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華
論當代語境中蘇作磚雕的身份持存與再發展
楊新華
隨著城市建筑風格的現代化,蘇州古典樣式的建筑隨之式微,蘇州磚雕藝術遇到了生存與發展的挑戰,這就使得原本以建筑為主要載體的這門裝飾藝術不得不拓展載體和新的應用領域,創造具有當代審美意義的蘇作磚雕作品。
在納蘭常安的《受益堂宦游筆記》中曰:“蘇州專諸巷,琢玉、雕金……咸類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顯微鏡燭之,方施刀錯。其曰水盤者,以砂水滌濾,泯其痕跡。凡金銀、琉璃、綺、銘、繡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此后“蘇作”便成了蘇州所有工藝美術品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由蘇州地區的工匠采用蘇州傳統的工藝手法和形式制作設計的具有實用目的性或欣賞性的工藝美術作品,其特點是做工精致細膩,刀法柔潤、層次豐富,寓意吉祥。然而,在當代高科技術和傳播媒介的影響下,無論是作品的題材內容、工藝技法、使用的工具器械、創作的物質材料,還是創作者的身份和素養,或是“買家”的身份和目的都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使原本屬于蘇州地方特色的“隱”的美學精神受生存現狀的影響而淡化,“蘇作”地域性標志的涵義被廣延了。
在當代以機械化、自動化為標志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已經成為了社會生活的主導,它的高效、快捷、低成本使得原本單純以手工為主的手工藝產品難以與之抗衡,在這種情勢下蘇作磚雕難以“獨善其身”,不得不面對生存與發展的諸多問題:
(一)“蘇作磚雕”中純手藝的魅力與機械的理性所遭遇的尷尬
“蘇作磚雕”的藝術魅力不僅來自于紋樣、造型、色彩,更多來自于物質材料的純樸和純手工之下所隱含的濃厚的地域性文化精神。“蘇作磚雕”之所以能成為江南磚雕的經典代表,原因在于:1.制磚技藝的精湛和物質材料所屬地域的特殊性;2.制作者在磚上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都飽含著蘇作的精神。如今磚雕設備的現代化極大地改變了匠人們的生存狀況,它解放了匠人們的肢體,延展了人手之外的能力,同時又作為一種異化的力量超越了人類的控制,它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剝奪了他們與自然身心合一的安靜與愉悅。
(二)多元化傳播媒介和文化雜糅導致了“蘇作磚雕”的地域性特征式微
多元化的傳播媒介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創新”建設的名頭下,日益功利化,本土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沖擊下變成了“混血兒”,創作者心思復雜,導致作品地域性特點式微。
1.“蘇作磚雕”技藝傳承途徑的異化。傳統的磚雕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手口相傳的“在場式”,而當代語境下各種媒介手段的多樣化,又增加了一種“不在場式”的傳承方法,如書籍、網絡、電視等。前者有著距離的限制,雖傳授對象的數量受到了限制,但傳授者可以做耳提面命式的悉心指導,學習效果顯著;而后者則縮短了這種距離,學習不受時空的限制,方便了世界各個區域愛好者的溝通與交流,但不能保證學習的質量。
2.“蘇作磚雕”傳承人身份的異化。政府和協會通過組織磚雕藝術展覽和評比活動,選出“非遺”傳承人,在宣傳磚雕技藝的同時,使真正的蘇作磚雕傳人得到了尊重和認可,提高了他們創作的積極性和社會地位,使其廣收門徒,門徒們不同的文化身份,難免將不同的文化元素雜糅進來,使得蘇作磚雕地域性的特點逐漸模糊。
3.裝飾范圍的擴展改變了蘇作磚雕的本有個性。隨著現代高樓大廈的林立,蘇式建筑已經不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群體,昔日主要作為裝飾功能而運用于建筑中的磚瓦雕刻藝術一時間陷入瓶頸,蘇作磚雕藝人們為了改善生活,不得不尋擴展磚雕藝術的功能和裝飾范圍,如擺飾、公共空間的浮雕裝飾等。
(三)物質資源的有限性與制磚工藝的繁雜性使“蘇作磚雕”面臨生存的困境
“蘇作磚雕”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取相城湖底水流充足、土質細膩、黏性強度高的優質老黃泥,然而現代城市的改建和擴建,使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湖畔和池塘漸漸被高樓大廈淹沒,使老黃泥將面臨資源短缺的危機。就算技藝被傳承了下來,但沒有上等的物質材料作依托,作品的質量必將陷入不可預測的窘況中,這便是我們在承新中無法超越古人的原因之一。另外,創作所用物質介質“金磚”制作工藝復雜,耗時耗力,若沒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單從創作角度而言,行業的傳承人會越來越少。制磚流程雖繁雜但卻使其具有地標性,況且“金磚”的用途也比以前更加廣泛了,它憑借獨有的手藝的魅力,贏得了文人雅客的欣賞,具有收藏價值,可見金磚作為蘇作磚雕的物質媒介堪比和田玉作為玉雕的價值了,但其資源卻與需求比例失衡。
