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是如
程叢夫,接受下一發子彈的準備
□陳是如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卡丁車賽事進入中國,程叢夫第一次接觸到了這項被稱作“賽車手的搖籃”的運動。當時,北京順義建了第一個卡丁車賽場,父親帶著他去玩,程叢夫一下子被發動機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興奮地跨上車,在賽車道上繞了一圈又一圈,任父親怎么喊都不停。
雖然接受訓練晚,但程叢夫顯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他先后拿到了多項卡丁車賽事冠軍,被業內稱為卡丁車小王子。在國內贏遍比賽無敵手后,父親開始送程叢夫出國參賽。
在一次日本錦標賽上,程叢夫的比賽排名前所未有地跌到了谷底。賽后,他的情緒低到了極點,覺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他突然意識到,“在賽車領域要取得成績,僅靠天賦沒有用,更要靠對勝利的渴望和辛勞的付出。”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國內外賽車水平的差距。
當時,英國有完善的青少年車手培養體系,全世界最有天賦的青少年車手都會去英國參賽學習。18歲的程叢夫產生了去英國發展的念頭。
程叢夫猶豫著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父親。賽車是世界上最燒錢的運動之一,而父親一直是他堅定的支持者。這一次,程父依舊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篤定地告訴他:“男子漢,懂得為自己夢想努力是好事。”
帶著父親的期盼和自己的夢想,程叢夫來到了英國。初來乍到,除了語言關,最讓他不適應的還是處理事情的方式。程叢夫新加入的車隊配有專業的車駕工程師、輪胎工程師、電腦分析師等。在車隊試車時,每次跑完,對方問他感覺怎么樣,他都會說還行。可是技師們通過數據一分析,發現車的狀態還是有問題,對方就提醒他:“行就說行,不行就說不行。”這種直接的交流方式讓程叢夫頗為不習慣。
在這項徹徹底底由歐洲人主導的運動中,程叢夫嘗到一輸再輸的滋味。
為了改掉自己的靦腆,他干脆給自己起了一個英文名Franky,意思就是直率而坦誠。每天,他瘋狂地進行體能訓練,學習專業的賽車英語詞匯,一有機會,就向團隊的工程師們請教。這種實干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幫助他重塑了自信。兩年后,程叢夫在車隊中的成績從墊底提升至第一。
程叢夫在三公里賽道上以每圈平均1分09秒的成績完成測試,被歐洲老牌F1車隊邁凱倫簽約,加入車手培養計劃,成為中國第一個簽約F1車隊的賽車手,一時之間,被媒體評為離F1最近的中國人。
2004年至2006年,程叢夫一直在征戰英國雷諾方程式錦標賽,并于2006年拿到英國雷諾方程式全年第三名,得到英國汽車聯合會頒發的優秀車手表彰,這也是當時中國本土車手在世界頂尖方程式比賽中的最好成績。
2005年,受歐洲禁煙影響,主要依靠煙草企業資助的邁凱倫車隊面臨財政窘境,程叢夫的資助費斷了來源。當時,程叢夫在歐洲方程式比賽中幾次拿到分站冠軍,很有可能成為F1車手,只要有錢!全世界的F1車手,只有15%的頂尖車手可以獲得車隊的全額資助,剩下85%的車手都屬于付費車手——要么自己家有錢,要么有品牌贊助商的資助。失去贊助的程叢夫,仿佛一下回到了過去。面對一年四五千萬的資助費用,打他學賽車起就一直在籌錢的父親,更加犯難了。
程叢夫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卻陷入了迷茫。他帶著父母所有的心血到歐洲學習賽車,目標是依靠賽車在國外立足、生存,因此,他的賽車生涯從一開始就指向F1。可現在,夢想似乎不得不被擱淺了。
可是沒多久,他就釋然了,一如當年初到英國時面對窘境的理智、堅強。他告訴好友,跳出來去看待這件事,覺得其實挺小,“自己的興趣是開車,開不了F1,還可以開其他的。”
2008年,程叢夫再次作為中國車手第一人,參加了著名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該比賽同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并稱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汽車賽事,因比賽地點在法國西南部小鎮勒芒而得名。該賽事對賽車的耐力和速度都是極大考驗,在部分直線賽段,賽車最高時速達到350公里以上。由于比賽艱苦,競爭激烈,有時超過一半的賽車無法抵達終點。
