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劍喬
關于中小型出版社提高圖書質量的思考
◎ 任劍喬
質量是圖書的生命,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下,中小型出版社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核心在于質量。中小型出版社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務必處理好速度、規模、效益和質量的關系,嚴格管控圖書出版流程,不斷提升編輯能力素養,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和提高圖書質量。
中小型出版社;圖書質量;質檢
“十三五”開局之年,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在大型出版社(集團)的擠壓下,中小型出版社要在殘酷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根本的還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展才是硬道理,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核心在于質量。國家非常重視圖書質量工作,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之作為常抓常緊的工作:2011年是“出版物質量管理年”,2012年是“出版物質量規范年”,2013年是“出版物質量保障年”,2014年是“出版物質量專項年”,2015年是“出版物質量提升年”,2016年則開展“出版物‘質量管理2016’專項工作”。質量是圖書的生命,中小型出版社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依然務必處理好速度、規模、效益和質量的關系,嚴格管控圖書出版流程,不斷提升編輯能力素養,以此提高圖書質量。
一個中小型出版社,在圖書質量的宏觀管理上,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發展情況,處理好發展速度、規模、效益和質量之間的關系。
不少中小型出版社在“十三五”時期,產值、銷售和利潤年均增長比例定在10%~15%之間,這是比較恰當的。其一,一個企業的目標應比國家的7%略高一些,如果略低,那么這個企業連平均水平都未達到,永遠只能在后面追趕;其二,略高只要奮力拼搏就可以實現,不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讓員工望而卻步;其三,出版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國內需求總量雖然不小,但也不是無限的,不能盲目樂觀。國家大力倡導全民閱讀,但是我國人均閱讀量還不盡如人意。如果一本書平均按40元計算,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年看6本書,購買只需240元,即使這樣大多數人依然覺得較貴。出版社必須根據國家的宏觀經濟和國民文化消費狀況來確定和調整自身的發展計劃。有的中小型出版社認為船小好調頭,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產值、銷售和利潤年均增長20%以上的目標,除非的確具有發展的特別機遇,否則難免盲目沖動和好高騖遠。偏愛高速度和高碼洋,產品質量往往不能兼顧,甚至成為犧牲品。
制約速度、規模、效益和質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生產力,根本的是人的因素,其中最核心的是責任編輯,是編輯的工作態度和技能決定出版物的質量。責任編輯的工作質量、速度和效率是有規律可循的:每年5本共100萬字左右的圖書出版任務,絕大多數編輯能夠保質保量完成,這在業內是得到普遍認同的。據人民出版社黃書元社長介紹,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年發稿圖書不能超出5本。可是,不少中小型出版社與主辦單位簽訂的目標責任,每年必須完成碼洋的高速增長(往往不是利潤的增長,只是規模的增長),使編輯們不堪重負。有的編輯一年要看20本以上。因為偏愛高速度和大規模,必須擴大品種,只得讓編輯爭分奪秒,加班加點,日夜奮戰。編輯在有限的時間里,閱稿過多了,看稿疲勞了,質量就下降了,沒有保證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周而復始,因數量而犧牲了質量。
在發展的速度、規模、效益和質量上,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絕非易事。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質量是生命線”必須時刻牢記在心。沒有質量和社會效益,速度、規模和經濟效益就是紙上談兵。出版社主管主辦單位以及行業行政管理部門,對出版企業的考核目標應當最終落實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來,不能過分看重速度和規模,尤其是一味強調生產碼洋。只有考核的導向歸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來,出版社才能綜合考慮投入與產出和社會影響。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首先是管理部門的思想轉變,否則,出版社仍然肩負規模增長的重任,質量就難被放在首位。
對于中小出版社而言,讓有限的編輯生產力量發揮好作用,首先要注意取舍。要下定決心砍掉許多關系書稿和內容平庸的書稿。因為這些書稿不僅內容質量大多不高,而且印數少,不少就是一次性印刷,不會再版,不會常銷,更不可能暢銷,效益低,不僅嚴重占用了出版資源,并且編輯被動地接收稿件,對編輯的綜合能力,特別是組稿和市場能力的提高毫無益處。其次,如果必須完成一定的規模指標,可以積極思考資源整合,與優質發行企業聯合,重點抓好幾套具有規模效益的圖書,把市場交給發行企業,讓發行企業去做大規模,出版社的重心就放在質量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要的速度是出版社發展的標志,適度的規模是出版社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提高經營雙效是出版社的最終目標,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管理是出版社成功的關鍵,這五者確立了出版社發展的基本面,堅持統籌兼顧,處理好相互間的關系,才能實現中小型出版社圖書質量的全面提升。