盡管當代技術擠壓了純手工蘇作磚雕的生存空間,但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也為蘇作磚雕開辟了更廣闊的技術支撐和變革思路。
(一)在當代語境中探尋“蘇作磚雕”保護的途徑
1.利用蘇州旅游業的發達促進蘇作磚雕的保護與發展。通過與當地旅游產業相結合來擴大蘇作磚雕的需求和市場,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學習、制作和保護傳統工藝的行列中來,不失為一條有利途徑,如傳統的蘇式磚雕在蘇州的各個園林都有呈現,若再能以實體店加多媒體的形式來宣傳它的制作工藝,陳列方便游客攜帶的小品,這不僅有利于蘇作磚雕工藝的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2.擴大蘇作磚雕知識和技術的教育范圍。對蘇作磚雕的保護首先要從內部因素入手,即要加強對蘇州磚雕工藝的傳承和延續的關注和保護,還要通過教育強化下一代對蘇作磚雕的認知,進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到這項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來,同時,也可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使蘇作磚雕慢慢轉向職業化的發展道路。
3.制定完善相關法規、拓展資金渠道,保護支持工藝大師傳道授業。1997年,隨著《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由國務院的發行和各地地方法規的建立,推動了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但如何真正從組織上、制度上、人員安排及資金等方面落實到位,還需要制定更為細化的方案,真正做到落實于人。
(二)在當代技術條件下探尋蘇作磚雕工藝保護的方法
1.適度采用先進設備技術。面對價格低廉的機器制品逐步將制作精美的蘇作磚雕擠出市場的窘況,傳統磚雕藝人們在制作工藝上不能固守古老的制作方法,應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同時,融合現代化設備,對作品的外觀和內部構造進行設計,改變以往純手工費時費力,效率低下的缺點,在保持傳統工藝獨特設計風格的同時,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更好地配置資源,增加產量和樣式,擴大市場普及范圍。另外,3D圖像處理技術對設計的虛擬構建和效果顯示,在降低殘次率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其巨大的存儲空間保存大量數據,將古代蘇作磚雕工藝作品進行掃描記錄,保存完整的文物信息,甚至可以利用4D打印技術將其重現。
2.采取現代工業流水線方式分工作業。通常蘇作磚雕工藝品都是由一位掌握該種工藝品制作技術的工匠獨立制作完成,這就要求工匠要掌握制作此工藝品的全部技藝,且各項技能都相當出色,否則便會影響最終成品的效果。術業有專攻,若在制作過程中引入流水線的概念,不同的工序交由不同的工匠完成,不僅能降低掌握技能的難度,也可以保證每道工序的技術完備性,提高作品質量。
(三)保證蘇作磚雕物質材料的質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文所講雕刻的載體“磚”的用料——老黃泥,該如何保護并“因地制宜”的開發新原料?
1.政府主導磚雕藝人與科研人員合力研究泥料的化學成份。傳統工藝的原料問題是影響蘇作磚雕能否走得更長更遠的重要物質保證。磚雕藝人與科研人員合作研究泥料性質,尋求替代原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使磚雕的物質材質達到與傳統金磚相似的質地,以保證“蘇作磚雕”的特色,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員的介入,以保持其地域性特色和產業化。
2.將制磚技藝與雕刻技藝明確分工,保證蘇作磚雕所需介質的質量。對于磚雕行業使用介質應有統一的規范,將制磚與雕刻工藝分為兩個門類區別對待,使得兩種工藝同時得到傳承與再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從事制磚行業的工匠們的積極性,也可以匯集制磚高手以方便技藝的傳承,做到“術業有專攻”。
總之,要讓“蘇作磚雕”藝術既保持自身品格、又融入當代時尚,需要發揚“蘇作精神”,充分利用蘇州特有的城市特點和人文特點作為創作素材,突顯其古老文化魅力的同時與當代審美觀念相融合,才會使蘇州傳統磚雕藝術永生。
* 本文為2016年江蘇省蘇州市社科規劃課題應用政策類“蘇州磚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Y2016LX018)成果之一。
注釋:
[1]張澄國、胡韻蓀著. 蘇州民間手工藝術[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6(1):17.
楊新華: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