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婷

【摘要】 目的:探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的價值。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設為觀察組,在治療前后分別檢測患者血漿腦鈉肽的水平,同時選擇同期46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血漿BNP、LVEF、LVESD、LVED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的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2例未發生不良事件的慢性心衰患者其BNP水平降低明顯,LVEF增高明顯,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中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價值較高,血漿BNP水平能夠反應患者心功能狀態,可作為慢性心衰診斷、判斷患者病情預后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 血漿腦鈉肽; 預后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048-02
慢性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終末期,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患病率、死亡率均比較高[1]。目前,關于血漿腦鈉肽在慢性心衰中的價值報道越來越多,該指標是繼心鈉肽后利鈉肽系統的又一指標,主要來源在于患者心室,在心室容積擴張后和壓力負荷增加時釋放的一種心臟神經激素,其生物效應與心鈉肽相似,屬于新的心臟標志物,可用于對心衰的診斷及預后的判斷[2]。為進一步探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的價值,本文將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39~89歲,平均(64.5±10.3)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9例,Ⅲ級14例,Ⅳ級13例。心衰疾病史1~7年,平均(3.5±1.6)年;原發性疾病:擴張性心肌病4例,風濕性心瓣膜病9例,缺血性心臟病1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5例。11例伴高血壓,3例伴糖尿病。對照組: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40~88歲,平均(63.2±11.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指標檢測 (1)血漿腦鈉肽(NT-proBNP)檢測:分別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檢測,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置入抗凝試管中,在離心15 min后取血漿,并放置在零下20 ℃的環境下進行保存待測。以放射免疫法對BNP水平進行測定,應用Roche Diagnostics GmbH(上海羅氏診斷產品有限公司)生產的NT-proBNP檢測試劑及配套設備富士發光儀2010(HITACHI),檢測血清NT-proBNP水平,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2)超聲心動圖檢查:選擇HP5500型號的超聲心動圖診斷儀器,其設定探頭頻率為2.5 MHz,同步記錄患者心電圖。患者在取左側臥位時,測量左室長軸切面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每次測量三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并計算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上述兩種檢查可同日進行。
1.2.2 對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與隨訪 觀察組慢性心衰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抗心衰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以患者10~20 mg的洛汀新片,1次/d,加倍他樂克片,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調整倍他樂克劑量,直至患者最大的耐受劑量。治療期間對患者定期隨訪,主要以電話進行練習。不良事件包括病死與再次入院。對照組健康體檢的患者,僅給予血漿BNP與超聲心動圖檢查一次。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各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漿NT-proBNP、LVEF、LVESD、LVED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級與NT-proBNP水平變化比較
觀察組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的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漿BNP水平隨著心功能分級越高而上升,見表2。
2.3 慢性心衰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與預后的關系分析
46例患者,14例發生不良事件,其血漿BNP水平(220.51±15.73)ng/L,32例未發生不良事件患者的血漿BNP水平(130.63±29.56)ng/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未發生不良事件慢性心衰患者治療前后血漿NT-proBNP、LVEF變化比較
32例未發生不良事件的慢性心衰患者其BNP水平降低明顯,LVEF增高明顯,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隨著臨床不斷深入研究,發現慢性心衰的發生已不再是單純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導致,更多的是認為伴有多種神經體液因子參與,進而促使其病情發展[3]。腦鈉肽是目前發現的一種新的利鈉多肽,具有利尿、舒張血管及降血壓的作用,由心室肌分泌合成。相關研究顯示,不管是急性心衰還是慢性心衰,其血漿腦鈉肽的水平均明顯升高,其升高的水平和心衰嚴重程度呈現正相關,特別是在心臟發生重構時其變化更加顯著,因此該指標成為診斷及判斷慢性心衰患者預后的可靠性指標[4]。相關報道指出,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濃度顯著升高,且隨著心功能不全情況加重,其濃度升高的幅度更為顯著[5]。本研究中,觀察組慢性心衰患者血漿NT-proBNP(140.5±20.6)ng/L,顯著高于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同時和心功能分級關系密切,患者心功能越差,其血漿腦鈉肽水平升高越為顯著,結果顯示,觀察組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的NT-proBN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漿BNP水平隨著心功能分級越高而上升,這與文獻[6]報道的結果一致。endprint
之所以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漿腦鈉肽水平升高,是因為慢性心衰會導致心輸出量減少,進而加重心室負荷,增加心室壁壓力,從而增加了腦鈉肽的釋放和分泌,本研究結果中,慢性心衰患者LVEDD越大,其血漿腦鈉肽水平越高,LVEF越低,其水平越高,這充分說明了腦鈉肽的釋放和左室容積增加相關[7-8]。其意義在于:(1)腦鈉肽來源于心室,由心室肌分泌,如果心肌缺血、損傷、壓力負荷過重等均為刺激其合成分泌釋放。(2)由于來源于心室,因此對于心室功能的變化十分敏感,可早期反映患者心室功能變化,特異性高[9]。(3)腦鈉肽的核酸序列中含有不穩定的TATTAT序列,進而促使RNA轉換較快,能夠使腦鈉肽快速合成,可直接反應患者心室容量及其壓力負荷過重情況,因此,其濃度可客觀評價患者心功能,對治療心衰具有指導作用。本研究中,未發生不良事件的心衰患者,其腦鈉肽水平顯著低于發生不良事件的心衰患者,此結果說明,腦鈉肽濃度可作為預測患者不良事件的獨立因子,同時對于慢性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預測價值更高[10]。
總之,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療中檢測血漿腦鈉肽水平價值較高,血漿BNP水平能夠反應患者心功能狀態,可作為慢性心衰診斷、判斷患者病情預后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李竹,張蕾,常宏,等.慢性心衰患者腦鈉肽和血尿酸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6):4444-4445.
[2]劉濟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BNP及UA檢測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6):57.
[3]李敏,李大興,吳月容,等.BNP和尿酸與慢性心衰的相關性分析[EB/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174-175.
[4]姚麗琴.應用血漿BNP檢測對慢性心衰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1):57-59.
[5]徐曼.血漿BNP、CysC水平與慢性心衰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EB/OL].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6):143-144.
[6]朱立峰.血漿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3):41-42.
[7]宋燕華.血漿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3):394-396.
[8]原鵬.血漿BNP檢測在慢性心衰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醫藥前沿,2016,6(20):181-182.
[9]王楓,姜麗萍,于忠恩,等.血漿腦鈉肽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及預后評估[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99-4100.
[10]李錚,劉蕾蕾,華瑋,等.血漿腦鈉肽監測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指導效果[J].山東醫藥,2016,56(38):57-59.
(收稿日期:2017-0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