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敏
『混』是最大的人生風險
●文 敏
人的一生既充滿希望,又危機四伏。人生不滿百,幾十年倏忽而過。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你的主動選擇、你所遭遇時運、你所在的團隊……都會影響你的人生結局。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F代社會寬容失敗,入錯行可以改行,嫁錯郎可以改嫁;但人生有涯,黃金時光更是短暫,一錯即刻落后,再錯更是難追。于是,對于人生選擇,有人出一點子:評估你所選的行當或者事業,是否值得持之以恒地做滿三十年?如果值得干三十年,就堅定不移地干下去,任何事情經過三十年用功,都會有不俗的結果。當然,一對夫妻能夠相愛三十年,早就已經生死難舍。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持之以恒三十年,談何容易?三十年要遇到多少風吹雨打,三十年要面對多少辛苦艱難,或是在經濟上三餐難繼,或是在成就上看著人家爆得大名……而你,還在酷風冷雨中踽踽獨行。但難熬的歲月正是成功與失敗的選擇機制,也是強者與弱者的淘汰機制,在熬滿三十年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放棄了,只有你堅持到了最后,天理良心,你不成功誰成功!
但熬,既不是消極應對,更不是懶散放縱。是以積極進取的姿態,朝著既定的目標奮斗前進;還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心理,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其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日常工作、生活,都會體現出明顯的不同。
有一位成績卓著的教授,獲得無數教學科研獎項,成為專業領域人人豎大拇指的先進典型;因罹患“運動神經元損傷”這種和著名科學家霍金一樣的疾病,肌肉萎縮以致大腿不到常人胳膊大小,無法正常站立,行走更是艱難。但即使坐在輪椅里,他的課還是如磁石一樣吸引學生,他的論文一篇接一篇在一流學術刊物發表,他的著作成為大家捧讀的精品。說起他,大家無不欽佩,只是對他的疾病,感到惋惜和無奈。
另一人與其對比鮮明。他也有過意氣風發的歲月,年紀輕輕就獲得高學歷高職稱;遺憾的是,在他年富力強之時遭遇一次小的挫折,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其實卻不值一提的一個職位。從此,他毫無斗志精神萎靡,成天迷戀于網絡游戲或是游手好閑,既不在工作上盡心盡力,也沒有自己的研究興趣,每次考核,都以“觸網”過關而慶幸。一次大家研討他將要拿到課堂上去講的課程,不僅毫無設計,甚至語句不通,尤其令人慨嘆的是內容陳舊,明顯與當前的專業發展脫節很多。等看到他標注的參考資料,大家才如夢方醒:他所列出的所有參考書,最近的是十多年以前出版的??陀^說明,在他博士畢業之后就沒有再跟蹤學科發展。
前一位教授的工作和生活姿態,是奮斗的典型;而后一位同事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姿態,是典型的“混”。有人也許會覺得,前一位教授人生成就的取得,是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的,言下之意就是有點“不值得”。但是,“混”就沒有人生風險了嗎?絕對不是!當這位“輪椅教授”繼續在教學科研上揮灑人生時,這個比“輪椅教授”至少年輕十歲的“混”人生、“混”事業、“混”工作的人,竟然因為罹患心肌梗塞而提前退休了。
活生生的事實證明,奮斗固然免不了人生的風險;然而,“混”的風險更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同樣的人生年華,奮斗的風險換來了人生的成就。不管你是智力超群還是平常之人,積硅步以至千里,積細流以成江海。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奮斗固然是一種辛苦;而“混”呢?就沒有壓力了嗎?不!“混”的壓力更大!因為奮斗者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一天過去,他知道自己離成功近了一步;而“混”的人內心是空虛的,一天過去,他也知道自己離別人又差了一步。最令人驚艷的是:奮斗者最壞的結果是大器晚成,而“混”的人卻是愧悔無地的一無所獲!
人生就像一堆木材,燃燒的風險是消滅自己,卻發出了巨大的光和熱;如果不燃燒,也會隨日月的流逝,在風雨中腐爛為泥土,卻連一根燃燒的火柴棍所發出的光和熱都無法相比。這不是人生最大的風險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