學概觀》(下),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年,第195頁。

[13]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03頁。

[14]王富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上篇),《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15]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頁。

[16]孫景鵬:《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試析<孔乙己>的細節描寫》,《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責任編輯 李 弢〕

Ecological Thinking on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and Human Vision——On Modern Taiwanese Writer Wang Dingjun’s The Tree

Chen Xiang

In The Tree,Wang Dingjun symbolically imparts human’s beauty and kindness into “the tree”,while humans are swallowed by the humanity’s evil.Being profoundly affected by the religious concepts as “compassion” and “life circle”,Wang Dingjun gave the tree divinity that can master their own destinies,which made the tree achieve the unity of divinity and humanity.At the same time,using rhetoric and personification,it not only revealed strong selfless tree,and cold-blooded and brutal people,but also expressed author’s concerning about the people and nature,and ultra hates on the people who destroyed the bal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fact,the tree’s being cutting-down finally demonstrated a deeper-level tragedy of human.Human’s greed and shortcoming are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but the author’s religious thoughts of“forgiving” has never magnified his anger.Through the well-knit prose,the author shows the religious feeling of compassion,the great concerning about ecological problems,ruthless criticism on the evil humanity,and deep thinking on human society.

religious consciousness,human perspective,The Tree,Wang Dingjun,ecological prose

陳想(1992~),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2016級碩士研究生。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國現代小說文體的審美構筑形態研究”(2015BWX023)。

猜你喜歡
人性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狠狠干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语少妇高潮|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婷婷激情五月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jizz| 在线毛片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朝桐光一区二区|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视频入口|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1亚洲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新AV天堂| 久久午夜影院| 欧美爱爱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99热亚洲精品6码|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天|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天堂网2014|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国产福利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激情|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成人资源| 综合五月天网| 99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国产精品视频久|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