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紅
面對信任,敏銳且勇敢
?章紅
女兒秋秋小學時遇到過一件不快的事:同桌小男孩朝她臉上吐口水。那時她上三年級,同桌是個成績不理想、情緒不穩定的男生。記得有次秋秋回家說:今天同桌好可怕,單元考試卷子發下來了,他數學沒及格,一下課就哇哇大哭,說回家會挨打。一邊哭還一邊不停地捶桌子……那種沖動暴躁的發作顯然讓秋秋感到恐懼。她不止一次提起不想和這個小男孩坐同桌,希望我們能跟老師說說換個座位。
我和她爸爸都覺得好像沒有充分理由要求老師換座位啊,這孩子成績不理想,如果誰都不肯跟他坐同桌不是構成歧視嗎?聽上去這孩子在家經常挨打,也蠻令人同情。但我們忽略了秋秋的呼聲,沒有出面找老師,直到發生了下面的事情:
某天下午,全班同學排隊去電教室上音樂課,管鑰匙的老師還沒來,大家先在門外等著。小孩子很快就不安生了,隊伍推推擠擠的。突然隊尾有人發力,一股巨大的力量從后面涌來,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孩子們一個壓著一個朝前撲去。
秋秋排在同桌的后面,身體被推擠著撞向他。同桌站穩后,認為是秋秋推他的,轉身就朝秋秋臉上吐了口口水!
每天回家我見到秋秋的第一句話總是問:“今天過得好嗎?”通常她都是快樂地揚聲回答:“非常好!”但那天,她哭喪著臉迎接我,說:“同桌朝我吐了口口水!”
聽完事情始末,我內疚極了。秋秋想換座位,肯定不是出于成績歧視,而是她感到了不適。但我們這對懶惰的父母粗心了,沒有意識到她同桌動不動大哭大鬧,這種起伏很大、不能自控的情緒中的確隱藏著危險。
后來我和秋爸一起去找了班主任,班主任第一個反應就是道歉,她請我們諒解,并立即給秋秋調換座位。老師的態度讓我們很安慰,覺得暫時也不用去和那個孩子的家長溝通了。
與前段時間北京中關村二小的事件相比,這個算“偶發事件”。雖然秋秋的同桌情緒不穩定,但之前他沒有過針對秋秋的欺侮行為。不當同桌之后,后面的日子相安無事。
但是我至今記得,聽秋秋說她被吐口水時我的難過與自責,她受到這樣的羞辱,是因為我們當父母的沒有及時伸出援手。
因為這樣一次經歷,當每次有爸爸媽媽說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深感困擾,自己要不要介入呢?我的回答都是:你一定要介入,去幫助你的孩子!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沖突有爭斗,這是人性使然。學校是人群聚集之地,孩子們身上攜帶著與生俱來的人性。把孩子們所在之地想象成伊甸園那真是一個誤會了。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者。監護的一個應有之意,是保護小孩身心兩方面都免于傷害。從理論上來說,孩子在學校期間老師是監護者,但老師面對眾多學生,未必能關注、顧及到每個小孩,身為父母一旦了解到孩子在學校受到傷害,就有必要跟老師溝通,把小孩承受的東西反映給學校。家長與老師共同擔負起呵護孩子的責任,不讓他受到侵害。
朋友的孩子上三年級。有一次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吊在單杠上,突然一個孩子A跑上來,從后面一下拉掉他的運動褲頭,露出屁股蛋!
三年級的小孩已經很懂得羞恥,單杠旁邊聚集著好些同學,還有女生在場,朋友的孩子感到非常羞恥。
后來又發生過一些推推搡搡的事情,事情都不大,但孩子其實已經受不了了,他說:“媽媽,你去跟老師說下吧,讓他別那樣對我了!”
朋友猶豫著沒有行動,因為她想著如果自己介入,是否屬于越俎代庖去替孩子解決問題,她也擔心老師認為她夸大了孩子們之間的小事。直到新年來臨,她吃驚地發現兒子許下的三個愿望中,有兩個浪費在了A身上,內容都是希望可以擺脫A……她這才意識到兒子已經陷于巨大的困擾中。
孩子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當他們感受到不適或危險時,第一個求助對象也是父母。做父母的要珍惜這種信任,要敏銳,并且勇敢。
有時候小孩遇到欺凌,會感到丟臉和羞恥,說不定默默壓抑在心中獨自承受。有時候小孩會被欺凌者威脅:你如果敢告訴大人,我就打你打得更狠!他因為恐懼而不敢告訴父母。這就需要父母的細心和敏銳,父母必須有意識地傾聽孩子,才能敏銳察覺小孩的處境。
孩子離開你,在一個你全然不了解的環境中度過了一天,所以你們需要交換一天的生活經驗,一天里的喜怒哀樂。如此你才會真正了解在這一天中他經歷了什么,他的情緒與思想……只有在明了這些的情況下,你才可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為他提供切實的幫助。同時,大人的言行可以喚醒孩子的尊嚴感,也在展示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他的身體、他的生存環境都是值得付出努力去捍衛的。
編輯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