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 措
(西藏阿里地區人民醫院,西藏 阿里 859000)
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健康教育的運用價值探究
央 措
(西藏阿里地區人民醫院,西藏 阿里 859000)
目的對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護理中的運用情況和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各80例。觀察組和對比組在臨床護理中分別實行健康教育護理和常規護理,并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情況和護理情況。結果觀察組有效率為90%,高于對比組的8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2.5%,顯著高于對比組的77.5%。結論在慢性胃炎臨床護理中進行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認知,促使其積極配合醫院治療,大大提高治愈率,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方法。
慢性胃炎;臨床護理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屬于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由于其病程長、誘發因素多、易反復發作,根治慢性胃炎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加入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的能動性,輔助醫院的治療,能更好地促進治療。本文主要對健康教育應用于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價值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胃炎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女90例,男70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9.5歲;病齡1~15年,平均病齡4年。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各80例。兩組患者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和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記錄患者不同時期的病情,適當地調整藥物的用量。
觀察組在對比組護理基礎上加入健康教育措施,具體操作為:(1)醫務人員向患者詳細講解慢性胃炎知識,包括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病癥類型、臨床表現、治療手段、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等,讓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癥,降低患者的恐慌心理。(2)醫務人員在充分了解患者的情況下,如思想狀況、家庭條件等因素,制定出科學合理且個性化的藥物療法,避免統一用藥給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3)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慢性胃炎的宣傳手冊,以便其隨時查閱,在科室內開展健康學堂講座,讓患者有機會一起學習并交流經驗。(4)督促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并且促使其養成定時定量或少吃多餐的飲食原則,避免暴飲暴食,少食肉類,尤其是干肉,少抽煙喝酒,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5)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及時緩解其急躁不安、煩悶抑郁等不良情緒,指導患者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情愉悅[1]。
患者在經治療和護理后病情痊愈,并且在隨訪期間沒有復發為病情痊愈;進治療和護理后病癥消失,且在隨訪期間復發情況較少為治療有效;經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的病癥無任何改善,或是在隨訪期間病癥復發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運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其中得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90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
研究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和護理理論的不斷發展,健康建議已經逐漸成為目前慢性胃炎臨床護理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主要是由于慢性胃炎的病理產生的機制決定的,因為慢性胃炎的誘發因素多,誘發時間長,并且容易復發,和患者的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要想徹底地根治,僅靠醫療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患者配合醫院的治療,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在相關調查研究中顯示,患者并沒有真正掌握正確的保健方式,這情況表明現代臨床健康教育的缺失,很多患者認為醫院的健康教育內容過于簡單粗糙,缺乏深刻性,很多知識點看過后,仍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在實踐中操作[2]。本研究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比組的80%;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2.5%,顯著高于對比組的77.5%。由此可見,在慢性胃炎臨床護理中運用健康教育能夠極大地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積極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醫生的治療,并且在出院后,仍能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病情的復發。醫患相互配合,大大提高患者治愈率,健康教育功不可沒。
[1] 鄔國英,夏 云,鄭琴芬.健康教育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95-96.
[2] 趙 霞,王新玲.健康教育干預應用于慢性胃炎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4,(9):260-261.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2.49.01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