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全利
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創新譜新篇
文丁全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潮中,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在礦業權出讓與監管制度建設、服務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管理等方面呈現嶄新面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部在油氣資源探礦權競爭性出讓、開放市場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并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2011年~2015年,國土資源部按照“放開市場、盤活區塊、激發活力、加強監管”的總體思路,探索進一步放開油氣勘查開發市場,先后開展了5輪競爭出讓。2017年8月,國土資源部委托貴州省政府開展正安頁巖氣勘查區塊探礦權出讓,敲響了巖頁氣探礦權拍賣全國第一槌。
礦業權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是監督,而監督和信息公開緊密相聯。2015年9月,國土資源部印發《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辦法(試行)》,對原有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管方式進行改革,將年檢制改為信息公示制。這次改革對我國礦產資源監督管理制度作了系統性完善。礦業權人信息公示制度,2016年開展試點,2017年在全國實施。


在生態文明體制建設中,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按照中央部署,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等部門研究制定了《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2017年由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實施。此次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重點是,完善礦業權競爭出讓制度,嚴格限制礦業權協議出讓,下放審批權限,強化監管服務。
2017年4月,礦產資源管理改革中又迎來重大突破。國務院發布實施《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規定,在礦業權出讓環節,將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調整為礦業權出讓收益;在礦業權占有環節,將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整合為礦業權占用費;在礦產開采環節,組織實施資源稅改革,同時將礦產資源補償費并入資源稅;在礦山環境治理恢復環節,將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調整為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13年~2014年國土資源部選擇兩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企業,“十二五”期間共有661家礦山企業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2014年~2015年對220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進行了評估,191家試點礦山通過評估。
試點成效顯著,參與試點礦山加大了數字化、現代化礦山建設,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力開展了關鍵技術改造,提高了資源利用水平;治理了礦山生態環境;推動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2017年3月,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環保、質監、銀監、證監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對當前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發展綠色礦業提出了系統性的設計,如提出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企業主建、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體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采用礦山自建自評、第三方評估、名錄管理、達標入庫、自動享受相關政策的新機制,特別是從用礦、用地、財政、金融4方面加大了對發展綠色礦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礦山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部聯合各相關部門綜合施策,推動各地區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作為山水林田湖修復的重要任務,并選擇重點地區開展試點;與有關部門報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意見》,建立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2016年7月,國土資源部聯合工信、財政、環保、能源等部門下發的《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以嚴格礦山開發準入管理、強化源頭保護的新理念,提出了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的一些新舉措,如全面實行礦產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土地復墾方案同步編制、同步審查、同步實施“三同時”制度,明確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吸引社會資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新政策,鼓勵各地探索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等,提出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支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機制等,初步搭建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政策創新框架。
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6年工作要點》中確定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3月,國土資源部印發《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納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工作方案》,選擇福建、貴州省開展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所有權統一確權登記試點。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決策部署和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2017年7月,國土資源部下發《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決定開展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
礦產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構成要素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在管理制度措施、標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進展。
2012年以來,國土資源部相繼出臺了一些規范性文件,礦產資源節約管理的制度、標準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2016年12月,國土資源部發布《關于推進礦產資源和高效利用的意見》,首次全面勾勒出礦產資源節約管理的基本原則、管理內涵以及管理思路等。隨后,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到2020年建成調查評估常態化、科學化、標準化和激勵約束差別化的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2017年8月,國土資源部選擇石油、天然氣、煤、鐵等11個礦種為試點礦種,黑龍江、浙江等7省(區)為試點地區,開展試點工作。
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利用“三率”評價標準體系是引領、促進礦業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礦產資源“三率”標準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國土資源部共公告發布了33個礦種的三率指標最低要求,先后發布了5批共272項先進適用技術。
為解決具有全局意義的資源利用問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于2011年啟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展開了一場資源綜合利用的攻堅戰。示范基地建設以國家大宗自主性礦產和戰略性新興礦產綜合利用為重點,突破了一批資源利用產業化技術,探索形成一批資源綠色開發和產業發展新模式,開拓了礦業轉型升級新路徑等,促進了有關政策、標準的制定實施。
“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營造公平市場環境,激發社會活力。2013年以來,取消了地質礦產類審批事項25項,清理了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2015年清理規范了9項涉及地質礦產行政審批相關中介服務事項;2016年清理規范了兩項中介服務事項。
201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由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6部門共同發布實施。該規劃是我國進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出臺的一部重要規劃,為維護國家資源安全、引領礦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范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行為提供了依據和指南。
在我國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2016年國土資源部出臺《關于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推進脫困升級的意見》,明確要求3年內停止劃定礦區范圍,已核準的煤礦建設項目要與去產能任務掛鉤并經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公告后,方可辦理采礦登記手續,將涉及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礦業權登記手續一律下放到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登記發證等。
2016年-2017年,繼續深化礦業權管理“放管服”改革。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采礦權的開發利用方案審查工作及勘查實施方案評審費用由國土資源部登記管理機關納入部門預算并支付,不再向礦業權申請人收取等;2017年起,礦業權審批不再要求礦業權人提交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年度報告或開發利用年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