“你必須非常理性”,程叢夫認為這一點尤其重要。每一次超車、拐彎、觀眾們吶喊狂歡的背后,程叢夫都要事先對各類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力求將賽車掌控在“最合理的速度”——既達到最快速度,又保證在安全領域。
最終,他與兩名隊友一起獲得了LMP2組別第三名,收獲了職業生涯的最高殊榮。外媒報道稱程叢夫創造了歷史,他是第一個參與這項頂尖賽事的中國賽車手,也是第一個完成比賽并且站上領獎臺的中國賽車手。
賽車運動永遠追求極限,也永遠沒有“做好萬全準備”這一說。車有問題,運氣欠佳,對手太強,或者自身弱,任何主客觀原因都可能導致成績不佳。
2013年,程叢夫在賽道上完成了職業生涯最辛苦的一場比賽,在他開跑前半小時,34歲的丹麥車手艾倫·西蒙森因速度過快彎道翻車,不幸身亡。他一時有些麻木。當天天氣不穩定,凌晨兩三點,能見度極低,在時速超過兩百公里的車里,每次路過事故彎道時,他心里都有些不舒服,反復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不要失誤。那種壓力,常人無法想象。
慢慢地,程叢夫的職業生涯進入了順風期。2013年4月,程叢夫加入奧迪車隊,有了穩定的品牌贊助。現在,他每年代表奧迪參加十幾場國際重大賽事,雖然參加F1的夢想或許不能達成,但在賽車中,能在職業素養的范疇內去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可以不再靠父母接濟完成真正的獨立,對他來說已經知足。
程叢夫的人生狀態有鮮明的兩面。一方面,他是風光而強悍的職業賽車手,風馳電掣在賽道上;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溫情無限,對家庭極度熱愛。
程叢夫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感謝父母。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他練習卡丁車的費用一年就需要一百多萬元。有一次,全家一起去看房。父親看中了一套兩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商量著買還是不買。猶豫了半天,父母最終決定:“算了,還是留著給孩子開車吧。”
回首賽車歷程,家庭的支持是他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他對父親尤其敬佩,甚至覺得,當年父親的決定可能未必是現在的他能做出來的。年齡越大,他對家的留戀就越多,也更加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近幾年,他回家越來越多,每次都發現,父母又變老了一些,也更加珍惜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
不比賽的時候,程叢夫也要保持常規訓練:日常兩個半到三個小時的耐力訓練,運動量達到每天一千五到兩千卡路里。訓練項目多樣,涉及射擊、越野、滑雪、攀巖等,專門鍛煉專注度、平衡、協調和耐力。
這種在別人看來近乎苦修的生活,程叢夫卻過得趣味十足,他說:“我不用九點去公司,然后五點下班,我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偶爾還有時間睡個午覺。能夠把我的興趣愛好變成我的工作,這點是我很多同學沒有辦法做到的,我確實要承認我很幸運。”良好的自律一度讓他的同學感到震驚。
在比賽和訓練之外,為扶持年輕賽車手,程叢夫創立了JCS車隊和職業卡丁車隊。他欣喜卻又憂慮地發現,國內不乏優秀的好苗子。“好比中國足球,我們的年輕球員無論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并不比國外的同齡人差多少,但一到成年,進步速度就會遠遠滯后,這與國內整體競技水平不高,不無關系。”
程叢夫覺得,國內賽車運動要想發展,一定要從孩子抓起。考慮到國內整體競技環境有限,碰到資質不錯,家里又有條件的車手,他都催著對方早點出國,希望他們盡早去歐洲學習先進的賽車理念和比賽技術,能有機會登頂F1冠軍。“中國不需要第二個程叢夫,但中國需要一個漢密爾頓。中國如果有人拿了世界F1冠軍,我相信會對中國賽車運動產生質的改變。”
如今,年輕一輩的賽車手談起程叢夫,已然帶著對前輩的崇拜。有人問程叢夫,賽車最大的收獲在哪里?他說:“賽車運動最大的魅力在于不斷挑戰自我并超越極限,人生也應如此這般,面對困難時不要退縮,堅持下去,終將擁抱最美麗的明天。 ”
未來的路,道阻且長,中國賽車第一人程叢夫,且踏歌徐行。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