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發自湖南長沙)
把愛灑在社區里
文/圖_本刊記者(發自湖南長沙)
走進長沙侯家塘街道廖家灣社區,雖是老舊社區,但處處干凈整潔、井然有序,有的樓棟名很溫馨,比如善心樓、善德樓,社區里還有“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魯爺爺愛心室”“雷鋒號志愿者工作站”“先鋒自助愛心吧”“社區市民學校(道德講堂)”等散發出愛心與溫情的機構。通過走訪本刊記者發現,這些特別的外表下蘊藏著很多感人的故事……說到廖家灣社區如今的新氣象,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廖家灣社區書記、主任、社區婦聯兼職副主席劉映先點贊。

居民在干凈整潔的廖家灣社區廣場休閑
在采訪中本刊記者獲悉,劉映先于2003年從改制企業來到了侯家塘街道,先后在楓樹岸社區、長塘里社區任社區書記。在楓樹岸社區,劉映先精心打造了“黨員會客亭”,組織社區的老黨員輪流值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聽取居民心聲,收集居民意見,解決居民難題,幫助他們實現了“共產黨員永不退休”的人生價值。在長塘里社區,劉映先開通了24小時的黨建熱線“情牽一線”,積極向社區老黨員虛心請教,與他們談心,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一改社區黨群關系僵化的舊貌,黨員們紛紛團結到了社區黨支部周圍。這些過往的工作經歷,都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劉映先的工作能力和熱心、愛心。
來到廖家灣社區工作,是在2008年,當年,劉映先作為黨建工作突出個人,被調入廖家灣社區擔任社區書記、主任。一份來自社區的總結材料顯示:廖家灣社區是比較典型的開放式老舊居民社區,來到該社區工作后,劉映先結合社區實際,探索出一套特色鮮明、實用有效的社區治理新模式,使廖家灣社區成為長沙市開放式社區物業服務“精品”社區。
來自官方和居民對劉映先的評價都頗高,那么,劉映先到底做了哪些事,讓大家對她頻頻點贊呢?采訪中,記者從社區和居民處了解到了劉映先的諸多故事。透過這些故事和細節,從中可以管窺劉映先的工作能力和對社區居民深深的感情。
將破舊社區改造為“花園式社區”,這是劉映先來到廖家灣社區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被居民評價很高的一件實事。為了改變社區舊貌,為居民們提供安心、舒心、放心的居住環境,劉映先通過街道向區政府爭取建設資金2800多萬元,對社區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綜合提質改造,啟動了長沙市首個社區標準化建設工程。
社區干部和居民向本刊記者介紹,這個看似平常的提質改造項目,包含的內容卻非常龐雜繁瑣,工程項目包括:管道煤氣入戶、違章建筑的拆除、安裝安全防控設施、外墻洗臉打粉、樓頂防水處理、統一安裝雨陽棚、改造花壇、規范停車位、開辟志愿服務廣場、安裝廚房廁所的隔柵、規范社區辦公陣地、建設志愿者工作陣地等等。
工作任務之艱難,責任之重大可見一斑,社區改造期間,劉映先帶領社區干部日夜走訪,了解社區居民的真實情況,最終使整個社區舊貌換新顏,從一個老舊社區變成了“花園式社區”。居民們都說:“我們社區配套設施好,居住環境美,都是多虧了我們的劉書記。”“作為女性,劉主任能這么耐心、細心為我們服務干實事,真的是不簡單!”采訪中不少居民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社區工作包羅萬象,百姓需求各種各樣。雖然幾年前廖家灣社區做過標準化建設工作,但還有一些基礎工程如停車劃線、園林綠化、健身廣場改造、居民樓粉刷維修等都需要提質。2015年以來,劉映先為了讓百姓滿意,就將16個項目作為社區的惠民工程和提質提檔工程,充分發揚民主,通過開會、走訪收集居民群眾的合理化建議,反復修改設計方案,請熱心居民監督施工。同年年底,社區的16個工程項目全部優質完工,贏得了居民群眾的一致稱贊。引來了一批批參觀團隊,連附近社區居民也羨慕地說:“廖家灣社區每年都有新亮點,多虧了社區帶頭人劉映先。”

劉映先(右)正在調解一起社區矛盾
