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麗
高淳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傳承
■鐘海麗
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先進文化,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主旨與精髓。紅色文化反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化形態和價值體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追求。
紅色文化在形式與內容上有著特定的物質載體與豐富的精神內涵。紅色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物質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戰爭遺址、紀念地等實物;精神文化即我們黨在各階段革命戰爭時期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政治信仰、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物質文化是紅色文化的載體,精神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汲取人類先進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支撐,始終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意志和愿望。
紅色文化的興起,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風好轉,良好社會風氣回歸的渴望。我們經濟社會同樣需要崇高的情感,需要理想,需要信仰,需要找回民族的自尊和尊嚴以及文化的自信。
南京市高淳區,是江南革命老區之一。高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高淳紅色文化。紅色文化以“紅色”為主題、為核心,在內涵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區分。在狹義上,高淳紅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時期、尤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產生、形成,在高淳紅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具有地方印記的文化類型。如高淳早期黨支部的成立、抗日戰爭中發生高淳地區的重大戰役、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事跡等文化內涵。在廣義上,也包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反映黨領導高淳人民群眾艱苦創業、建設美好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和加強國防建設的文化思想與價值體系,如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抗洪搶險等重大事件,集中體現了高淳人們的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奮斗目標和奉獻精神。這與中國特色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都應屬于紅色文化的范疇。
(一)高淳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及表現
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是指紅色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即必須要有一定的載體,它是革命理論、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精神遺產的物質載體。紅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文化,這種形態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包括革命遺跡、紀念地、標志性物件等。包括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彭沖駐高淳辦事處、游子山革命烈士陵園等紀念地,革命前輩用過的遺物等;表現革命內容、革命思想、革命過程的文學作品、文藝宣傳作品以及出版物和重要文獻,比如高淳民歌、高淳送春中的革命歌曲、陳毅寫下的史詩《東征初抵高淳》、新四軍在高淳傳唱的《石臼漁歌》、反映高淳抗日斗爭的《蘇中報》等。這些物質載體承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包涵著革命的主題、歷史、事件,折射出崇高的思想精神與價值觀念。
(二)高淳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
紅色文化的的精神形態,蘊涵著黨的政治意識形態,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內在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規范和科學文化知識。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拓展,成為社會進步、變革創新、文明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高淳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高淳是江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較早的地區之一。1933年11月就成立了地處蘇皖邊境的月亮湖支部,是高淳地區最早的中共組織,張咸昆是月亮湖支部的第一任支部書記,書寫了一段紅色歷史。當時的環境極為險惡,條件極為艱苦。由于蔣介石發動了第四次“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月亮湖支部便成為蘇皖邊境黨員活動的秘密聯系點。黨組織以開荒種田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活動,隨時都有被敵人發現的危險。但是他們憑借堅定的革命信仰,堅持地下斗爭,同時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丁”斗爭,發展黨員近30人,在蘇皖邊境播下了革命火種。
