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倩
不動產統一登記: 初心不改 拾級而上
文李倩

市場經濟是產權經濟,產權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不動產統一登記作為一項基礎性和前置性改革,成為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幾年來,不動產統一登記以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為目標,堅持便民利民初心,按照既定路線圖和時間表,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砥礪前行,改革紅利惠及社會大眾。
土地、房屋等不動產是人們心中價值最高、最重要的財產。然而,一直以來,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同的不動產權利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登記,“九龍治水”造成了產權交叉、重登漏登、重復抵押等問題,既不利于不動產交易安全,也浪費了社會資源,給公眾帶來不便。
終結分散,邁向統一,成為必然選擇。2013年1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基本做到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信息平臺“四統一”。當月,中編辦印發《關于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的通知》,不動產統一登記拉開帷幕。
看似簡單的登記發證,實則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構、法律政策、技術標準等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伊始,首當其中的最大困難是破除利益藩籬,這牽涉到整合多部門職責。因此,實施統一登記首先要統一認識。2014年3月,國土資源部牽頭建立不動產登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多部門講政治、顧大局,以制度平臺形成協調配合機制。這次會議繪就了建立和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4年基本完成各級職責整合和基礎制度建設;2015年健全配套制度,平穩有序實施;2016年全面形成制度體系,正常有效運行;2017年建成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依法公開查詢。
統一的機構,是不動產登記“四統一”的前提。2014年,國家層面機構整合到位。國土資源部在地籍司加掛不動產登記局牌子,作為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動產登記和組織指導土地調查、統計、遙感監測、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的職能部門。地方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工作有序推動。2015年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不動產登記職責和機構整合基本到位。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所有地區完成了職責機構整合。
統一的登記簿冊證書,是國家法律保護公民財產權的莊嚴宣示。為了給社會和老百姓一顆“定心丸”,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啟動之初,就要求務必保持穩定性和平穩過渡,并向社會發出安民告示——現有各類不動產權證書繼續有效,舊證書繼續有效;統一的不動產權利證書頒發后,不強制換發新證,即“不變不換”。統一的簿冊證書在設計上秉持了充分滿足各部門行業管理需要和最大限度減輕農民負擔兩大原則。
在不動產登記改革歷史上,有兩個時間節點值得銘記:
2015年3月1日,江蘇省徐州市市民從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手中接過全國第一本不動產權證書。
2017年6月19日,西藏自治區阿里市革吉縣開始頒發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登記“發新停舊”覆蓋全國所有地區,標志著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在全國全面落地。
統一的制度體系,是不動產登記的依據。2015年3月1日,《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物權法治建設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關鍵節點,公民的不動產財產權從此受到法律更全面、更權威、更莊嚴的保護,中國作為現代法治國家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以暫行條例為依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不動產登記數據庫標準》等緊鑼密鼓地陸續出臺,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物權法》為統領,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為核心,實施細則、操作規范等規章為支撐的不動產登記制度體系。
統一的信息平臺,是落實不動產登記制度、保障交易安全和實現信息共享的技術支撐。覆蓋全國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能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的實時共享,并面向各級不動產登記機構、不動產審批和交易主管部門、其他相關部門及社會公眾四類服務對象,提供登記業務支撐、信息實時互通共享、信息共享交換和信息依法查詢服務。這對于方便群眾辦證,提高辦證效率,消除“信息孤島”,促進不動產登記信息更加完備、準確、可靠,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等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已有20多個省級信息平臺投入使用,99%的地市、98%的縣區接入國家級信息平臺,成功上傳不動產登記信息2800多萬條。
新的“倒計時”正在逼近,曾經遠在“千里之外”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如今只有“一步之遙”。到2017年年底前,國土資源部將力爭實現全國所有市縣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臺。這意味著,在《物權法》實施十年之后,不動產登記將真正全面實現“四統一”。
改革之路從來都是荊棘叢生。
隨著不動產登記日常業務的開展,分散登記時的歷史遺留問題接二連三浮出水面,堪稱進入集中暴露期。不動產統一登記本身是新生事物,正處于機構組建、人員整合、系統建設、流程再造的磨合期,又遇到房地產市場的活躍期,種種問題疊加,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中梗阻”,群眾辦證難、辦證慢,統一登記工作亟待完善規范。
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只能靠深化改革來解決。以問題為導向,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全面排查不動產登記“中梗阻”,力促整改,并要求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建立規范完善不動產登記的長效機制。制度體系建設的重點從程序性、操作性規定轉向以加強產權保護為目的的政策性、規范性制度上,從提高登記質量、推進信息應用、建立更新機制等方面強化對產權的保護。同時,國土資源部還建立了應急機制,對各地疑難問題加強指導,遵循“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信守政府承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依法合理妥善處理”原則,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2017年4月,國土資源部積極落實國家“放管服”改革精神,向社會列出一張承諾清單:分類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限,除政府組織開展的農村不動產登記以及未公正的繼承、受遺贈涉及不動產登記等較為復雜的登記情形仍按照30個工作日辦結外,一般登記業務的辦理時限壓縮至20個工作日,不動產抵押登記辦理時限壓縮至10個工作日,不動產查詢登記、異議登記及時辦理。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當登記機構不再把自己看作是掌握權力的“官老爺”,而是依法履職的“服務者”,改革完善不動產登記辦理流程和工作機制,提高不動產登記效率,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創新之舉頻頻涌現。
各類事關民眾福祉的自然資源也被納入不動產登記視野。2016年12月,全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工作啟動,目標是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構建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體系,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礦產資源等所有自然資源統一進行確權登記。這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工程,更是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礎工程。2017年,試點地區將完成調查、公告、登簿等工作,并重點探索登記單元劃分、自然資源調查、與用益物權的銜接等難點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中,農房和宅基地一體化登記給“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打下了堅實的產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