“我們千難萬難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不能讓群眾為難”,廖家灣社區改造完工之后,劉映先又得知居民群眾最迫切、最渴望解決的還有水網改造的問題,劉映先帶領社區干部馬不停蹄地聯系市信訪局,組織樓棟長、老黨員開會,收齊欠繳水費、改造費,投入到了新一輪的改造中,最終解決了到處漏水、損耗大、水費收繳困難等問題,成為老舊社區率先進行水網改造的典型。
身材嬌小的劉映先還是社區的“大家長”,她對待每一位居民都像是她的“親人”那樣親切隨和。廖家灣社區是老舊居民區,年老體弱的、下崗失業的、各種殘疾的、單親的需要幫助的家庭很多。劉映先對待這些居民總是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想方設法幫助他們。
在廖家灣社區,曾住有一名單身精神病人馬某某,他獨自居住,經常往樓下潑臟水丟玻璃瓶扔熱煤球,多次差點傷到樓下行人,導致朋友都不愿來看他,個別居民也與他矛盾重重。于是劉映先叫上其親戚,走訪考察了長沙的多家精神病醫院,最后選定其中一家,讓馬某某安心居住治療,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劉映先熱心幫助困難居民的事例并非只有這一起。廖家灣社區重殘人員周某某,一個人居住在社區無人照料,饑一頓飽一頓,劉映先帶領社區干部、居民群眾給周某某送飯照料,并聯系雨花區民政局,將他送到了雨花區社會福利院居住。周某某逢人就說:“我沒有親人,劉姐(指劉映先)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正是這樣一件件心系百姓的實事,讓劉映先成為社區居民信任的“當家人”。
社區60多歲的老媽媽方某某,其兒子30出頭,卻因股骨頭壞死和全身纖維瘤,8年來已重度殘疾臥床不起。方媽媽的丈夫多年前病逝,去世時還欠下不少醫藥費,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劉映先了解情況后,非常關心,上門看望、送錢送物成了家常便飯。同時聯系區殘聯、社區群工站為其殘疾兒上門辦理殘疾證、上門送殘疾證,幫其申請重殘補助。另外,她又聯系助殘愛心團隊、志愿者、政協及人大代表對方媽媽進行多對一的幫扶,大大緩解了方媽媽的生活困難,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劉映先幫助社區弱勢群體的故事還有很多。社區單親母親胡某某,離異后獨自帶著兩個未成年孩子生活,自己還患上了抑郁癥,無法外出工作,生活困境可想而知。劉映先與其結對,經常問寒問暖,鼓勵其走出家門參加社區活動,叮囑其孩子要努力學習,自強不息。同時還組織志愿團隊進行看望慰問,進行重點幫扶。三年多來,胡某某臉上終于有了笑容,大孩子也如愿以償考進了大學。
社區殘疾人吳某某,無勞動技能,丈夫因病去世,欠下幾萬元的債務,有一女兒正在上大學。每到開學時,面對其學費一籌莫展。為此劉映先一方面為其申辦殘疾證,爭取每年給予助學補助;另一方面聯系其小孩做暑假工;找單位搞贊助。轄區單位長沙化工研究所被劉映先真心為困難群眾辦實事的精神所感動,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為吳某小孩解決了學費問題,有效地緩解了她的家庭經濟壓力。
社區的一小女孩朱某某經常悶悶不樂,因為爸爸是智力殘疾,父母早年離異,自己從小跟爸爸一起,由爺爺奶奶照顧。現爺爺奶奶都年近八十,撫養兒孫力不從心。于是劉映先不僅和這個家庭結成了幫扶對子,還聯系其他愛心志愿者結對幫扶他,為其給落實低保政策,給小孩申請助學金,還經常將小女孩領到志愿者工作站,請大學生志愿者給她輔導功課、講故事,開導她怎樣和其他小孩交朋友。同時,劉映先安排其智障的爸爸在社區打掃衛生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多方面關心照顧,祖孫三代人臉上終于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劉映先還身體力行地參與各項志愿服務活動,將廖家灣社區志愿服務經驗總結提煉成了《社區志愿服務管理規范》作為全國首個地方標準在全省推廣。如今,廖家灣社區志愿服務遍地開花,志愿服務成為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居民心中的一股暖流,吹進社區的一陣清風,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們走進社區,越來越多的特殊群體切實感受到了志愿服務帶來的幫助,越來越多的居民群眾感受到了志愿服務帶來的新變化、新風尚,“居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正是有了志愿服務,社區越來越多的黨員、居民走出家門、離開牌桌,成為社區的志愿者,感受到了志愿服務帶來的滿足和快樂。”劉映先介紹說。
