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晴
(三門峽市陜州區第二實驗幼兒園,河南三門峽 472000)
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兒童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群體,通常情況下留守兒童與在自己父母親中的一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親戚一起生活。在社會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父母并不能照顧到在家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夠受到更加優質與全面的教育與生活,現階段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向城鎮轉移的趨勢。與此同時,教育體制的改革及素質教育的深化,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人們對幼兒精神成長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視與關注。我國有相關研究表明,當前留守兒童數量已經大于六千萬,作為中國現階段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需要學校與國家政府多個方面的共同努力,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與關愛,在良好和諧的環境中得到健康成長。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并沒有明顯的區別,這就需要老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給予更多的關注在留守兒童身上。留守幼兒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問題主要有表達能力不足、傾聽能力欠佳、普通話聽說能力不足等多種,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困難朝著多元化發展,學習本來就應當因材施教,在留守兒童的學習上更應如此。除此之外,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缺乏足夠聯系,主要是因為父母在外地工作十分繁忙,并且因為聯系工具不具有便捷性,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阻礙留守兒童與其父母進行聯系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的行為持理解態度,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更加自由,這種態度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思考與關注。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較而言,留守兒童遭受到意外傷害更具有可能性,而導致這種原因主要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引導與關愛。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不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因為缺乏營養膳食導致幼兒發育不良,在身高、體重以及抵抗力等多個方面均比正常標準要低。同時留守兒童未能夠養成健康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通常情況下在觸摸公共物品之后不洗手就直接觸摸自己的嘴巴、鼻子以及眼睛,衣服的穿脫不及時造成留守幼兒容易出現咳嗽及感冒等情況。除此之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留守兒童普遍缺乏較為健全的自我意識,并且心理素質較差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正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進一步強化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留守兒童存在著顯著的社交恐懼情況,積極在幼兒園內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能夠對留守兒童的社交恐懼心理產生良好的緩解作用。
幼兒園教師一方面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具備較好的耐心與責任心,對幼兒的審美情趣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由于幼兒歸宿感較弱且心理較為脆弱,尤其是留守兒童。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加強自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及精神交流,最大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父母關愛上的缺少,從而成為幼兒的精神依靠與精神依托。幼兒教師同時是一名耐心及責任心的保護者與指導者,在課程教學中及情感教學中對留守兒童怎樣克服膽怯戰勝困難給予有效指導,從而提升幼兒的自信心,老師還應當從日常生活中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及同學們的溫暖與關愛,消除留守兒童心中的孤獨感。精神成長的關愛,幼兒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強自身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幼兒教師需要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將目光盡可能多地放在留守兒童身上,與他們多聊天談心,實現幼兒心理創傷的有效彌補。第二,與幼兒個體差異性相結合開展最合適的課外教學活動與體育訓練活動,拉近幼兒教師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第三,還需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進行聯系與交流。因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家,他們對自己孩子的具體表現與實際情況并不能清楚了解,幼兒教師可以通過郵件、電話或者其他方式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之間的定期聯系,將幼兒的身體狀況、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狀態等真實全面地反饋給幼兒父母,并且提出一些有效改善幼兒心理及性格的方法,必要時需要向幼兒父母表明自己態度,尋求他們的幫助。
有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精神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兩大核心問題,基于此,老師必須對幼兒精神問題及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與關注。引發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性格因素。因為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對父母有極強的依賴性,父母外出工作雖由爺爺奶奶進行監管,但在愛與教育上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幼兒遇到問題時若沒有第一時間內進行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造成其封閉自己不愿意與他們溝通交流的情況出現,造成幼兒孤僻性格的養成。第二,自卑心理情緒。幼兒之間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因為其未能夠形成成熟的思維與心理,對待事物也無法給予正確的觀念與想法,留守兒童自然也一樣。但因為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與歸宿感,會認為自己沒有堅強的保護與依靠,與同齡非留守兒童相比較更容易出現心理自卑障礙的情況。第三,抵抗情緒嚴重。上文所述留守兒童極度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自尊心、脆弱以及敏感度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要更加強烈,因此幼兒之間一旦出現了小隔閡或者摩擦,很容易觸及其敏感神經,造成留守兒童在交流過程中帶著警惕感與敵意。因此老師需要找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首先,在生活上給予的關愛應當不露痕跡,例如在兒童節時可以組織幼兒去游樂園,并且嚴格表明家長不允許參加,這樣就能夠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幼兒一樣,做自己喜歡的游戲并同享同一片藍天,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自己并沒有特殊化。其次,學習上老師必須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禁止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幼兒自信心進行打壓,例如體罰。最后,老師必須承擔管理失責的責任,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小組合作及團結友愛的思想,積極鼓勵幼兒,并給予適當的物質或者精神上的獎勵。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與國家政府都應當給予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愛,促進其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情緒,保證留守兒童能夠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得以成長進步。文章首先論述了現階段留守兒童學習情況、生活情況、身體健康及心理狀況,之后探討了幼兒園老師關愛留守幼兒的主要途徑,包括對幼兒的精神成長給予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兩個方面。
[1]吳超,郭思節.農村留守幼兒家庭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農村幼兒園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7,22(07):65-68.
[2]伍韻.我刊與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聯手教育扶貧事紀 助推滇西鄉村幼兒教育事業更上層樓[J].兒童與健康,2016,(12):2-3.
[3]姚海霞.讓留守幼兒找到心靈港灣——談留守幼兒的家庭教育現狀與家校互動干預手段[J].華夏教師,2013,(03):80.
[4]吳凡,梅萍.農村留守幼兒認知發展問題及教育對策——以湖北省黃岡市8所幼兒園為例[J].學前教育研究,2009,(06):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