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代顯峰 劉 蕾 李 哲
遼寧省不動產登記中心 付 月
遼寧省土壤污染防治新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遼寧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代顯峰 劉 蕾 李 哲
遼寧省不動產登記中心 付 月

土壤污染從產生到發生危害通常時間較長,具有隱蔽性、滯后性,而一旦顯現出明顯的危害特征,對農產品質量、人體健康、生態環境損害極大。根據歐美發達國家土壤污染治理經驗,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的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而且有的污染土壤即使采取治理與修復措施,也難以完全恢復原有結構和功能,因此必須堅持預防為主。近幾年,我國土壤污染問題頻頻出現,國內企業已形成一些治理方案和技術,亟待進一步扶持推動相關產業標準化運行。
2005年至2013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污染狀況調查,從調查結果看,遼寧省土壤污染主要呈現三大特征。一是污染類型多,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全省土壤污染主要以重金屬污染為主,近30年來,各種有機污染物已成為一些地區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區還存在多種污染物的復合污染。二是污染總體輕,從污染程度上看,以輕微污染為主,在超標點位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的點位比例分別為69.0%、14.4%、9.5%和7.1%。三是污染來源廣,主要包括工業企業生產、礦山開采、農業生產、固體廢物堆存和處理處置活動等。
根據目前已完成的土壤環境調查,已初步掌握了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特征和格局,但由于調查精度不高,調查時段、調查方法不統一,評價指標各異,需要通過進一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提高調查精度,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數。
在技術上,遼寧省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技術研發起步較晚,還沒有建立符合國情和區域土壤污染特點的技術體系。總體來看,國內大部分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究還剛剛起步,很多技術仍處于實驗室和小范圍示范階段,大規模工程應用時,往往面臨投資費用高、環境因素影響大、二次污染控制難等問題,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裝備。很多技術難以大范圍推廣的限制因素除了技術本身的適用條件外,主要還是成本問題。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遼寧省結合本省土壤現狀及實際情況,隨即也制定了遼寧的未來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和任務: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1.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
2020年底前,著手制定《遼寧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各相關部門按照國家發布的部門規章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或實施意見。根據國家標準制定情況,適時啟動遼寧省土壤污染風險篩選指導值等相應地方標準制定工作。將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環境執法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環境監管網格,加強土壤環境日常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運輸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及有毒有害物質、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開展重點行業企業專項環境執法,對嚴重污染土壤環境、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
2.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現有相關調查基礎上,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制定全省詳查總體方案,開展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成果審核。每10年對土壤環境質量狀況開展1次定期調查。
3.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17年底前,完成全省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和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充分發揮行業監測網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全省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各地區可根據工作需要,補充設置監測點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提高監測頻次。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覆蓋所有縣(市、區)。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水平。2018年底前將環保、國土資源、農業等部門相關數據上報國家土壤環境基礎數據庫和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同時力爭2020年底前建設完成遼寧子平臺。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數據動態更新。加強數據共享,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共享權限和方式,發揮土壤環境大數據在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4.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
查明農村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獲取權威、統一、高精度的土壤環境數據,建立基于大數據應用的分類、分級、分區的國家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依據國家有關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技術指南和時限要求,按污染程度將農用地劃為三個類別,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劃為優先保護類、輕度和中度污染的劃為安全利用類、重度污染的劃為嚴格管控類,以耕地為重點,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為依據,開展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在開展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逐步建立分類清單。
5.加強污染源監管,做好土壤污染預防工作
預防土壤污染,首先要切斷污染來源。要對污染源開展系統評估和解析,全面了解污染源空間分布、排放污染物種類、排放量、傳輸途徑,最終去向等,以采取針對性管控措施。其次,通過空間布局進行前端管控。應充分論證產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建設項目布局,根據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等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第三,嚴格環境準入,避免產生新增污染。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公開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未來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將填補我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特別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空白,將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更有利于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以遏制當前土壤環境惡化的趨勢。
6.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土壤環境保護治理產業發展
整合優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資源,開展土壤環境基準、土壤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生態效應、重金屬低積累作物和修復植物篩選,以及土壤污染與農產品質量、人體健康關系等方面基礎研究。推進土壤污染診斷、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先進適用裝備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藥劑),強化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建設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實驗室、科研基地。優化整合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
7.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
按照“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原則,完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屬地責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通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加大支持,將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涉農資金,優先用于保護類耕地集中的縣(市、區)。統籌安排專項建設基金,支持企業對涉重金屬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
8.加強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
地方各級政府是實施本工作方案的主體,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創新投融資模式,強化監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實。建立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關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將土壤污染防治納入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嚴格依法依規建設和運營污染治理設施,確保重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應承擔損害評估、治理與修復的法律責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行業自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