“每一個社區居民都是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成員,要讓他們說得上話,做得了主,一起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在社區日常工作中,劉映先不斷加強社區協商,深化基層群眾自治。社區殘疾居民王自俊就業問題、興威新嘉園電梯安全問題、銀軒銘譽大樓物業糾紛等各類社區事項,劉映先都召集社區老黨員、樓棟長、社區干部、社區律師召開協商會議,聽取大家意見,舉手表決,充分發揮了社區居民的自主性,提高了他們的社區責任感。
劉映先的名字也與“街坊仲裁庭”不可割裂。多年前,廖家灣社區以社區里有威望的名人、老人、社區民警等為骨干,組成“街坊仲裁庭”,這是全市首創,成為雨花區群眾工作的創新典范。“街坊仲裁庭”在當事人自愿平等協商的原則上,根據法律、事實和社會公德,對本社區內婚姻家庭、人身財產權利等一般性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街坊仲裁庭”深得人心:由德高望重的社區名人、法律專家等來當“和事佬”,擺事實、講道理、評是非,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鄰里回歸和氣。
《長沙晚報》曾經報道了這樣一起“街坊仲裁庭”圓滿調解的鄰里糾紛:在侯家塘做生意的李某、熊某本是合作伙伴,幾年前,兩人賺了點小錢,卻因利潤分配問題“杠上”了,脾氣火爆的李某一拳打過去,造成熊某右眼受傷。糾紛進一步升級,昔日的好搭檔都在尋思,要么找人約架報復,要么就請律師打官司。他們所在的廖家灣社區人員獲悉此事后,及時將雙方請進“街坊仲裁庭”,由社區民警、區法院人民陪審員、兩人所住的樓棟棟長等出面調解,經過3個月先后五次調解,雙方終于達成調解協議,握手言和,成功地防止一起民轉刑案件。
雨花區委組織部官方網站的一份材料也對廖家灣社區的“街坊仲裁庭”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侯家塘街道和廖家灣社區緊緊圍繞“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力爭“讓群眾滿意、讓群眾舒心”,把“解民之困、急民之難”作為日常工作的重心,打造長沙首個“街坊仲裁庭”,發揮社區黨總支的核心引領作用,讓社區有威望的名人、老人、社區民警充當“主骨干”,將鄰里之間“麻紗事”化解在社區。“街坊仲裁庭”自成立以來,協助社區管理,化解街坊矛盾,帶動鄰里互助,解決矛盾糾紛100多個,贏得了居民的廣泛擁護和高度信任。
還有一起成功協調解決興威新嘉園電梯安全和物業糾紛的事例,也彰顯了劉映先的擔當和能力。興威·新嘉園小區共有282戶業主,自2006年建成以來,因物業公司工作成效不盡如人意,業主怨言多,雙方缺少有效溝通,造成矛盾升級。加之2015年年底三臺電梯同時報廢,整棟大樓陷入癱瘓,導致各種安全隱患、維穩壓力巨大。
從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街道的具體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以社區為主體搶修電梯,并幫助和指導該小區采購、安裝新電梯。組織安全保衛、衛生保潔力量維護大樓的基本秩序,促成了新老物業的分步交接。在此期間,面對重重壓力,劉映先和其他社區干部始終沒有退縮,他們雖然受了委屈,但最后還是協調解決了問題。至2016年年底,墊付的27萬多元電梯定制款幫助業委會墊付的10000多元電梯維修款、及8000多元電梯維修配件款已全部收回。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正是這樣一件件心系百姓的實事,讓劉映先成為社區居民信任的“當家人”。在她的帶領下,廖家灣社區獲得的省、市、區乃至全國榮譽有100多項: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社區學雷鋒志愿服務聯絡工作示范站、長沙市黨員干部示范培訓實踐基地等,先后600多次接受中央、省、市、區各級領導及來自德國等地的團隊的視察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