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君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程度不斷加深,物流行業隨之迅速發展,其中海洋運輸在國際貿易運輸中占據最主要的地位。海洋運輸具有運量大、費用低、航線廣闊的優點,但是速度和風險也是其限制性因素。本文從海運的布局、規模以及物流總量等角度對我國海運的整體發展現狀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國海運物流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海洋運輸 物流 發展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035-02
我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刺激了海運的需求,致使港口處的貨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長,為我國海運物流行業的發展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政府給海運企業注入了大量資金,海運企業也逐漸發展為物流行業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海運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盡管我國的海運物流行業具備市場大、地理位置優越等優勢,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研究探討了我國海運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
一、海洋物流概述
(一)海洋運輸簡介
物流起源于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實物分配,它是指在將物品從供應處流動至接收處的過程中實現運輸、存儲、搬運裝卸、包裝加工、信息處理以及配送環節的有機結合,根據實際情況滿足用戶的要求。[1]我國的海洋運輸指的是與海洋有關的一切經營活動,截止到目前,海運一般來講定義為雜貨運輸以及集裝箱運輸等港口與港口之間的海上交通運輸。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海運向著貫穿海洋和陸地的方向發展,有望實現海陸運輸的一體化。海洋運輸的運輸量十分大,其費用也相對低廉,并且海洋運輸的航線比較發達,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因此我國很大一部分的進口和出口貨物運輸方式都采用海洋運輸進行,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海運事業也在高速發展。
(二)海洋運輸的分類
海運根據船舶經營方式的不同分為班輪運輸和租船運輸兩類,根據地區的不同分為內貿和外貿海運,本文主要介紹前者。
1.班輪運輸
集裝箱和雜貨等貨物的運輸一般采用班輪運輸,該運輸方式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船期、港口、航線和運費費率等要素比較固定;第二,運費的構成中包含了裝卸費,要求船方負責港口處的裝卸工作[2];第三,貨主可根據實際需要訂艙,運輸貨物的量不是特別固定。班輪運費除基本運費外還包括了各類附加費用,所付費用需要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2.租船運輸
包租整船即租船,與班輪相比,租船的價格較低,并且在航線選擇上可以滿足直達要求,因此運輸大宗貨物時一般采用租船方式。租船方式可以劃分為定程租船以及定期租船:定程租船將航程作為租船的基礎,根據合同船方需要完成規定航程的貨物運輸任務并負責運輸過程中船舶的管理和各類開支;定期租船將時間作為船舶運輸的基礎,船方要根據合同簽訂的租賃期為客戶提供合適的船舶,租船客戶可以在合同規定的航行區域對船舶進行自由調配,但是船舶的燃料、裝卸和港口等費用應自理。
二、海運物流發展分析
(一)海運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從物流總量角度看,我國的海洋運輸量迅速增加,在2013年港口貨物流通量已經超過了100億,近年來一直占據著世界第一位。相關數據顯示,近15年來我國海運物流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僅在2008年因為金融危機的沖擊導致海運物流受到影響,在金融危機解除后,我國的海運物流事業又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從海運物流涉及的主要區域分析,比起環渤海區域,盡管長三角地區擁有相對較少的港口,但是其港口的貨物總體吞吐量一直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其中寧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吞吐量分別位居全國前兩位,近年來蘇州港和環渤海地區港口發展迅速。[3]各地區海運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對我國海運物流的利益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從企業規模和船舶運輸能力角度看,我國海運物流主要由一些獨立經營的小型企業承擔,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差,缺乏足夠的競爭力。目前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航運企業僅有海豐國際、上海錦江、中海集運和中遠集運等幾個,發展成熟程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現階段,我國的海運物流行業應向大規模的專業集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占據一定的國際市場份額。
(二)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信息通訊等高新技術正在迅速發展,跨國公司的組建使得消費全球化和本土化生產的趨勢增強,目前我國的海運物流呈現了六大特點:第一,受到經濟全球化影響,海運物流企業的競爭壓力增大,為了滿足全球化的需要,物流的規模和涉及范圍應進一步擴大,向著集約化方向發展,企業間應采取合并或合作等多種措施增強自身的影響力;第二,物流服務的全球化進程應加快,客戶選擇物流企業時不會僅僅考慮成本問題,社會對物流的服務要求將隨著消費、流通和生產等環節的全球化而提升,物流服務應順應該潮流向著全球化和優質化方向發展;第三,綠色物流成為新興的發展趨勢,傳統的物流模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給環境也帶了一定的影響,并且造成了交通堵塞、噪音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新時期的物流行業應注重環保,實現綠色物流;第四,隨著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企業的興起,電子物流又成為物流行業的另一發展方向,目前已成為新世紀物流行業發展的大方向;第五,物流行業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國際上規模較大的物流公司的技術和設備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物流企業將系統技術作為核心技術,利用信息技術、裝配技術、運輸技術、自動化技術和包裝技術等作為現代化物流行業的支撐,促使企業向著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一體化方向發展。
