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益泉
【摘要】 目的:探討控制性降壓在顱腦腫瘤患者手術治療中的作用。方法:選取60例需要實施手術治療的顱腦腫瘤患者開展分組對照研究,利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實施控制性降壓,研究組在手術過程中接受控制性降壓干預。對比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術后30 min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中心靜脈壓(CVP)水平。結果:研究組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前者術后MPA明顯低于對照組、CVP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上述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組間HR水平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顱腦腫瘤患者手術治療中實施控制性降壓不僅可以減少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還可以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
【關鍵詞】 顱腦腫瘤; 手術治療; 控制性降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20-02
目前已經有部分醫務工作者意識到在顱腦腫瘤患者手術治療中實施控制性降壓不僅能夠減少出血量,還可以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具有良好的作用[1-2]。為進一步探討控制性降壓在此類患者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本研究特選取60例患者并進行分組對照研究,將實施控制性降壓與未實施控制性降壓者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及術后30 min血流動力學指標等數據進行對比,從多方面明確控制性降壓干預在顱腦腫瘤患者中的作用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神經外科門診2013年1月-2016年8月接收的顱腦腫瘤患者中符合標準的60例開展臨床對照試驗。入選標準:均符合顱腦腫瘤診斷標準,擬行手術治療,符合倫理委員會標準,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存在原發性高血壓疾病者,存在心血管疾病者,存在顱腦創傷或者手術史者,存在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無顱腦手術治療適應證者,拒絕簽署研究同意書者。將所有入選病例采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中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28~67歲,平均(56.7±4.5)歲,顱腦腫瘤類型:腦膜瘤10例、膠質瘤7例、垂體瘤8例、聽神經瘤5例;對照組中共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29~65歲,平均(55.9±4.3)歲,顱腦腫瘤類型:腦膜瘤11例、膠質瘤7例、垂體瘤8例、聽神經瘤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研究組首先建立靜脈通道,并將各種檢測儀器連接好后指導患者擺放正確的體位,將氣管插管準備好。在手術開始前30 min通過肌內注射方式給予阿托品和咪達唑侖,劑量分別為0.5 mg與0.2 mg。行橈動脈穿刺,并對動脈壓進行監測,對右頸內靜脈型穿刺置管處理以便輸液。麻醉誘導操作為:舒芬太尼、丙泊酚、羅庫溴銨依次靜脈注射,劑量分別為5 μg/kg、2 mg/kg、0.9 mg/kg,完成氣管插管后將其與麻醉機進行連接。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持續給予異氟醚靜吸麻醉,維持患者二氧化碳呼氣末濃度為1%,并對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進行監測和調控,使其維持在35~40 mm Hg,間斷給予維庫溴銨靜脈注射以維持肌松效應。控制性降壓操作:將硬腦膜打開后通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雷米芬太尼,劑量為1 μg/kg,同時給予該藥物靜脈泵注,速度為0.5 μg/(kg·min),可根據血壓下降幅度對該藥物的泵注速度進行調整,需要將平均動脈壓(MAP)維持在60~70 mm Hg。對照組除了不給予控制性降壓操作外,其余操作及手術方法均與研究組患者完全相同。兩組手術后也均給予常規處理和干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術后30 min心率(HR)、MAP、中心靜脈壓(CVP)水平。其中出血量采用稱重法測得[3],術后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血流動力學監測儀測得,所有數據均核對無誤后進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有數據統計學分析工具均為SPSS 20.0版本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比較
研究組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分別為(862.4±126.8)、(2631.4±256.7)、(152.4±24.1)ml;對照組分別為(996.7±133.4)、(3275.4±267.9)、(305.4±39.7)ml,可知研究組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t=15.678、56.146、32.832,P=0.000、0.000、0.000)。
2.2 術后30 min HR、MAP、CVP比較
研究組術后30 min HR、MAP、CVP分別為(84±6)次/min、