2.緊緊依靠群眾的理念。高淳是新四軍東進抗日、進入江蘇的第一站。1938年6月4日,在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的率領下,新四軍一支隊從皖南進入高淳。陳毅和指戰員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發動群眾抗日。陳毅先后走訪了高淳縣長楊鼎侯以及地方士紳,向他們宣傳抗日統戰政策;在廣場召開了抗日救國民眾動員大會,陳毅向高淳民眾進行抗日演說;戰士們走上街頭,張貼布告,書寫標語,發表演講,戰地服務團還上演街頭話劇;同時,戰士們主動為居民掃地挑水,收割麥子、耕地插秧,彰顯了軍民魚水情。
3.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胸懷。1944年7月,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椏溪鎮西舍村成立,地委領導同志經常在這里聚會,研討對敵作戰的戰略決策。同時,這里也是新四軍十六旅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為就近解決新四軍戰士武器維修、彈藥供給,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西舍村成立兵工廠,由村里民兵和新四軍戰士團結協作,共同生產。新四軍十六旅進駐后,還興辦了學校。農忙季節,新四軍干部戰士和群眾一起勞動,軍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時,村中不少年輕人都報名參加了新四軍。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新四軍對敵武裝部隊發動了多次攻擊,為鞏固和拓展游擊根據地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4.堅韌不拔的斗爭勇氣。在抗戰八年中,新四軍在高淳多次作戰,擊斃大量日偽軍。如1943年 9月底的溧高戰役,生俘敵偽師長以下160余人,斃敵40余人;1943年冬的滄溪戰斗,俘虜了偽區長在內的10多名偽軍;1944年8月下壩花墻門戰斗,取得了全殲偽軍一個營、日軍一個小隊的輝煌戰果;1945年上半年的東壩戰役,經過3個月激戰,消滅日偽軍1800余人。同時高淳人民也武裝起來,積極參加對日偽的作戰,展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凝成的紅色文化,對我們今天的高淳“四區”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紅色文化不僅具有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而且也具有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在本質上,紅色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華民族精神有著天然的內在關聯。傳承和傳播紅色文化,有利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交融共進,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對于我們高淳老區來說,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如何進行有效傳承和廣泛傳播呢?筆者認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先舉幾個例子,或許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借鑒。
例一,井岡山模式:培訓、參與、體驗一體化
井岡山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立足于弘揚井岡山精神,為全國學員提供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培訓服務,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自主選學新型培訓模式。一是專題教學——以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二是現場教學——通過組織學員到革命舊址、舊居現場進行革命傳統教學活動,來回顧井岡山斗爭的奮斗史,學員在實地親身感受到井岡山精神的真實內涵;三是拓展教學——在毛澤東宣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荊竹山“雷打石”等地,進行鐵紀教育、穿越峽谷、搶救傷員、勝利會師等實地紅色演練。
例二,韶山模式:大型實景演出
韶山紅色旅游,舉辦大型實景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該大型實景演出,以毛澤東同志偉大一生為題材,以3D、全息投影等技術為支撐,將山水實景與多媒體技術以及高科技立體舞臺裝置結合,以歌、舞、威亞、水火特效等多元素展現,使2000個座位上的觀眾與劇情相互融合,形成情感上的交流互動,為更多游客提供豐盛的精神食糧,使之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例三,贛州模式:點、線、面有機結合
贛南蘇區是共和國之根,蘇區精神之源。近年來,贛州積極提升紅色文化軟實力,點、線、面齊頭并進,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點”:贛州各市縣廣泛征集紅色文物,修建各具特色的紀念性場館,星羅棋布,直觀地向人們展示了蘇區革命史的全貌。二是“面”:大興學術研究之風,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歷史研究會、紅土地文化研究會等研究機構,舉辦了大型學術活動,研究和發掘紅色文化的內涵,出版紅色文化著作;大興文藝創作之風,創作、排演了大量紅色文藝節目和影視劇;大興宣教之風,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進機關、進課堂、進社區、進旅游團隊等宣教活動。三是“線”:開辟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及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紅色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的50%以上,不斷推進紅色文化與紅色經濟的良性互動。
上述幾個例子中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高淳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興未艾,大有文章可做。
第一,提升革命紀念館、紀念地的紅色文化品位