三、我國海運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海運物流行業比較成熟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等長三角地區的港口城市和天津、青島等環渤海地區的港口城市,其他地區的海運物流行業發展相對較慢,其中西南沿海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endprint
(二)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
現階段,我國各個港口的海運物流提供的大部分服務層次較低,主要是通過各種優惠來吸引船舶停靠,從而獲取貨源,這就導致國內港口物流呈現出惡性競爭的現象,尤其是處于同一區域的各個港口競爭更為激烈。
(三)海運物流企業存在運力不足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海運物流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總運力已經處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海運目前主要由國有大型企業支撐,私有海運企業力量較小,無法發揮出足夠的作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海運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我國海運物流業發展的方法策略
(一)集中整合資源,完善港口布局
我國的港口規模隨著海運物流業的成熟在不斷擴大,因此相關企業必須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運力。此外,各港口競爭壓力的提升壓縮了某些小港口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浪費了一些資源。資源的整合可以保證各個港口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而促進海運物流事業的整體發展。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現階段,我國的海運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政府有關部門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引導海運物流事業進一步發展。政府應為全國的物流行業制定一個總體性的規劃,各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物流發展地區進行宏觀調控,對投資嚴格把關,避免投資過熱現象的出現。同時,政府還應對發展成熟的物流基地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加強物流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時更新相關的技術設備,為海運物流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海運物流企業不斷受到外來企業的沖擊,因此物流企業必須走向合作發展的道路。我國的物流行業應努力建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核心,利用參股和控股等方式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企業收購、兼并等工作,同時加強與其他大型企業之間的合作。要積極引進合作項目,組成全球海運物流企業的聯營體,完善全球性的營銷流通網絡,實現全球化的綜合性服務。政府應積極引導一些具備一定回旋能力的中小物流公司向著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不斷開辟國內外的投資市場,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供資金和市場基礎。此外,國內一些大型的航運企業應重視物流的重要性,推動自身的多樣性發展,將單一的海運優勢擴展到綜合性的領域,發展新的利潤源。
(四)完善海運物流行業的服務體系
海運物流業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服務類行業,該行業以創新、技能水平、質量和適應能力作為基礎,因此海運物流企業應事先信息科學化和營銷一體化。為了適應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國的物流企業應積極提升服務層次和服務質量,要加強與技術部門的交流合作,研究國外海運市場的性能、質量、價格和技術等指標,把發展高新技術、新工藝、引入新設備和新船型提到企業的首要發展日程,實現企業的外向型發展。企業要重視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盡力降低服務成本,開發現代化技術加強港口集運的經營管理,拓展海運信息網絡的服務范圍。
(五)加強海運物流人才的培養
海運物流的全球化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行業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相應的業務。企業要挑選專業素質高,技能水平高,并且擁有相應的外語、計算機水平的員工進行重點培養,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企業管理隊伍。企業員工應掌握國際貿易的條例和流程,理解運輸、存儲、銷售等各項業務,重視該類人才的培養工作。
(六)實現品牌經營
企業應樹立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可以學習中遠公司的服務理念,做好綠色服務和一站服務。根據此類服務理念,客戶聯系業務員辦理一次委托服務從而完成所有操作流程,這樣避免了業務上的各類細節,從而減少了風險的發生幾率。
五、結語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國際貿易總量的增加,海運物流行業也隨之進入到高速發展的階段,近年來我國的貨物吞吐量一直處于全球首位。我國的海運物流業現在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惡性競爭過大和企業運力不足等缺點,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整合資源,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要加強資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企業的國際化建設進程,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衡強.淺議海運物流中集裝箱管理與調度策略優化[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6(14):101-103+113.
[2]朱軍躍.我國海運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4,33(27):127-128.
[3]萬俊斌.中國海運物流產業的發展對策[J].物流技術,2013,32(5):44-47.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