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文博
內容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這種理念強調,要引導學生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
關健詞:生本教育 理念 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自1999年作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始,后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歷經12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體蓬勃發展,由最初的15所實驗學校發展到現在200多所,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許多薄弱學校因此改變面貌,成為社會認可的學校。廣大教師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專業發展。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
第一,對人的學習能力的認識。人具有學習的天性。郭思樂教授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結果。人是天生的學習者、感悟者、閱讀者、計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處走,進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學生的學習最后發生在學習者自己的頭腦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潛能發揮的基礎之上。因此,教育行為的本質是推動、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它既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念,其深層意義是以生命為本。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學觀。“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學轉變為“在教的幫助下,主要依靠學”。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學的十六字方針: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習的方式很多,概括起來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與發現性的學習方式。
人類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極其豐富,要在比較短的時間里了解、掌握這些科學文化知識,就需要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因為接受性學習中,國家對具體的學習內容是精心選擇的,這些內容關乎人類最經典的文明,關乎學生發展的最基礎的東西,這種選擇就減輕了學習的負擔,接受性學習方式因此成為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這是我們應該接受的,但這種學習方式也有它的諸多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者說阻礙著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需要我們拓展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針對教學中出現的這種弊端,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我們可以把這三種學習方式視為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學習方式不是教學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理念強調的是學習方式,而學習方式是學習者獨立的個性化的行為,一般不受別人的支配或者外部的干擾,但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相互交流的場所,師生的行為在這個特定的時空里是一種相互合作的團隊行為,因此,既不能用教師教的方式替代學生學的方式,也不能用學生學的方式替代教師教的方式,應該把兩種方式擰在一根繩子上滾動,使之相互轉化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和諧地形成教學方式。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老師們把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學生時而自學、時而討論、時而展示、時而評價,動心動腦,動筆動口,繁忙得很。但這種繁忙明顯地反映出一些“零亂”現象——學習內容零亂,缺乏一定的內在聯系;學習程序零亂,沒有合理地體現語文學習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形式零亂,有的形式有脫離內容的形式主義之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和諧地統一在可以操作的程序中,為此,我們提出:組織和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的這個觀點,整合了《課程標準》中的兩個重要理念:第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要在平等對話中進行。”第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誰”來組織和引導?教師!說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誰?學生,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干什么?應用學習方式,應用怎樣的學習方式?應用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各有所長、各有所用的不同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