革命紀念館、紀念地是紅色旅游的重要節點,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游客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1.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彭沖駐高淳辦事處,位于高淳老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需要頂層設計,全面升級改造,充分彰顯高淳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展館要運用聲、光、電高科技手段,進行全景式展示,讓觀眾深切感受到新四軍在高淳留下的光輝業績,深切感悟到高淳軍民在抗日斗爭中所表現出的愛國精神。同時要進一步收集革命前輩用過的遺物,充實館藏展品。另外,要擴展館所面積(把原文聯以及文保所的樓房征用,建成與吳祠風格相同的建筑),增設貴賓接待區、學術研討區、游客互動區、書畫作品展覽區、游客服務區等等,成為南京地區紅色旅游的亮點。
2.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不可小覷,要放大其紅色文化內涵。雖然地點在椏溪鎮西舍村,但它是溧水、高淳兩區所共有,是江南地區抗日斗爭的大本營,也是新四軍十六旅的兵工廠所在地,是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資源。因此要把“紅色堡壘”的文章做足、做強。要舉溧水、高淳兩區之力,把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規劃好、復建好,搞好一系列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在國際慢城開辟專門紅色旅游線路。
3.游子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也是高淳紅色旅游的重要場所,游子山不僅是風景名勝區,也是點燃過抗日烽火的重要戰場。1945年8月,新四軍第一縱隊在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指揮下,打響了東壩戰役,攻克24處日偽軍據點。這是蘇南全面反攻的第一戰,也是新四軍在高淳境內與日偽軍進行的最大規模的戰斗。在東壩戰役序列中,游山戰斗就是發生在游子山的攻堅戰,消滅、俘虜了近兩個連的偽軍,有12位新四軍烈士長眠游子山。目前,游子山革命烈士陵園雖然初具規模,但要成為紅色文化標志,還遠遠不夠。因此,要擴建革命烈士紀念館,全面反映游子山以東壩戰役為主線的紅色文化,讓游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能夠了解高淳地區抗戰歷史,學習革命先烈的斗爭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第二,搞好高淳紅色旅游規劃
新世紀以來,紅色旅游熱浪席卷全國。特別是近幾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為紅色旅游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紅色旅游將成為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形式。
高淳具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需要對全區旅游區景觀環境提升質量的策略研究,要根據全區紅色旅游資源現狀,從總目標層、目標要素層、因素層和指標層四個方面出發,按照大旅游發展規劃主線需求,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建立涵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因素的紅色文化生態旅游區。
目前,高淳四大旅游管理中心可以統一規劃,把分布于各地的紅色旅游景點聯系起來,規劃精品旅游線路。規劃起點要高,要有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要以政府主導、社會資本介入的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導游人才培訓,然后分頭管理或由商家經營。
第三,開展高淳紅色文化演唱活動
1.廣泛開展紅色文化演唱活動。高淳是傳統的歌舞之鄉,演唱紅色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于流傳在的革命歌曲和革命故事,文化部門可以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作、演唱活動,傳播紅色文化。
一是通過區文化館,培訓學員。把高淳民歌和高淳送春中的革命歌曲,如陳毅所寫的《東征初抵高淳》《打日本捉漢奸》《井岡山上開大炮》《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新四軍打東壩》,以及新四軍一師師部巡視團團員孫云海在石臼湖畔作詞、由涂克譜曲的《石臼漁歌》,都可以改編成歌舞傳授給學員,組織開展演唱活動。
二是以街道、企業、學校、社區為單位,組建演唱隊伍。通過宣傳發動,讓紅色文化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例如椏溪鎮西舍村,當年是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目前,該村已組建了一支30人的農民表演隊伍,由專業老師指導,運用舞蹈、情景劇、合唱等形式展示該村的紅色文化,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
三是組織社會文藝團隊,開展紅色文化演唱活動。近幾年來,由于各級領導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先后建起了8個民間藝術團,10多支民間舞蹈隊,他們當中,不乏能歌善舞的民間藝術家和戲劇愛好者。但他們往往缺少演唱材料,可以組織編創人員,創造一批高淳紅色文化節目,發動這些民間團隊進行演唱,使他們成為紅色文化傳承活動的生力軍。
第四,建設以“抗日烽火”為主題的大型實景舞臺
在南京地區,唯有高淳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建設以“抗日烽火”為主題的大型實景舞臺,非高淳莫屬,這也應作為我區紅色文化之旅的重頭戲。
建設以“抗日烽火”為主題的大型實景舞臺,可以選址在固城湖濕地公園附近的固城湖上,建設江蘇省獨一無二的水上舞臺。通過文藝家創作,把發生在高淳地區的抗日戰爭內容濃縮為一臺節目,聘請藝術家、名演員擔綱,組建藝術團隊。再由專家進行舞臺設計,以3D、全息投影等技術為支撐,將固城湖山水實景與多媒體技術以及高科技大型立體舞臺裝置結合,以聲、光、電多種特效元素展現一流的舞臺效果。此舉若成,必將起到轟動效應,必將帶動高淳夜晚旅游,必將促進高淳交通、餐飲、住宿、購物等一系列旅游消費,使之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必將成為高淳一張享譽全國的紅色旅游的名片。
“且持夢筆書奇景,紅色基因萬代傳。”我們應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要讓廣大黨員干部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堅持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創新,奮力譜寫紅色文化建設新篇章!
(指導老師:汪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