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容素衣
柴米夫妻
◎ 慕容素衣
有人曾讓宋清如形容她和朱生豪婚后的生活,她簡潔地回答說:“他‘譯莎’,我燒飯。”
貧窮的日子里,朱生豪仍是那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才子書生,一心撲在翻譯莎士比亞劇作的工作上。
沒有錢買牙粉,他們便用鹽代替。朱生豪的頭發長了,宋清如親自拿剪刀給他修剪。物質上,他們是困窘的;精神上,他們卻是愉悅的。朱生豪譯好的稿件,宋清如是第一個讀者,她同時扮演著校對者和欣賞者的角色。
他比婚前更加依戀她。一次,宋清如有事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站在門口的青梅樹下等待愛妻歸來。那時陰雨連綿,他每次想起她時,就會撿一片落花,寫一段思念她的話:“昨夜一夜我都在聽著雨聲中度過,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夜里做夢,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又是何等的有味?”
等到宋清如二十天后歸來時,花瓣已收集了一大堆,她看到夫君消瘦、失魂落魄的樣子,心疼得直流眼淚。
日子的艱辛和時局的動蕩讓朱生豪越來越沉默,他閉門不出,拒絕與人來往,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交給了翻譯工作。朱生豪的堅毅令人吃驚,在翻譯莎士比亞劇作的過程中,他的譯作曾經一度毀于戰爭的炮火,可他馬上拾起筆,又從頭譯過。宋清如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八一三’事變,日敵在半夜里進攻,把他從江山路趕了出來。匆忙中他只攜帶著一只小小的手提箱,中間塞滿了莎氏劇全集、稿紙……他姑母見他把整個兒的財物都給丟了,氣得直罵,他卻滿不在乎,只管抱著莎士比亞過他的日子。”
長期的伏案勞作摧毀了他的健康,婚后才一年多,他不幸染上了肺結核,由于經濟情況不好,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很快病情轉危。
這時,他最遺憾的是“莎翁劇作還有五個半史劇沒翻譯完畢,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著命也要把它譯完”。
朱生豪身后一貧如洗,留下的只是一百八十萬字的譯稿,那是他承諾送給她的“愛的禮物”,比任何財產都珍貴。她的后半生致力于出版這份譯稿,讓他生前的遺憾臻于圓滿。
(摘自《在最美的時光里遇見最好的愛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小朋友常常是幽默和賣萌的實力擔當(比如配上成年人的念白),而柯基犬、熊本熊則不受青睞,或許是長輩們不愿自貶為動物的緣故。
有些圖片是帶特效的純文字,往往形態齊整,比如“網絡一線牽,相聚在空間。真情連四海,珍惜這段緣。”對一些不懂詩歌規則的中老年人來說,這類打油詩足夠有文采了。而這句就落了下乘:“祝福朋友,天天開心,時時愉快,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用這類表情包意在送吉利話兒,與早年的賀年卡和拜年短信異曲同工。早年的名言警句也是一座富礦,比如汪國真的經典語錄——“人生沒有對錯,成功永遠屬于奮斗者”“歡樂是人生的驛站,痛苦是人生的航程”——正能量滿滿。
這是中老年人探索互聯網的第一站,雖然略顯笨拙,但沒有老年人參與的“信息化”顯然是不完整的。在互聯網世界中,他們是需要年輕人伸出援手、緩慢學習網絡交流的小學生。而回到十幾年前,那時自詡“互聯網的弄潮兒”們把玩的聊天表情和圖片,如今看來一樣傻氣十足。(摘自《博客天下》2016年第13期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