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國際高中開始了2017年的第一次招生。這種一年兩招的模式,讓那些學校與普通的高中區別開來。“2016年11月24日有70所國外大學來校,學生自己拿著成績單去各個學校遞交申請,當天就收到190份錄取通知書。”在武漢市部分國際高中招生宣傳中,耀眼的大學錄取率讓不少家長趨之若鶩,但那些學校背后的應試壓力和灰色陷阱也到有所提防。
“國際”高中學校競相涌現
近幾年,帶有國際字眼的民辦高中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其實,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市教育局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學校才能叫做國際學校,武漢目前只有三所,分別是長江國際學校、楓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和法國國際學校。
那些所謂的國際高中,其實是引進國外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這些學校,學生有國外高中的學籍,學習國外大學認可的國際課程,最終目標是申請洋大學。此類國際高中,還包括一些公辦高中舉辦的國際部。這些國際高中約有20余所,約占武漢普通高中數量比例的兩成。
“國際學校”并不輕松
2016年在漢開始招生的三牛中美中學在武漢“國際化”學校中學費為最高,高中階段一年高達18萬元,還不包括教材費、生活費、校服等費用。粗略估計,在該校讀完高中3年,總花費將超過60萬元。
學費高昂,報名情況卻相當火爆。1000多人報名,只有300人被錄取。該校負責人介紹,入學面試有兩關:第一關是全英文筆試,考查學生的數學和英語水平;第二關為美方校長一對一面試,先跟孩子進行全英文面試,然后再和家長面談,重點了解家庭的教育觀念與校方的辦學理念是否一致。
武漢另一所國際學校校長袁清晨說,“讀國際學校的集中在‘二高人群”,學生多是企業高管或大學教授等高知人群的孩子,有條件也有明確出國意向。
“我們比較在意孩子快不快樂,不想讓他在學業上承受過多無謂的壓力。”鄧女士的兒子現在美國洛杉磯讀書,當年她因為一開始就有把孩子送出國的打算,所以選擇了在武漢讀國際高中。在采訪中,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目的就是去讀洋大學,免受國內高中應試之苦。
但實際上,那些國際高中的學生們并沒有那么輕松。一些國際高中采用的是國外本土教材,沒有文理科之分,中文教材占比較少,每一學年達不到學分就不能升級,連續兩年無法升級,就得退學。“雖然沒有高考壓力,但平時的學習和活動都是考核,那種稍微懈怠一段時間,在考試前拼命補一下就能沖起來的學習模式是絕對行不通的”。
他們的學習也不輕松,一位老師列出了一份課程時間表,從早上第一節課到晚自習結束,近14個小時內,除開中飯和晚飯各1個小時休息,其他12個小時都在學習。此外,每天必須做家庭作業,高中生每日作業量約3小時—3.5小時,選修大學預科課程即AP課程的學生每晚會有更多的作業。學生的學業成績分A到F12個等級,任何學科取得F或半學期內取得多于一個D,視為學業不合格,將被學業留校察看。學生每學年有一門以上不及格科目將被開除。
鐵打的國際學校,流水的師生
師資流動快、學歷不被承認、收費高昂,一些所謂國際學校處于“灰色地帶”。
某國際學校校長道出其中原委:一個校長加入一個學校的時候,他和投資者或董事會就形成了三方面的關系。這當中治理架構,三方(校長,投資方,董事會)理念是不是一致?這是最關鍵的。
第二點,責任分工是不是很明晰,合理化。投資方,董事會成員選擇,校長的選擇,這三方他們哪怕是在性格,能力,期望,各個方面是不是都相互互補,搭配。
民辦學校作為一個體制,在中國算是相對比較新穎的現象,在國際學校領域當中也是比較新穎現象。現在由于大家都是很著急的去創建國際學校做國際項目。所以,有時候項目的進展速度實際上超過應有的速度,前期的籌備,準備,思考等這些時間都是不夠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深圳國際教育資深人士表示:“部分國際學校投資方與教師團隊由于對辦學理念認知的不同,很多私立學校真正的BOSS為投資方,教師團隊處于被動地位。投資方都希望盡快收回成本,從而忽視了教育規律。而這樣的辦學理念,往往與一些外聘的教師團隊的想法背道而馳,因而校長流動快、師資不穩。”
國際學校亂象,亟待有效監管
國際學校亂象讓人心慌慌,那么,政府是怎樣出手規范對國際學校的監管呢?
國家在2003年頒布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對中外辦學的合作方式做出規定,但高中班、出國班業務處于政策的“夾心層”位置。因此在缺乏統一的監管體系下,國際學校存在課程設置體系混亂,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的發展態勢。還有一些國際學校甚至沒有辦學資質。
面對五花八門的所謂國際學校,可以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真正的“國際學校”,招收的是國際留學生,舉辦這類“國際班”,必須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外事部門審批。根據相關規定,該類學校均不得招收大陸籍學生;第二類是納入中考招生計劃的“國際班”,這需要通過教育行政部門審批,額定招生計劃,就讀學生既有公立高中學籍,又可獲得合作辦學機構的高中學籍,也就是既可選擇“洋高考”,也可參加國內高考;第三類是計劃外招生的“國際班”,這類學生,沒有高中學籍,只能參加“洋高考”。
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課程方面,國際學校不按照中國教育大綱而是引入國際上通行的國際課程標準(西式)如IB、AP、A-Level等國際課程進行教學;英語為課堂主要授課語言;二是學生出口方面,學生不參加國內高考,以考取國外大學為目的的學校。三是學校層面,有一定數量的外籍教師,學校的管理和運營模式與國際接軌,管理層人員要具備一定的國際學校管理經驗,對國外的教學理念有很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教育專家認為,有些國際學校是徒有虛名的,如有的培訓性質的學校即便開設國際課程,也不能算國際學校。針對公辦學校辦國際班的現象,教育部門采取的是收緊態度,教育部等5部門曾發文,要求規范教育收費治理教育亂收費,這更多是針對公辦學校,未涉及民辦學校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