(70.2±5.1)mm Hg、(7.5±2.1)cm H2O;對照組分別為(85±6)次/min、(85.1±6.2)mm Hg、(6.0±1.7)cm H2O。可知組間H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14,P=0.563),研究組MAP顯著低于對照組(t=10.027,P=0.000),且前者CVP顯著高于后者(t=6.421,P=0.012)。
3 討論
顱腦腫瘤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類疾病,主要有腦膜瘤、膠質瘤、垂體瘤及聽神經瘤等。臨床長期跟蹤隨訪顯示,在顱腦腫瘤患者實施手術過程中失血量一般較大,多在1000~2000 ml,甚至更多,因此多數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輸血,才能保證手術效果和預后恢復[4]。控制性降壓主要是利用在全身麻醉手術過程中通過藥物或者技術降壓手段,在保證重要臟器氧供的情況下,通過降低血壓達到減少手術野出血量的目的的一種重要的手段[5-6]。研究發現,通過不同手段和技術在顱腦腫瘤患者手術治療中實施控制性降壓,將MAP維持在60~70 mm Hg能夠保證在避免重要臟器發生缺血性損害的前提下減少術中出血量、輸液量和異體輸血量,且在手術完成后患者相關血流動力學指標均可以迅速恢復正常[7]。另外,經過臨床研究試驗發現,在顱腦腫瘤患者手術中應用控制性降壓手段并不會對重要臟器造成缺氧性損傷,因此安全性較高[8]。endprint
硝普鈉是顱腦腫瘤手術中常用的控制性降壓藥物,不僅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還可以減少輸液量和異體輸血量,但是該藥物可以導致反射性心率加快,甚至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穩定性[9-10]。由此可知應當積極探討其他有效的控制性降壓方案,以期在減少出血量、輸液量和異體輸血量的同時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11]。本研究所用的控制性降壓藥物為雷米芬太尼,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接近通過改變給藥速度迅速控制其效應的阿片類鎮痛藥,不僅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且作用時間短,代謝快。研究顯示,雷米芬太尼應用于顱腦腫瘤手術中不僅控制性降壓效果確切,作用靈敏,且可控性理想,還可以有效減少對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相較于傳統的硝普鈉控制性降壓藥物,不失為另一種比較理想的控制性降壓方法[12]。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研究組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均較對照組顯著少,說明采用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壓能夠顯著減少顱腦腫瘤手術患者出血量、輸液量、異體輸血量。此外,研究組術后30 min MAP、CVP數據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證實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壓能夠穩定血流動力學。綜上所述,在顱腦腫瘤手術患者中應用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壓不僅可以減少出血量、輸液量及異體輸血量,還可有效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操作方案。
參考文獻
[1]梁建榮.控制性降壓在顱腦腫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EB/OL].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42):72-73.
[2]周伍保.靶控瑞芬太尼復合地氟醚在脊椎手術中控制性降壓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4):3-5.
[3]張云豪,白雪燕.控制性降壓在顱腦腫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179-180.
[4]駱喜寶,屈常偉,劉志貴,等.控制性降壓聯合血液稀釋及回收式自體輸血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3,34(17):2672-2674.
[5]李高升.右美托咪定用于全麻鼻內鏡手術中控制性降壓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3):42-44.
[6]余莉,劉祥.控制性降壓在血液保護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5):2765-2768.
[7]張義軒,信文啟,閆增,等.高滲氯化鈉羥乙基淀粉40注射液聯合異氟烷控制性降壓對顱內動脈瘤夾閉患者術中腦氧耗量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6):1318.
[8]顧正松,王存祖,袁志誠,等.淺析術中控制性降壓和臨時阻斷與腦動脈瘤破裂之間的關系[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6):76-78.
[9]袁寶興,曹艷玲,楊華,等.多發性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麻醉體會[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4):514-515.
[10]李千軍,郭根明.腦外傷術中急性腦膨出發生原因分析及治療體會[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2):348-349.
[11]駱喜寶,屈常偉,卜文豪,等.控制性降壓聯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釋及回收式自體輸血對顱腦手術患者血氣、電解質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24):62-64.
[12]楊芳,董圣杰,張艷平,等.硝酸甘油與拉貝洛爾聯合應用于控制性降壓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1):1228-1229.
(收稿日期:2017-04-27)endprint