圖書出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比較重視個性化的生產模式,往往容易忽略對各個編輯環節的科學管理。在圖書質量工作中,中型特別是小型出版社,要完善體制機制,必須嚴格管控每一道生產流程,首先是要保證不能缺失,然后才是工作的質和量的問題。
各出版社的機構設置和運作模式各不相同,但三審、編輯加工、三校通讀和質量檢查一個都不能少。初審、復審、終審可在同一清樣上進行,為了明確職責,出版社最好統一規定三審的審稿要用不同的顏色予以區分,如初審用黑色,復審用藍色,終審用紅色。責任編輯接受三審意見后,三審稿隨三審表歸檔。編輯加工不能在三審稿上進行,責任編輯應在經過版式設計的清樣稿上進行,編輯加工必須和三審認真溝通,處理三審提出的問題。編輯加工稿交照排人員修改后的一校稿,責任編輯應當校紅后再與編輯加工稿一同交給一校人員。一校稿交照排人員修改后的二校稿,要返回責任編輯校紅后再交給二校人員。依次到三校,校紅必不可缺。三校結束后,經過責任編輯對三校的校紅和通讀,才能提交印前圖書的編校和內容質檢。印前質檢合格才能到出版部辦理付印手續。上述流程和環節的工作質量記錄憑據就是每次的清樣稿,包括三審稿、編輯加工稿、一校稿、二校稿、三校稿、通讀稿、印前質檢稿,必須交出版社統一存檔備查,作為計算審讀、編輯加工、校對和質檢相關人員工作質和量,發放薪酬的基本依據。
出版管理部門對圖書質量一直采取嚴控措施,最近幾年一直在開展出版物專項質量檢查,尤其是教輔每年必查,不合格的產品要在國家級新聞媒體曝光,相關出版社有相應的行政處罰。出版物的二重性毋庸置疑,國家圖書質量保障體系不可謂不健全,但是作為商品在進入流通領域前的質量檢查工作,為什么以前就沒有被作為必要流程固化下來呢?現在,在國家年年專項質檢的壓力下,大多數出版社開始組建質檢部,如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等,這些出版社的質檢部門負責人都由資深、權威編輯擔任。還有的大型出版社如外研社,不但成立了質檢部,每一個編輯部門都有一個質檢員。有的集團如吉林出版集團,由集團成立質檢部,下屬每個出版社必須有一名負責的質檢員,該質檢員一般為下屬出版社的質檢部負責人。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目前也要求每個編輯部門必須有一人負責質檢工作。
與印前質檢相比,印中質檢和印后質檢同樣十分重要。印刷廠在成批付印前,必須做出樣本提交出版社,出版社確認無誤后方可批量印刷。印中質檢往往最不易實施,特別是異地印刷和合作出版的圖書。有出版社存在這種情況:書稿還在編輯校對,合作書商知道了書號,就自己出片下廠私自印發了。對于這樣的違法行為,如同打擊盜版一樣,沒有司法的介入,中小型出版社相對弱勢,缺乏有力的懲罰機制。所以,印中質檢不僅是出版社的工作,還必須有承印廠的配合,國家也應當加大對印刷環節的執法管理。關于印后質檢,不少出版社是在成品入庫前全面檢查出版質量,不合格品不準入庫,但這樣往往會造成較大的損失,除非是印刷廠的過錯,否則一般很難退貨。印后質檢還包括前面所說的國家專項質量檢查,同時還有出版社的自查和抽檢。總之,中小型出版社在質量檢查環節,唯有建立機構,明確職責,執行印前、印中、印后三段檢查,實行程序化、規范化、常態化管理,才能保證圖書質量。
中小型出版社人員編制不會太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人力資源。特別是在進人問題上,必須全面考慮綜合素養。出版工作屬于文化事業,編輯要有基本的文化使命感和責任感,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在編輯培養方面,培養業務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懷。
無論體制機制多么完善,最終還得由人來落實和執行。圖書內容及編校質量環節有初審、復審、終審、編輯加工、三校、質檢等,其中初審和編輯加工可以由責任編輯一人完成,有的出版社責任編輯可以做一個校次,質檢人員與審讀或校對可能是同一人,但至少上述內容環節有5人參與,責任編輯對所有這些環節都必須十分了解,成竹在胸。責任編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圖書質量的高低。許多編輯在能力的認識上更偏重于編校技能,常常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實際上,責任編輯的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本書稿到手,就必須思考如何把整個出版過程規劃好、管理好:一是如何簽訂出版合同;二是在書稿審編校讀推進過程中必須考慮好選題申報、書號申領和申請圖書在版編目,封面版式設計,紙張選用等。各流程環環相扣,有的又要交叉進行,要不斷與作者、排版人員、審讀人員、校對人員、設計人員、質檢人員、總編室人員、付印管理人員等溝通和協調,甚至必須提前與發行人員協商銷售和宣傳推廣;三是編輯不是單線條的工作,同時會有好幾本書稿在手上,每本書如何交替推進,也是值得編輯好好思量和推敲的。出版社要不斷培養編輯的管理能力,使每位責任編輯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使其主動管理好責編圖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管理出效益、出質量。
(任劍喬,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辦公室、總編室主任,副編審)
[1] 韓芳.關于現代出版環境下如何保證圖書質量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06).
[2] 章紅雨,孫海悅.質量這根弦 時刻不能松[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4-11.
[3] 熊覺.圖書質量專項檢查應加以完善并成為常態[J].出版發行研究,2015(05).
[4] 左麗皮亞·艾買爾.圖書質量管理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制度[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
[5] 張艷麗.學術圖書質量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研究評述[J].出版發行研究,2015(12).
[6] 劉蓓蓓.圖書質量管理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6-5-30.
[7] 魏春玲,雷鴻昌.試論圖書質量過程控制及體系建構——以蘭州大學出版社為例[J].中國編輯,2016(04).
[8] 樊鐘英.論以責任校對為監控點的圖書質量管理[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